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风云--最细致的人性五代史》
第24节作者:
布衣卿相0 放心,在唐末五代说过此话的人,以后书中会有很多很多。
所以,我称之为“宋威版不若留贼”。
日期:2015-02-22 16:53:37
拯救王镣事件
话分两头,我们再说王仙芝草军。
本月,王仙芝率军相继攻陷了申、光、庐、寿、通、舒六州,于是挥军进攻蕲州。
汝州刺史王镣被俘后在起义军中,为保自己的性命,写信劝蕲州刺史裴渥与王仙芝约和敛兵,并请求他为王仙芝向朝廷奏请求官。
裴渥乃宰相王铎当年主掌科考时所选取的进士门生。他读完王镣的信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想到了一个一箭双雕之计,一个既确保自己的蕲州平安,又可以讨好座主拯救王镣之计:
以前,王仙芝曾经上表自请符节,朝廷没有答应。听说,最近朝廷刚下诏招安王仙芝,宦官敕使来晚了一步,而没有见到王仙芝。
由此可以推断,既然王仙芝是想求官的,他本人此刻肯定还不知道朝廷招安的消息,不然他就不会一路带着王镣这个大有利用价值的活宝,跑这么远来攻打本官的蕲州了。
我为何不干脆将朝廷招安这个消息卖人情给王仙芝呢?
一来,我就说是我为他向朝廷讨要的官职,他肯定会感激我。既然感激我,消极地讲,本官的蕲州就平安无事了;积极地说,就是本官平息了这场逆贼王仙芝的暴乱。
当然了,就算王仙芝不相信我的话,不是座主的堂兄弟王镣还在他手里吗?王镣这小子贪生怕死,平时就挺能忽悠的,这是关乎他自家性命的大事,他还不至于面对贼寇突然开窍顿悟到,想起书上那些昔日英雄先烈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的故事来。他肯定也会拿出自己平日对下属的忽悠特长,在里面积极配合我。
二来,如果能把王镣这小子救出来,那么,天下人人皆知我裴渥,不忘当年座主知遇栽培之恩。消极地讲,本官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个知恩图报的清誉;积极地说,座主现在身居宰相高位,说不定事成之后,上天言好事,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也会大大的提拔一下本官。
裴渥想着想着,不禁摸了摸自己这颗无与伦比的聪明脑袋,哈哈大笑了起来。
事不宜迟,裴渥马上就派辩士去面见了王仙芝,游说替其向朝廷奏请求官之事,那个大忽悠王镣也在里面积极劝说王仙芝准许裴渥的建议。
王仙芝动心了。
他回信裴渥表示约和束战,更亲自带领黄巢、尚君长、尚让、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等三十多位头领进入了蕲州城内谈判。
王仙芝等人的到来,让裴渥欣喜若狂,连忙置酒摆宴,觥筹交错面红耳赤后,兴奋的裴渥为表示诚意,又赠送大量的金银珠宝给王仙芝、黄巢等头领。接着,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下签订了招安草案。
朝中有人好办事,招安草案呈上朝廷不久,在宰相王铎的奔走斡旋下,朝廷正式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并派宦官中使将委任状送到了蕲州。
左神策军押牙,是皇上身边的禁卫军的军官;而监察御史则是负责监察工作的文官。在唐代,武官兼文官衔,是荣耀的象征。王仙芝得知,当然高兴地不得了。
蕲州城内,宦官中使的到来,王仙芝、黄巢等头领欢喜万分,王镣、裴渥也都拱手表示祝贺。
宦官中使娘娘腔不紧不慢宣读着圣旨,王仙芝、黄巢等头领诚惶诚恐俯身跪在下面,生怕听漏了一个标点。
王仙芝听到正式任命自己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后,兴奋地差点跳了起来。
黄巢瞟了瞟在身边窃喜的王仙芝,又低下了头,他还在等着宦官中使宣读圣旨任命自己的后文,最后听到“钦此”二字,还是没有听到一丁点与自己相关的任何字句。黄巢勃然大怒,猛然起身,大步进前揪住王仙芝,道:“我与你曾共同立下誓言,要横行天下,今天你独自获得朝廷的官爵,去长安做禁军左军军官,让我们五千多弟兄归于何处?”
愤怒之余,黄巢竟挥起老拳照王仙芝脸上一顿猛砸!
王仙芝顿时头破血流,按说王仙芝也是杀人无数的狠角色,哪能白吃这个亏?可他捂头左右一瞧,别说黄巢,就连自己那帮弟兄,也都在一旁喧噪不已。
王仙芝也畏惧众怒,遂不受命,挥军洗劫蕲州城。
起义军在蕲州大肆剽掠,蕲州城内的百姓,有的被驱出城外,有的遭到屠杀,民居被焚毁,蕲州顿时一片火海、哭声震天。
原来,王铎、王镣、裴渥三人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黄巢!
今天明白地告诉你们——
杀人者,山东英雄黄巢也!
座上客王镣,又恢复了他的俘虏身;以为志在必得的裴渥,丢了城池又折兵,逃奔鄂州(今湖北鄂州市)去了;吓得哆里哆嗦的宦官中使自去势以来,哪见过这种混乱场面,他也趁乱逃了。
经此事变,王黄二人亲密关系出现隔阂,起义军分道扬镳,三千余人跟从王仙芝、尚君长继续转战江北,二千余人跟随黄巢北上重返山东。
日期:2015-02-23 10:12:23
南诏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二月,王仙芝率军攻陷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黄巢率军攻陷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并杀害了天平军节度使薛崇。
就在黄巢起义军屡战屡胜的同时,有两个对农民军而言不幸的消息传来,南诏国王世隆逝世边境战事修好、王郢兵变失败。
看似毫无瓜葛,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先说一下南诏方面:
大唐西南部群蛮诸部,多不胜记。经多年战争吞并,相继成立了六大部落联盟,因蛮人称王为诏,史称“六诏”。
因六诏地小人少,又受大唐与吐蕃的威胁,六诏酋长常游走依附于二者之间,而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王皮逻阁为台登郡王,不久,又赐其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皮逻阁也派遣谋臣、使节、大臣子弟等进京觐见及学习。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基本统一六诏,并请求朝廷合六诏为一,得到了唐玄宗允许。当时由于大唐与吐蕃争夺安戎城,战事激烈,皮逻阁攻五诏,有牵制吐蕃的作用。因此,南诏正式宣布藩属大唐。
南诏第四代国王寻閤劝即位后,又自称“骠信”,“骠信”的是南诏当地哀劳语君王的意思。(《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子寻閤劝立,或谓“梦凑”,自称“骠信”,夷语君也。)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原泗州刺史杜慆的老哥,宰相、驸马爷杜悰,从西川考察归来,因南诏国王(骠信)劝丰祐屡次与西川边境出现摩擦,上表请不要多接纳蛮人侍从。劝丰祐闻之大怒,出言不逊,紧急召回在成都学习的大臣子弟。
恰逢唐宣宗驾崩,大唐敕使前来告哀。这时劝丰祐也谢世,他的儿子世隆继位,世隆以为大唐敕使是前来吊唁慰问的,他显得很激动,他对大唐天子在日理万机之余十分牵挂边区,为老国王的逝世表示吊唁慰问的行为表示赞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