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忆的这一年多,居然发现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惊天大秘密》
第13节作者:
尔果Ergo 【大军过境,风平浪静。】
深吸口气,慢慢爬出洞口。
密室里还有几只老鼠,似乎是孕期的母鼠,体型巨大,行动缓慢。它们拖着肥硕的肚皮,晃着身体爬向密室的不同角落,这屋子的四周墙角都是大大小小的鼠洞。
密室的中间是一个方形石台,四周有几个木箱。
艾德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抬头向上看,这里也有一个巨型的凸起,类似蝙蝠的线条。这让我突然想到蝙蝠侠胸前那个简单勾勒出的蝙蝠线条,还真有几分相似。
【又是一个不知所云的动物图案。】
艾德拍打着屋子中间的方形石台,边角的地方已经被老鼠磨得斑驳不堪。这里四处都是墙壁,除了他们来时的那个洞可以勉强进出以外,似乎没有门或者其他的出入口了。
“难道当时的人是从外面的竖井中爬到这个地方来的?”艾德猜测道。他似乎把“当时那些人”的体型想象得十分娇小,否则那个竖井将会卡住所有身高在一米六二以上的成年男女。
“我看未必。”我判断道,“刚刚那个井口太小了,肯定不是正常的进出通道,也许是非常时期使用的。你知道古时的皇家墓葬,大量的工匠会成为殉葬者,他们会事先为自己预留暗道逃命。”
“这里又不是墓葬,怎么可能是逃脱殉葬的通道?”艾德打断我的话。他对此也并非没有涉猎,后来我才知道,他很喜欢看《探索发现》节目,当然《动物世界》是他的挚爱。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这里的作用跟望海楼教堂的密室是一样的,那就一定能到达外界,也能进入下方的大通道。”我继续说,“这样的密室实际上很像连通外界和内部的中转站。但很明显,刚刚我们进来的那个洞,是很仓促的情况下挖出来的。至于加装梯子这回事,也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
之后,我爬上将近两米高的石台,这才看到石台上凹进去一个巨大的蝙蝠,大小正好可以与屋顶凸出的蝙蝠咬合起来。这的确让我想起了一些墓葬中石棺盖的样子,上面也有些“蝙蝠”这样寓意吉祥的花纹。
我用力蹦了两下,石台发出嗡嗡的声音,内部好像是中空的,这大大增加了我那一刻对于“石台中是一口棺材”的看法。
我赶忙跳下,与艾德一起用力推动石台。这石台看起来分量不轻,但却是个花架子,没用多大的劲,石台就挪出了将近五十公分。这才看到,石台下盖着的并不是我一直坚信的那口藏有宝贝的棺材,而是一个略小一些的竖井,看起来这才是直接通往地下通道的常规路线。
我点燃一根木条,从井口扔了下去,火光闪烁地坠入井中,一直到消失不见。
【这是一口极深的竖井。】
林非又往井中扔了一根木条。这次,我突然看到火光照亮的井壁上挂着什么东西。
好像是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形,但又不太确定。
“好奇”催促着我再次确定井中到底悬挂着什么东西。
我又点燃一根木条,扔了下去,这次感觉刚刚那个人形的东西好像往上挪了一些,乱糟糟的头发之下,似乎还看到了那怨气十足的眼神。
“好奇害死猫”,我不禁一阵惊恐,赶忙把石台推回来盖好。(预告:它还会再次出现,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
慌乱中的我,注意到藏在屋内小鼠洞中的老鼠,慢慢地聚集到东边墙角的一个小洞口处,然后依次从那个洞口爬了进去,非常有序。
按道理,这样小的洞口,应当是装不下几十只老鼠的。况且是这种“每一只所提供的肉都够自己吃半个月”的大老鼠。
我和艾德拿着木条用力戳动鼠洞洞口附近的墙壁,竟然捅下来一大块碎砖来,还没来得及钻进去的老鼠吓得四散逃开。
碎砖散落一地。就像狠狠地咬下一口老北京桃酥时,那些灵性十足的酥渣,从口中噼噼啪啪抖落出去的真切感觉。
就这样,我俩扒出来个一米宽,五十公分高的方洞。我明显感觉到洞外吹进来比较清爽的空气。艾德再次引燃一根木条,扔了出去,燃烧的木条从洞口处掉下。火光跳跃了几下,灭了。
洞外是一处下行的台阶。
我和艾德像那些老鼠一样依次爬出,沿着台阶不断下行,宽度有两米,高度大约三米,往下走了几步,竟然变成了直行的道路,这是非常典型的地下走廊的设计。
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墙壁竟然还绘制着整幅的漂亮壁画。壁画铺满了三米高的墙面,一直延伸到走廊的尽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壁画斑驳不堪,还有团团蛛网和黑色的霉渍。
画上首先是基督的圣像,然后一群穿着灰色袍子的信徒背对着他,面向前方,他们的仪容祥和,看上去十分舒坦。壁画上信徒的数量多得惊人,林非他们走了多远,这些壁画上的人群就站了多远。
【这···似乎是有记载的“灰衣修士”?】
日期:2014-06-08 09:57:00
17.
“方济各会的灰衣修士。”这时我仰起头,看着这些足可以与敦煌莫高窟或者米开朗基罗《创世纪》那样的不朽之作相提并论的精美壁画,心中升腾起一种敬畏之情。壁画延展开,每个人物都塑造得不同,栩栩如生,我一时间觉得自己也是这些教众之中的一个,向神祈福,求神庇佑。
有意思的是,壁画上人物的面孔,都是细细的眉眼和微红的嘴唇,典型中国人的样貌。
【方济各会的中国信徒?】
走了一段路程,此时前方出现了上行的台阶,我和艾德开始往上走,一直走到尽头,看到了一扇铁门。
我并未急于打开门,而是转过头看墙壁尽头的壁画。末端的位置被抹得黑黑的,什么都看不到。我用手轻轻一抹,竟抹下了一手的黑炭,再看看墙壁,部分地显出了壁画原本的样子。然后我脱下仍然潮湿的外套,像用抹布一样用力擦着墙壁,高的地方换艾德来擦。
很快,墙壁的黑炭就被擦了下来。
居然意外地出现了一张孔子像,这是我和艾德万万没有想到的。
【错综复杂的逻辑再次升腾。】
“怎么?能看出什么东西来吗?”艾德用肩碰了碰我。
我迅速从“大脑文献资料室”中调取素材,直觉帮助我锁定两个关键词:
“方济各会”和“儒教”。
“明末天主教成功进入中国,实际上是耶稣会[2]完成的这个任务。方济各会尝试了许多次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们太固执,不愿与中国传统的儒教世俗礼仪相融合,比如他们反对信徒祭天、祭祖,而这种对传统儒教仪式的公然反对,都是中国老百姓所接受不了的。因此从中国官方到民间一直对方济各会的传教方式颇有微词。而以利玛窦为主要代表的耶稣会修士则更懂得变通,甚至将自己称作‘西儒’,披上中国礼数的外衣来辅助在中国的传教事业。”
“礼仪之争?”艾德听过这件事情,它曾经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没错,这场争论是旷日持久的,也引发了全欧洲神学界的巨大争论,争论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前半页。中国众多的人口成为传教士眼中的一片热土,可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基因中的传统儒教逻辑又阻碍了西方的传教行为,尤其是方济各会,对这种‘本土策略’尤为不满,视任何力图融入中国礼法体系的人为敌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