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韩信对项羽的描述:项羽待人彬彬有礼、对长辈尊重,后辈下级慈爱,说话声音低沉亲切(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项羽这个在战场上令敌人畏惧丧胆的屠夫,有他温情的一面。
本年三十岁的项羽,在美丽的妻子虞姬面前,当是个柔情的男人,体贴的丈夫。
不知道,虞姬是否和项羽共同分享过辉煌成功的喜悦和荣耀。
知道的是,现在,虞姬正在陪项羽共饮英雄末路的苦酒。
这时,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沉寂的帐外突然传来歌声,来自楚国故乡的歌谣(楚歌)。歌声最初由汉国阵营里传来,声音由小到大,由小合唱变成了大合唱,渐渐地,楚歌的弦律在整个项羽阵营里回荡---显然,项羽军团的广大指战员都自发加入了这合唱队伍。
究其源头,这大合唱的发起人是韩信。
韩信不是一个浪漫的有艺术气质的人。
他发起此次楚歌大合唱的用意不是为了淘冶军士情操,不是为了娱乐大众,更不是为了丰富广大楚国将士的战余文化生活。
他是在继续对楚战争,精神战。
当代台湾诗人席慕容曾作诗云: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现在,故乡的歌是一把锋利的剑,在饥寒交迫、累遭重创的楚国将士耳畔响起,成功地,彻底地削平了战士的斗志。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听着四面楚歌,项羽知道,这次是真正彻底的失败了。
项羽,这个面对十倍、十几倍于已的强大敌人不知畏惧的统帅;这个阵前斩杀敌人如除草芥的勇士;这个曾经屠城、杀降的屠夫;这个恣意分割天下的造反领袖,现在第一次品尝到失败的无奈、恐惧和痛苦。
当着年轻美丽的妻子虞姬,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歌中的“骓”是项羽的座骑,一匹马的名字。
现下时不利我,败局已定,虞啊虞啊,我当如何?
大意如此。
歌毕,项羽虎目流泪(项王泣数行下)。
司马迁继续讲故事:“项羽歌罢,美人和之。”
到底美人是如何应和,他老先生又下面没有了,语焉不详。好在陆贾先生的《楚汉春秋》有记。
虞姬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失败了,不忍见你英雄气就此消沉,我生有何趣。
大意如此。
据说,虞姬一曲唱罢,既横剑自刎。
眼见英雄末路,夫妻生死别离,项羽身边的卫士都为之动容,泪水沾襟(左右皆泣)。
这是一个悲哀凄冷的晚上。
余音未消,美人香殒。这霸王别姬的故事,自此成为中国人传唱千古的凄美绝响。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云: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清朝人何溥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尽管所有人尽皆背叛,总归我不负你。
日期:2011-07-04 00:13:05
126、末路
怀中虞姬的身体已冷。
项羽的英雄气也逐渐冷却。
听着四面楚歌,项羽做出了一个决定:逃跑。
带着全部人马向外冲动静太大,显然不太现实,因此,被项羽选中参加突围的队伍是他的精锐骑兵,人数是800人。
记得我在前文曾经形容过,项羽象一把锋利的楚矛,无坚不摧,现在这个形容仍没过时,项羽和他的800名骑兵成功突破韩信的铁桶一样的包围圈,向南方逃窜。
虽然仓促,项羽对逃跑路线仍然进行了认真的计划,他的目的地不是楚国国都彭城(江苏徐州),而是江东(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的会稽(江苏省苏州市),那里是他的故乡,是和叔父项梁初举义旗的地方,是最稳固的根据地。
得知项羽竟然突围,韩信非常紧张。现在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如果让项羽从容脱身,重整旗鼓,盘面仍有可能翻转,楚汉之战还将旷日持久。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他派出汉军中最强的骑兵兵团随后追杀,史书记载,这支队伍人数5000,统帅是布贩子出身的汉军首席骑兵将领灌婴。
这是速度的比拼,也是意志、勇力的较量。
血战一路,项羽居然成功南渡淮河。并且暂时摆脱了灌婴追杀,虽然代价惨重:队伍已减员到100人左右。
好在逃出来了,项羽舒了一口气。
在淮河南岸的阴陵(安徽省定远县北),新的问题出现了,项羽迷了路。
敢问路在何方?
项羽的教训告诉我们,长途自驾游,配备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多么必要啊。
好在路旁有老农(田父)。项羽很客气地问路,请问往会稽方向怎么走。
老农大概认识项羽,他很诚恳地指明方向:向西(“左”)。
翻看地图,我们会发现,这农民和抗日英雄王二小一样,他指出的是一个错误的,相反的方向,纯粹在恶搞项羽。
我认为,这是项羽一味屠城、杀降、烹人胡搞结出的恶果。他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差!
当项羽终于明白被忽悠,在绕了一个大圈子,找到正确道路时,时间已被白白耽搁。在东城(定远县东南),他再次被灌婴兵团咬住。
一番血腥厮杀后,清点人数,项羽仅剩28名骑兵。
更要命的是,他又被套牢。
项羽在发动新一轮突围前,发表了最后的讲演。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我天下无敌,现下天要亡我,我死而不服!
有骄傲,有绝望,更多的是愤怒。
项羽再次展示惊人的武力,他挥戈上阵,斩杀骑兵统领(都尉)一名,斩杀汉军数百人,再次突围成功,来到乌江(安徽省和县东北)东岸。
现在仅剩独身一人了。
西岸就是温暖的故乡,安全的根据地。好在乌江中有唯一的一条渡船,只要上船,汉军只能望江兴叹。
看来本次战役将以西楚全军覆没,项羽成功逃亡做结了。
然而,项羽突然改变主意,在经历浴血拼杀终获生机时,他选择了死亡。
在乌江岸边,项羽横剑自刎。
据说,自杀前项羽把马匹送给了乌江上的摆渡人(乌江亭长)
据说,自杀前项羽再次发威,杀死汉军数百人,最终,他大方地把自已的人头当红包送给了汉军中一个叫吕马童的熟人,为他换取巨大封赏。
然而,以上都无关宏旨。
引起后人疑惑,不断争论的是,项羽到底为什么选择了死亡,他的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人杜牧认为,忍辱负重,百折不回,最终成功,才是纯爷们儿。显然,项羽不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人李清照认为,有血性,不贪生,项羽才堪称千古人杰!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还是宋人的王安石就事论事,更是现实:项羽死或不死,终究人心已失,难挽败局。
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完了吗,那么我也说两句。
项羽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长于战术短于战略;他有妇人之仁又有匹夫之勇;他有英雄豪气又不缺儿女柔情。
他成功过,但最终归于失败。
毕竟太过年轻啊!他在没有学会如何巩固成功的时候轻易成功了,他在没有学会如何应对失败的时候瞬间失败。
当初8000铁甲健儿渡江北上,如今孤身逃归,近乡情更怯,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