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嫁衣-大隋帝国旧事》
第39节

作者: 云海孤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篡夺了北周天下,北周皇室不满意;
  不把土地做为军功,武将不满意;
  不以门第来当官,门阀贵族不满意。
  登上皇位的杨坚突然发现高兴得太早,敌人非但不少,而且越来越多,他身边可以依靠任用部下却不多。
  人才,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儿都需要人才,皇帝也一样。

  日期:2013-04-02 16:14:20
  公司开张大吉,企业创办成功后都要找个管事的人,企业越大管事的人越多,新王朝建立需要宰相。
  自三国曹操以来宰相很久不设,谁做宰相谁有可能成为下个王朝的皇帝。三省制就是把宰相的权力分成三份,中国古有三足鼎立,西方有三权分立,权力分成三份最易制约。
  隋朝三省分为尚书、门下和内史。内史省就是魏晋时代的中书省,杨坚父亲名叫杨忠,忠字或者与忠字谐音的字不能用,故而改称内史省。
  尚书省分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和工部,和现在国务院职能差不多,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吏部、礼部、兵部非常好理解,对应现在的组织部、文化部、国防部。也许有人会问,组织部是党的机构,文化部和国防部也不归国务院直接领导啊。这不是隋朝的错,这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非古代非西方,这是党的特色,另类。其实我们党大可不必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党政一家好啦,能省去一半机构和人员。都官相当于司法部,度支相当于财政部,工部那就是水利部、建设部。

  内史省制定法律和诏令,有点全国人大的意思。很多人不同意,其实想想差不多,人大代表有几个参与制定法律法规,无非举举手罢了。真正制定法律的人未必有隋朝内史省人多。
  门下省干嘛呢?门下省负责沟通尚书省与皇帝,内史省与皇帝之间关系。皇帝事多忙不过来,百官奏折上来,法规制定下来,门下省代为审阅,拣重要内容跟皇帝一说,再把皇帝的意思向百官表达一下。
  日期:2013-04-02 16:21:33

  三省各有一个头儿,尚书省的头儿叫做尚书令。不过很可惜,杨坚从来不让人当尚书令,职务摆在那里就是不让人当。因为杨坚觉得尚书令太有权力,不如留着自己兼职。尚书省没有正职,副的有两个,左右尚书仆射。同样是尚书仆射排名有先后,左仆射是第一仆射,右仆射是第二仆射。
  内史省的头儿叫做内史令,内史令有两个。
  魏晋时代管门下省的头儿叫侍中,也是因为杨忠名字的缘故改做纳言,纳言也有两位。
  反正杨坚不喜欢部门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我们现在一书记一市长,一司令一政委,可能就是跟杨坚学得吧。两个人互相牵制,说了算也说了不算。两个人管事容易吵架,杨坚就是让他们打架,打起架来好从中调解嘛。
  黄仁宇先生评价杨坚时有个形象比喻,说杨坚有地道的马基雅弗利作风。马基雅弗利写过《君主论》,是位阴谋论思想家。杨坚用阴谋管理百官,据说为了试探官员是否贪腐,杨坚派人向官员们行贿,谁接受贿赂就砍谁的脑袋,人证俱在嘛。应不应该这么做呢?你觉得呢?反正我感觉这种行为不道德。但是,比起目前连一个公开官员财产的阳光法案出台都那么艰难的所谓所腐,我想杨坚会笑的。

  可以看得出来,三省主要官员将是杨坚的左膀右臂,而尚书左仆射将是隋朝总理级别的第二号人物。

  谁来干?
  论威望和资历,非李穆莫属,李穆也是最早支持杨坚称帝的关陇门阀大贵族。
  论拥戴杨坚称帝的功劳,莫过于刘昉和郑译,朝廷流传这样一句话“刘昉牵前,郑译推后。”一个在前面牵着绳子,一个在后面推,把杨坚这头牛推到皇位上。两人门第虽然差点,不是关陇门阀大贵族,不是跟着宇文泰从武川一路打来的梁山好汉的后代们也算官二代子弟。
  论军功,韦孝宽死了,王谊和梁睿尚在,他们也是关陇门阀大贵族。
  但是,这几个人都没有坐上新王朝第二号人物的宝座。
  日期:2013-04-11 15:22:03
  高颎成为大隋王朝第一任尚书左仆射,主管尚书省;内史监虞庆则、内史令李德林共同管理内史省;苏威成为门下省负责人纳言,另一个纳言的职务由高颎兼任。这四个人构成隋王朝的权力中心。

  隋朝缺谁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少高颎。杨坚从来不直呼高颎的名字,叫他“独孤”。为什么叫独孤?因为这是杨坚丈人家的姓氏,杨坚对高颎亲切的称呼,意味着我们都是一家人。
  这里有一段故事。高颎的出身不算显赫,但也不是平民。南北朝平民出身做高官的人很少,那是一个以门第论英雄的时代。高颎父亲高宾是杨坚老丈人独孤信的门客。北周流行鲜卑化,很多人改了鲜卑姓。杨坚家族改姓普六茹,高颎家族随主人独孤信改姓独孤。独孤信被杀后高宾经常去看望杨坚妻子独孤伽罗,关心主人的女儿,因此高家和杨家两家关系非常不错。
  年青时代的高颎被齐王宇文宪选中成为幕僚,参加过平定北齐的战争。杨坚当政一声召唤,高颎毫不犹豫地来到麾下效力,发誓说“愿受驱使,倘若大事不成,甘当灭族!”这句话一出,说明高颎洞察杨坚心事,也准备和杨坚捆在一起。
  高颎对隋朝的重大贡献不是建国前而是建国后。隋朝建立前高颎最大的功劳只有一个,就是平定尉迟迥叛乱中官军与叛军相峙沁水不下,军中人心惶惶,朝中无人肯去前线之际,高颎自告奋勇去军前效力,造桥进军设计土狗阻挡敌人火筏,用破釜沉舟的项羽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协助韦孝宽大败十万叛军,为进军邺城扫清道路。
  高颎功劳仅局限于沁水之战,李德林的功劳在于出谋划策,虞庆则的功劳不过是公开上表请求诛杀宇文皇族,苏威的功劳忽略不计。
  相比李穆、刘昉、郑译、梁睿和王谊,以及早年效忠杨坚的元谐、庞晃等人,这些权臣的功勋并不卓著。
  杨坚为什么起用在前朝不出名、权位不重,甚至功劳一般的人。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兔死狗烹,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杨坚改朝换代。隋朝建立的功臣,那些以前与杨坚平起平坐的权贵难管理,不能让他们掌权。

  不仅不能让他们掌权还要一一削掉权力,刘邦大杀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杀一养,一武一文,干得都有声有色。杨坚干得也不错,刚猛相济,边杀边养,
  李穆、梁睿、庞晃、郑译等人养了起来,刘昉、王谊、元谐等人下场就不那么好了。
  这是后话,现在我们刚刚登上大隋王朝皇帝宝座的杨坚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威胁,不是内部的叛乱,而是外部的敌人。
  日期:2013-04-11 15:28:04

  这段历史时期仍然称之为南北朝,顾名其义,长江之南仍有一个强大的国家,陈朝。青海、陇西的土地上吐谷浑依然称霸。北齐的残余势力高宝宁控制着辽东地区。
  陈朝、吐谷浑和高宝宁并不可怕,最可怕是突厥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