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虢国原为西虢(今陕西宝鸡东),后来东迁成为北虢(都城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因北虢夹黄河而形成南北两个部分,所以又被相对地称为南虢、北虢,实际上是一个诸侯国家。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周幽王七年,虢公石父为了拓展自己的国土,稳定自己的国基,率军灭掉了北虢附近的焦国,看来这人还是有些本领,只是没有用在西周的事业上。
被周幽王废掉的申后--原来的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周幽王八年,前太子宜臼逃到了西申。
诸侯申国,姓姜,相传是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肯吃周朝的食物的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的后代,原本属于姜戎的一支,后来归入周朝。起先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山西之间的地方。周宣王的时候,为了削弱分化申国的力量,同时防备逐渐兴起的楚国,一部分东迁,被封在谢(今河南南阳北),在那里建立了诸侯申国,被称作南申。留在原来地方的部分,被称作西申。
周朝的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西申是个二等爵位的侯爵国家,所以他们的最高领导被称作申侯。至于南申,则是个三等爵位的伯爵国家。
见到周幽王触动了自身的根本利益,诸侯西申国的大领导申侯十分恼怒。他没有受到过后世的教育,既不知道忠君爱国,也不懂得大公无私,本能地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要使自己生活得幸福愉快。
公元前771年,即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联合缯国(西缯,西申附近)、西方的外族部落犬戎(今甘肃省境内),一起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急忙派人点燃烽火征集畿内诸侯的军队,畿内诸侯由于几次受到欺骗,都不派军队过来。
犬戎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奔而来,周王室的御林军势单力薄,难以抵挡,被打得丢盔弃甲,四散奔逃,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之下。同时遇难的还有周幽王的太子伯服--一个七、八岁的无辜天真儿童。犬戎的军队虽是异族,却也知道魅力的珍贵,见到褒姒天仙也似的一个美人儿,就趁机把她掠走,同时把西周都城的财物抢掠一空。
前面的神话与传说两个故事首先来自于《国语·郑语》,后来被《史记·周本纪》所引用,显然是西周以后好事者的杜撰或是反对派以及后来的史官对褒姒的恶意丑化与抹黑,非常荒诞。
后面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史记·周本纪》所独有,因为它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先秦的史书从未有过烽火台以及烽火御敌的记录,而且把周幽王的智力贬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是虚构的。
而早于《史记·周本纪》一百多年的《吕氏春秋·慎行论》里面,讲了一个“周幽王击鼓戏诸侯”的故事:
周朝的都城丰京、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两岸,丰京在河西,镐京在河东),与外族戎人邻近。王室人员和诸侯(应该是指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畿内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一些高大的土台,把大鼓安放在上面,让远近都可以听到击鼓的声音。如果戎人的军队入侵,就相互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军队好来援救周王。戎人的军队曾经入侵,周幽王下令击鼓,诸侯的军队于是前来救援,褒姒非常高兴就笑了起来,她喜欢见到这种情景。周幽王为了讨得褒姒的欢颜,此后几次让人击鼓,诸侯的军队到来之后,并没有见到戎人的军队。后来戎人的军队真来入侵,周幽王再下令击鼓,诸侯的军队都不来救援。周幽王随后就被戎人的军队杀死在骊山之下,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吕氏春秋》不是史类书籍,而是子类书籍,主要是学者对道理的阐述,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而举的例证有时候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可靠。一则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的作者是谁,二则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他是不是有机会见到过以前的有关这方面的史书。
然而不管怎样,周幽王因为珍爱褒姒,废掉申后以及太子宜臼,触动了申侯的利益,从而使得申侯连结缯国、犬戎,杀死了周幽王却是史实。
据《竹书纪年》所载,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曾”误做“鲁”,古字难辨,因形似而误)与许文公在西申立宜臼为平王,虢公翰(或是“鼓”字之误,虢公鼓即是虢公石父)在携地立周幽王的儿子余臣为周王。这个时候,周朝二王并立。
晋文侯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60年,晋文侯为了拓展自己的国土,杀死了周携王,二王并立局面就此结束。此事后话,表过不提。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时的大致形势是:犬戎攻破镐京,占有岐山、丰水之间的广大地区,镐京及其以西的王畿之地狼烟四起。秦打着“驱戎救周”的旗号,趁机拓展自己的国土,从西路收复侵占西周的故地。周携王余臣则聚王室旧族、大夫与部分人民,处于西周王畿的东部、晋国的西南部。晋国亦趁着犬戎之乱、西方不稳之际,向西拓展国土。申侯为了使自己的外甥宜臼获得王位,不惜连结缯国、犬戎,攻破镐京,致使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故而周平王宜臼得不到西周大臣以及当地人民的拥戴。
做西申以及犬戎的傀儡显然不是出路,做秦的傀儡同样不是出路,周平王宜臼手里无兵、无粮、无银钱啊!要想自主地存在下去,还能怎么办?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道路可走了。
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为了避开西部的不利局面,周平王将周朝的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向东迁移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至此,西周十二君王再加上一个共和时期三百来年巍巍赫赫的历史,随着硝烟弥漫的战火滚滚而逝,成为了永远的过去。
日期:2015-01-20 13:32:56
春秋时期
“春秋”一词,来自鲁国的编年史《春秋》。所不同的是,鲁国历史记载的“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起始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春秋时期,是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即公元前770年开始的。
东周列国在春秋时期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十二个诸侯国:齐、晋、秦、楚、宋、郑、卫、鲁、陈、蔡、曹、燕;以及周王室和春秋晚期发展壮大的南方国家吴国与越国。齐、晋、秦、楚是四个一流大国,宋、郑、卫、鲁是四个二流的中等国家,而陈、蔡、曹、燕只能算是四个三流的国家。其中燕国处在最北方,春秋时期基本上很少参与其他十几个较大的诸侯国家之间的战争。
以下的春秋故事主要依据《左传》而写,同时参考《国语》、《史记》等书。
第一章:郑庄公克段于鄢与黄泉相见
一
东周列国的历史故事纷纭复杂,精彩频呈,各种精英人物更是层出不穷。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诸侯重量级人物就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之后的诸侯重量级人物还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人。而在春秋五霸出现之前,仅次于春秋五霸的诸侯重量级人物就是郑庄公。因而说到东周列国的历史故事,一般都要先从郑庄公讲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