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两宋》
第22节

作者: 五月黑马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这位仁兄能够知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个道理,在适当的时候激流勇退,或者稍微收敛一下自己急剧膨胀的野心,适当的时候退居二线,估计以郭威处事的风格,他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但是王峻的尾巴却翘上了天。他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必多说,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上那些开国功臣们的明哲保身那一套,他一招儿也没学会;相反从古至今那些臭名昭著的权臣身上的坏毛病他都有,于是乎,弄得郭威很是不耐烦,大大的不耐烦。
  ——这还不算,这位仁兄竟然疯狂到干涉起了皇家事务,那就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地排挤郭威的内侄柴荣。
  这种嚣张无疑加速了他的灭亡。
  柴荣,生于公元921年,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其姑母就是郭威的原配夫人圣穆皇后;后因家道中落就投奔了姑父郭威,“以谨厚见爱”,于是就被郭威收为养子。
  郭威是小混混出身,花钱如流水,更不善于持家,于是柴荣长大后就做了郭威的管家;《旧五代史》上还记载说柴荣还出去做过买卖以补贴家用,并且对郭威及姑母甚是恭顺,由此深得郭威的喜爱和赏识。
  等郭威官拜枢密使的时候,柴荣就任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以宰相、枢密使的身份出任邺都留守,兼领天雄军节度使,柴荣即为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兼领贵州刺史;后来郭威率兵杀奔开封,柴荣即被留在了邺都看家,保障前方的供给,以便郭威能够进退自如……
  从这一系列的安排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威和柴荣无论是在他们的家事上,还是军国大事上配合都相当默契。

  广顺元年(公元951)正月郭威称帝,一个月后就任命柴荣为澶州刺史,镇宁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并且还“选朝士为之僚佐,以侍御史王敏为节度判官,右补阙崔颂为观察判官,校书郎王朴为掌书记”,俨然是在精心培养一个接班的皇子。
  当时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因为郭威的全家被杀,柴荣已经成了郭威铁定的接班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已经开始以“皇子”的名份来称呼柴荣了。
  至于郭威将柴荣安排在澶州任节度使,可谓用心良苦;对柴荣来说,这既是出于政治上的保护,也是希望对他进一步磨练的考虑。
  爷儿俩几十年的“父慈子孝”、家长里短,多少次风风雨雨,大起大落,可是人家都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地走过来了,那种不是骨肉却胜似骨肉之情的情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舍的,就更不会让人从中里间了。
  这样的一个人,是你王峻能相提并论的吗?

  王峻在开封排斥异己,打击敌党,时不时地冲着郭威吹胡子瞪眼,嚣张一下也就罢了,郭威念你以前为后周王朝鞠躬尽瘁,不跟你一般见识,可是你要想着难为柴荣,那可就是自讨没趣了。
  下面就举一个例子。
  郭威和柴荣“父子情深”,时间长了免不了会彼此想念,要召柴荣进京来絮叨絮叨,可是王峻就出面干涉了,——你柴荣进京来看看可以,但必须是速来速回,不得在京城里过夜。
  这还了得?
  最后郭威一看你王峻实在是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了,于是抬抬手就将王峻贬为商州司马,不久王峻就死在了商州。
  日期:2009-11-27 09:32:49
  连载(39)
  铲除权臣(2)

  郭威在处理王峻这件事上时很讲策略的,不像我们以前的那位刘承祐,一不做二不休,抬抬手就杀了;而郭威的戏演得相当精彩,同样是抬抬手,刘承祐是毫无章法,而郭威则是挥洒自如,概括起来就是“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以退为进。刚一开始郭威处处顺着王峻,对他言听计从,你王峻说任命谁我就任命谁,你说罢免谁我郭威立即照办;你看着谁不顺眼我老郭立即出面收拾他,让他立即改正,甚至也包括我郭威自己。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王峻四面树敌,郭威反倒为自己树立起了一个“受气包”的形象。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别看任命罢免的诏书都是郭威签署的,可是人们谁也不会将这笔账真得记在皇帝的头上,其实心里边都对王峻憋着气呢!
  第二步,忍气吞声。接下来郭威还是示弱,和王峻见了面不是“老兄,别来无恙”就是“秀峰,您好”(王峻的字),看这架势,还真有将王峻捧上天去的意思。——比如当王峻挪用公款装修自己本已经十分豪华的办公室的时候,郭威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当王峻不让柴荣在京城里过夜的时候,郭威就立刻打发柴荣回了澶州。
  更为甚者,当王峻要让端明殿学士颜衎、枢密直学士陈观取代范质、李谷为宰相的时候,郭威也就说了句“此事事关重大,让我再好好考虑考虑”,而换来的是王峻的出言不逊,最后还是按照王峻的意思给办了。
  这一切,郭威都忍了!

  受了这么大委屈的郭威没有采取什么强硬的措施,而是见了老太师、中书令冯道之后,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向冯道诉说心中的委屈……
  冯道是何许人也,对郭威的用意当然是洞若观火、心知肚明,以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足以在舆论上让王峻永世不得翻身,这样就在政治上为王峻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第三步,反戈一击。到了现在王峻是四面树敌,郭威是大得人心了,于是水到渠成,郭威果断的出手,不费吹灰之力地就将王峻给收拾了。
  自古官场都是墙倒众人推,在朝为官的人更是以揣摩圣意为第一要义,皇上要惩治一个人,他们立即就会绞尽脑汁地想着替这个人罗织罪名,让皇帝惩治地更理直气壮,更大快人心。
  所以郭威此事做得干净利落,没有给朝局带来丝毫的动荡,也没有落下任何的后遗症,甚至还麻痹了另一个即将要倒台的王殷!
  ——比起后汉隐帝刘承祐来,郭威的手段不知道要高出他几个等级。
  王峻自以为凭着结党营私就可以对柴荣指手划脚,甚至还可以和郭威分庭抗礼,可是现在回头看看,真是让人伤心,落井下石的人要远远多于当初向他誓死效忠的人!
  日期:2009-12-07 10:57:43

  连载(40)
  王殷的下场。
  为了进一步地给朝野立下一个风向标,郭威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二月果断地处理了王峻,三月就将柴荣调进京城;随即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至此柴荣“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已经是板上钉钉,不容任何人质疑了。
  在这里顺便多几句,那就是有人认为郭威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是在其外甥李重进和内侄柴荣之间有过犹豫,或者说李重进论资历、名望都要远远高于柴荣,是柴荣通往皇权之路上最大的威胁。
  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失偏颇;因为就以李重进后来的所作所为(指的是后来李重进叛宋那件事,后文我们还要详加阐述)来看,这个人显然是个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之人;领兵打仗还算勉强及格,要说当皇帝嘛,确实不够格。
  郭威是什么人,那当然是心知肚明,他绝不可能将后周的江山社稷交给李重进这样的人。
  收拾王峻关键是掌握火候,而要对付另一个权臣王殷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王殷,祖籍不详,后来自称生于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此人最显著的两个特点。
  一是孝,平时交朋友听母亲的,从小到大没有犯过交友不慎的毛病;长大当了刺史在政事上有了疏漏,回家还要站在院子里当着母亲的面自罚悔过,堪称一个大孝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