《行道者...祖父乱世中的一些离奇故事...》
第1节作者:
月光徒步 一 灾荒
民国十八年在关中人的记忆中就等于旱灾和饥饿,前后饿死数百万人,仅陕西一省就因为灾荒和战乱人口锐减近200万人。在陕西甘肃地区,和老人说起来这段往事,个个都流泪叹息,因为他们中间年长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从这个年月过来的,年纪稍轻的,他们父辈从他们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提过很多次。实际旱灾持续了三年,从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即1928-1930年,三年庄稼绝收。以至于易子相食的惨象也是见多不怪。那个年月整个西北地区一片荒凉,饿殍遍野。古往今来天灾往往又伴随着人祸,军阀混战,土匪横流,人命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我祖父叫赵宝胜,出生在陕西陇县一个地主家庭。家里良田数百亩,四只脚的牲口更是数都数不清,用老一辈的话说,早上出门天黑了还没有走出自家的地界,每天捡的新鲜牛粪都够酿几大锅烧酒。家里条件在当地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县太爷也是堂上常客。我祖父是家里的独子,赵老太爷将近40才喜得一子,可谓是抱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几个年长的姐姐也是对这个弟弟百般娇惯。
民国十七年年底灾年的气象就开始显现了,大半年滴水未降,河水干枯,好些上百年的水井都干涸了。整个陇县大部分庄稼绝收。那年我祖父16岁,在县里的学堂读书,虽然从小娇生惯养,我祖父确不像别的富家子弟一般纨绔行事。在家礼仪道德不必说,对乡邻更是慷慨大方,不仅在平常年月碰到有困难的家里老人多的佃户常常是背着老太爷减免全部租税,隔三差五更是拿着自己的零花到处接济穷苦百姓,常常是弄得一个富家少爷上街买个烧瓶的钱都没有。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生,年轻时候闯关东几经磨难又靠着一番机缘巧合才挣得这若大家业,算不得大方慷慨之人。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也是常常教诲祖父行善积德要有度,不能散尽家财。但是祖父却是见不得人难过,用他的话说看到别人受苦,自己又锦衣玉食,即使山珍海味也是食之无味。自然对老太爷的话是左耳进右耳出。
眼看大部分租户庄稼绝收,少数靠着水源的也只有平常的3成不到的收成。赵老太爷也是忧心忡忡。年底到了该收租的日子,管家天天带着人去乡间,每次回来都是垂头丧气。
一日管家正在大堂跟老太爷商量对策。突见下人慌慌张张的跑进来,口齿不清的大嚷道:“不好了,老爷,少爷在粮库开仓放粮,说按人头的每人头两斗高粱一斗小麦...村民,村民已经...已经都排着队领了十几担走了...”
老太爷听罢气的眼珠子都瞪圆了:“什么,...真的,哎,逆子啊...每人两斗...这自己都没得吃了...哎 ..快..你快跑去拦着少爷,就说我说的,老马备马车,我们到粮仓去...”说罢老太爷急急忙忙的和管家套上马车赶到粮仓。
一看粮仓外面围着一堆人,拿着麻袋排着队,祖父正亲自拿着量器装着小麦。老太爷冲上前一把夺过祖父手中的量器,狠狠的摔在了地上,也顾不着人多,大吼道:“逆子,你干什么,你家是有金山还是银山啊,你干脆把你老子我也送给他们算了,他们是你爹啊还是你娘啊?”人群中顿时炸成一团,敢情这不是赵老太爷大发慈悲开仓济粮,而是小少爷私自做主给大家放粮的,拿到粮食的人连忙头也不回的跑远了生怕被赵家的下人夺了回去,没拿到的也一个个不明就里的站在原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摄于老太爷的威慑,也不敢开口说一句话。“爹,您说我们存的这些粮食就是怕碰到年成不好有灾荒而备的吗?我又不是全部人都给,只是给一些家里绝收了的没有下锅粮的乡亲,而且..而且我也不是给,您看,我这里有名册的,我只是借,借了大家以后年成好了再还给我们,我们家存了这么多粮食,您说我们一家又吃不完,借给乡亲们度过难关也算是积德,您说是吧...”祖父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平常在家他还是比较怕这个虽然娇宠他却又严厉的父亲的。
“是啊,赵太爷我们是借,您看我们家都快吃青草了,您行行好,我们借了以后年成好了算着利息给您还...”“是啊,太爷您行行好吧..”人群开始炸开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无不是求着请说着好。
其实老太爷本身心也不坏,灾情的严重他也是知道的,但是一时半刻还是舍不得把满仓的粮食就这样白白的给送了出去。但是听大家这么一说,又看着好几家特别困难的已经一家老小跪在了地上,自己也不太好意思了,都说灾荒无情,人有情。仔细想想之前算命的也说过自己之所以一直没有儿子,就是因为他前半生为商多少做了一些有损阴德的事情,要他以后行善积德,功德到位了,子嗣自然也到了,因此他那几年也是给县里修桥铺路,开铺施粥,甚是耗费了不少家财,说来也怪,一番折腾下来果然报了一个大胖小子。但是自从得了祖父以后,老太爷便又把心态收回到了一个生意人的高度,虽然不曾欺霸乡邻,但是大善之事也不见做过多少。思忖一番,老太爷叹息一声,也罢或许是老天爷觉得我善事做少了,让我得了个儿子来接着行未完之事。哎就随他去吧。
老太爷一番思忖过后,心里有了主意,但是虽然做善事,白白让不相干的人占了便宜可不成,老太爷眼睛在人群中一扫已经看到了好几个生疏的面孔,看来是消息走漏邻乡的人也敢过来占便宜了,我家纵使有万贯家财也救不了全县的人啊。如此一般,老太爷轻轻咳嗽一声说道:“乡亲门,我赵宏生,在乡里数十年为人大家也是知道一二的,碰上如此灾荒之年大家的确应该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今天我就按照我儿的说法给大家借粮吧,也不要你们的利息,你们在管家那边做下笔录即可,来年有余如数归还即可....”“谢谢赵老爷,赵老爷...”“真是活菩萨啊...”老太爷话没说完人群沸腾了。“但是...”一个但是,人群顿时安静下来,一个个瞪着眼睛,怀着一颗颗害怕又期盼的心,生怕有什么变数。“但是呢,我赵家存粮也不多,一家几十口人还指望着过日子,乡里绝收的可以来领,按人头二斗高粱,一斗小麦,有收成的就不要来领了,今年的租子我也都全免了。还有只能本村的可以领,别村的乡亲就请回吧,我们也是自身难保啊...”果然赵太爷一席话毕,人群中渐渐的散去一小半。
“爹,孩儿替乡亲们谢谢您呢...我就知道我爹是明大义之人..”祖父兴高采烈之余不免对老太爷一番吹捧。“哼,你爹也不是你想的这么唯利是图,现在还是我当家,我还没死了,这样大的事情以后要跟我商量知道吗,老马,你在这盯着不要让人浑水摸鱼了,现在粮食可金贵着,还有乡里几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不能给,记住我的话啊。”说吧老爷子瞪了祖父一眼,带着几个下人套着马车回府了。留下马管家在一边登记放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