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两宋》
第18节

作者: 五月黑马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众将士都来问郭威:“大帅,刘承祐死了,谁来当这个皇帝?”
  郭威莫名其妙地说道:“是啊,谁来当皇帝呢?不过……不过这可是一件大事,咱们好像都做不了这个主,我看还是进宫去问问太后,然后大家再商量商量吧!”说完带人就进宫去面见太后。
  众将士都成了丈二和尚了,本来大家是过来跟你客气客气的;你谦虚推让一番,然后大家再椎心泣血、顿足捶胸地苦苦哀求一番,最后你把家往皇宫里一搬,那不就万事大吉了吗,——郭大帅,你怎么能这样呢?

  大部分的人都莫名其妙,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明白人。那就是他们早就发现,当大家在开封城里甩开膀子疯抢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是绝对不允许靠近的,那就是皇宫大内;宫门外早已经被郭威派兵把守,任何人都无法靠近。
  当有一些人将这个消息说出来的时候,大伙一下子就开始面面相觑了。
  郭威没有给手下将士们更多的考虑时间,而是在宫里迅速和太后“商定”了朝中的一切。
  刘承祐的妈妈李太后是个明白人。她很有自知之明,郭威来了,虽然带的人不多,可这也是逼宫啊。于是两个人一见面,太后先来了个深刻的检讨;而郭威呢,也跟着太后逢场作戏,然后就是深刻的自我批评。
  太后死了儿子,郭威死了全家,两人的情绪都很激动,于是他们就都以大局为重,节哀顺变了,接下来两人一唱一和,一系列的军国大事随即出台。
  太后下诏:“文武百寮,六军将校,议择贤明,以承大统。”——这意思就是说,大家选个皇帝吧!
  这不等于是没说吗?这个时候文武百官哪敢插嘴,六军将校谁有说话的份儿?谁是傻瓜笨蛋,谁是贤明的君主,还不是你郭大帅一句话的事儿吗?

  看着大家一个个被自己搞得晕头转向,郭威也只好将“忍”这出戏接着演下去。
  其实郭威这也是权宜之计。大家别忘了,他的全家刚刚惨死,可都是死在太后这个女人的儿子手里,按照郭威的脾气,他此刻恨不得闯进宫去,将刘承祐剩下的那一大家子也杀得干干净净,方解心头只恨,可是郭威现在不能那样啊!
  日期:2009-11-16 08:08:49
  连载(31)
  郭威的“忍”。

  从表面上来看,郭威此时的“忍”是一种美德;从政治上考虑,郭威此时的“忍”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由于郭威的“忍”,没有让后汉的都城开封出现更大规模的暴力流血事件,由于郭威的“忍”,让他重新赢得了时间,同时也让历史充满了戏剧性。
  究其原因,这要从郭威的起兵说起。
  第一,郭威起兵的导火索是刘承祐要干掉他,这个理由充足与否,那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在五代那个时期不存在什么“君叫臣死,臣不死就是不忠”这一政治格言;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这种观点仍然有一定的市场,皇帝要处死大臣,大臣就起兵造反,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充分、又有点儿站不住脚的理由。
  郭威心里当然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起兵起得是迷迷糊糊、模棱两可,本来干得是造反的工作,却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出来。
  第二,郭威当初篡改了皇帝刘承祐诛杀自己的诏书,进而蒙蔽了手下的将士;再加上后来王峻许诺攻下开封后可以大肆地劫掠十天,这样他手下的将士才被鼓动、怂恿起来的。
  所以说郭威起兵的动机不纯,后劲儿不足,表面上看他并不是一心一意的进行造反运动的(至于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那只有去问他自己了)。

  虽然大家有点儿心照不宣,可是这层窗户纸当初没有被捅破,那么就说明篡位的时机还未到。
  这是内因,那么外因呢,我认为也有两点。
  第一,当时刘承祐虽然死了,可是刘氏家族的势力还在。
  刘崇,刘知远的弟弟、刘承祐的叔叔,此时为河东节度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严防契丹,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决定了刘崇所拥有的实力,这一点郭威心里是明白的,那就是兵多将广,着实为一方枭雄,其实力不容忽视。
  刘赟,刘崇的儿子,也是正宗的刘氏血统。刘赟如今是武宁节度使,拥兵驻扎在徐州(离开封朝发夕至),着实为随时都可以插向开封的一把尖刀,不得不防。

  刘信,刘知远的堂弟,忠武节度使,带兵驻扎在许州。虽然此人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包,可是在刘崇和刘赟的撺掇下也可能成为一个帮凶;这家伙虽然无谋,但是勇气可嘉,一旦郭威在京城搞得出格了,那么这小子一哄而上,实在是一个大麻烦。
  这三股势力合称“三刘”,郭威不能小觑,因此必须慎重。
  第二,后汉王朝的国土面积本来就不大,而郭威此时占据的也仅仅是京城开封。
  除了上面说的“三刘”之外,周边地区也是藩镇节度林立。这些人政治态度暧昧,和郭威若即若离,一旦“三刘”同时起兵,到时候登高一呼,以恢复汉室为名,郭威很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内部条件不太成熟,外部的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打开对自己有利的局面,所以郭威克制住了自己,没有因为自己的全家被杀,而带兵闯进皇宫将刘承祐一家杀得干干净净;同时他也克制住了自己当时极具膨胀的个人野心,没有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迫不及待的君临天下。
  那么,面对着这么一个复杂的局面,郭威难道就一味的“忍”下去吗,接下来他该怎么做呢?

  郭威设计了一个骗局,一个阴谋!
  日期:2009-11-16 09:23:40
  连载(32)
  郭威的阴谋(1)
  郭威心里很清楚,要搞定“三刘”,关键是要将武宁节度使刘赟干掉,那么剩下的刘信就是一个十足的酒囊饭袋;虽然在“三刘”之中刘崇势力最大,可是他远在河东(今山西太原),远水救不了近火,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和刘崇南北对峙,如果自己趁机能够平定中原一带的局势,那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于是郭威和王峻向太后建议,要立刘赟为皇帝。
  太后敢不同意吗?以前是孤儿寡母,现在孤儿也没了,就剩下寡母了,还不是任其摆布。

  于是太后很听话,立即就下诏批准,并且命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仪仗队前往徐州,去迎接刘赟进京即位。
  领队的是德高望重(其实就是个老滑头)的老太师冯道,以及另外两名对外一直保持中立的人士:枢密直学士王度、秘书监赵上交,——看起来规格不低,俨然就是中央的正规迎驾代表团。
  在新皇帝到达开封之前,由太后临朝听政;让外人看起来,这天下还是你们刘家的。
  安排好了这一切,郭威觉得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就想着暂时离开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北方的契丹在有意无意中配合了一下,又南下扰边了,于是郭威帅大军堂而皇之地离开了京城开封。
  在郭威离开之前,对朝中的人事进行了一下细微的调整。

  王峻被任命为枢密使;王殷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范质为枢密副使。
  从这个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威将这三个人留在京城很有搞潜伏、做内应的嫌疑。
  王峻这个人不用担心,刘承祐刚刚杀了他的家小,在郭威进京的途中又是得力的助手,留在京城里最放心。
  王殷,在得到刘承祐要发狂的消息之后,在第一时间就密报给了郭威;无论当时他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结果就是他背叛了朝廷,对刘承祐的死也是一种推波助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