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时却出现了一个以外情况,秦州刺史陈安突然要求觐见,刘耀以身体不适为由予以拒绝。陈安的嗅觉异常灵敏,他断定其中必有蹊跷而且刘耀本人极有可能因感染瘟疫而死亡,于是便大肆劫掠。刘耀的病情十分严重,只好乘坐马车先行返回长安,断后任务则交由部将呼延实负责。陈安率部截击并杀死了呼延实,随后又命其弟陈集带领三万骑兵穷追不舍,结果为卫将军呼延瑜所杀。陈安在遭受如此重创之后只好返回了上邽,但是敢于追击刘耀的英勇事迹还是为他赢得了巨大声望,陇上羌、氐诸部纷纷前来归顺,拥兵十余万。陈安自以为羽翼丰满,于是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战局的认识非常清醒,他们深知只要刘耀未死,西北就必有后患,盘踞在桑城的匈奴别种休屠王石武便不失时机地主动归顺了前赵,结果被刘耀册封为秦州刺史、酒泉王。凉州刺史张茂也看出陈安下场不妙,于是派遣将军韩璞率部占领了陇西
公元323年,陈安主动进攻南安,将前赵征西将军刘贡所部团团包围;石武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从桑城直接出兵上邽,随后与刘贡合击陈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陈安只得带领八千骑兵退守陇城。刘耀此时已经完全康复,他决定亲自率兵攻打陇城,并派遣一路偏师包围了上邽,当右军将军刘斡攻克可平襄之后,陇上诸县纷纷请降。陈安这时才意识到大势已去,匆忙留下了两员部将杨伯支、姜冲儿固守城池,自己则率领精骑突围,企图奔赴陕中。刘耀令将军平先等随后尾追,陈安左手挥舞七尺大刀,右手运转丈八蛇矛,对方五六人一齐上阵也不得近身,一旦拉开了距离,他便左右开弓,异常骁勇。而平先则更加勇猛矫健,仅仅三个回合便夺下了陈安手中的刀矛。这时正好下起了大雨,陈安弃马步行,与少数亲信藏匿于山中,待到第二天放晴以后,前赵辅威将军呼延青率部搜山,终于在涧曲发现了陈安并将其处死。陇城、上邽等地也相继请降,陈安所部彻底覆灭。但是陇上军民念及陈安善于安抚将士,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于是作了一首《壮士之歌》以示纪念。
刘耀随即将秦州大姓杨氏、姜氏等两千余户迁往长安,西征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氐、羌各部迫于前赵的军事压力,都纷纷请降并选送了人质,于是刘耀从中选定了赤亭羌酋姚戈仲作为自己的统战对象,并且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平襄公。随后,刘耀亲自率领二十八万大军西征凉州,同时还命令部将刘咸进攻盘踞在冀城的韩璞,呼延宴进攻据守桑壁的宁羌护军姜鉴,以便剿除张茂的羽翼及外援。刘耀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统帅,深知兵法中的虚实之妙,他此番出征时所统领的主力部队兵力不多,在与陈安的作战中又有所消耗,而且疲惫异常,最为稳妥的办法无疑是暂且班师长安,但是那样一来陇西各地势必得而复失,张茂或许还会坐收渔人之利。反过来说,虽然新近归附的羌、氐各部的实际战斗力非常有限,但是至少还可以令其滥竽充数,以便壮大声威,于是刘耀将二十八人沿河摆开,列营百余里,锣鼓之声震天动地,而且扬言即将分路渡河,直捣姑藏。张茂亲自奔赴前线视察,沿河守军纷纷望风而逃,恐怖的情绪刹很快边笼罩了整个凉州。
参军马岌认为凉州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绝对不能向敌人示弱,张茂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得失,毅然决定亲自挂帅出征。参军陈珍也对战局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前赵大军兵力虽多,但大多都是裹挟而来的乌合之众,其战斗力着实有限,而且刘耀的真正劲敌乃是东线的后赵,依目前的情形来看绝对不会旷日持久地陷在河西,充其量不过与我军相持二十天而已。张茂完全认同这个判断,于是便命令陈珍率兵去增援韩璞。
前赵诸军争先恐后地要渡过黄河,深入河西;刘耀则仍然坚持虚张声势的作战方针,并且断定张茂不出二十天便会请降。事情的进展果然与刘耀事前的判断丝毫不差,张茂很快便遣使称藩,并且送来的不计其数的牛羊马匹以及珍宝以示劳军。刘耀则当即退兵并且任命张茂为侍中、凉州牧。
于是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张茂明明知道刘耀暂时无力深入河西,而且更不可能与他打持久战,那么何必还要称藩请降呢?个中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刘耀的战略重点虽然在东线,但是在他全力东进之前必须解除西线的后顾之忧。刘耀在西线并未集结主力固然对深入河西作战极其不利,但也正因为如此张茂即使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对他造成重创,一旦因为取得一次小胜而与强大的前赵结怨,结果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假如事情当真如此发展,刘耀势必会改变其整体战略,即在东线与后赵妥协而全力经营西线。另外,即使刘耀因为这次战役准备不足而仓促退兵,裹挟而来的二十万乌合之众顿时便会群龙无首,这伙人如果骚扰河西也并不容易应付。因此,张茂的请降与刘耀的受降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此得保境安民之实惠,彼享西征大捷之盛名。
日期:2008-10-7 22:21:27
杨难敌获悉陈安的死讯后顿时吓破了胆,匆忙与其弟杨坚头逃往汉中;前赵镇西将军随后尾追,大获全胜,而且还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刘耀随即任命大鸿胪田菘为镇南大将军、益州刺史,率兵驻守仇池。杨难敌则向李成请降并送去了人质,安北将军李稚在受降之后由于授受了贿赂而未将杨难敌等人遣送成都,而是在前赵大军班师以后放虎归山令其回到了武都。杨难敌摆脱困境后便不再继续效忠李成,而是据险死守。成主李雄不禁勃然大怒,并且不顾诸位大臣的劝阻,派遣李稚及其兄世中兼中领军李琀率兵出白水,征东将军李寿以及李琀之弟李玝出阴平,分兵两路发起攻击。结果杨难敌利用有利的地形阻击李寿,而集中主力对轻敌冒进的李琀、李稚突然发动反攻,阵斩二将。不久以后,杨难敌便收复了仇池,刘耀由于忙于东线战事而无暇他顾,只得听之任之。
与此同时,后赵也消除了一个多年来的心腹之患。中山公石虎率领四万主力东征青州并且包围了广固,安东将军曹嶷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出城请降,结果被押赴襄国处死,其部下则被石虎活埋了三万余人。
日期:2008-10-11 17:00:53
第六章 南北混战
一,群雄割据
公元324年,“八王之乱”以来的混乱局面终于略有改观,天下大势逐渐由群雄逐鹿演化成为了南北对峙,不过当时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其内部尚未实现统一,而是形成了几大战略集团共存的复杂局面。北方中原地区被继承刘汉衣钵的前赵和自立门户的后赵瓜分殆尽,它们分别定都于长安和襄国(位于河北),两大集团俨然形成了东西抗衡之势。东晋虽然在名义上一统江南,但其内部则分为偏安建康的皇室集团以及以大将军王敦为首的荆州集团,沿长江一线形成了上下之争。除此以外还有三股势力相对弱小的战略集团,其中鲜卑慕容部割据辽东,凉州张茂盘踞陇西,氐酋李雄则在益州创立了大成国。
自身实力的强弱固然是在乱世中求取生存的关键,但是在一个集团的内部,最高权力能否顺利交接也是极其重要的。单纯从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形势似乎对王敦最为不利,由于他自身并无子嗣,直到很晚才决定收养王含之子王应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随着晋元帝的驾崩,王敦认为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趋于成熟,于是便在开始放手行动起来,其主要措施是调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舒为荆州刺史、监荆州沔南诸军事,王彬为江州刺史。不过在王氏宗族的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除了王导以外,刚刚被委以重任的王舒也同样安于现状而愿意采取冒险行动。王舒之子王允之由于深受王敦喜爱而长期留在身边,他将王敦与钱凤的密谋告诉了当时担任廷尉的父亲,于是王舒与王导联名向明帝告发,朝廷与王敦之间可谓是势同水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