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侧有虎狼--------漫话日本近代史》
第49节

作者: 齐鲁青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12 06:22:10
  九、甲午战争(13)
  伊藤博文一看英国人急眼了,大怒。军界这帮武夫,咋这么不懂政治呢,打高升号干什么?那点兵能刮起多大的旋风。他一声令下,通知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把那个东乡平八郎大佐给我撤了。
  西乡从道可不管首相不首相的,将军嘛,能打胜仗就行,懂个球政治。告诉伊藤:不撤!
  摆不平西乡从道,伊藤博文赶紧去摆平英国人。他让东乡平八郎和高升号英国船长出具证明,把责任推到清国人身上。一面命令驻英日本公使展开公关,不惜血本为日本开脱。这一番手脚施展下来,果然把坐吃等死的清国逼上了绝路。英国法庭判决:日舰吉野击沉高升号之举,符合战时国际法。
  这是什么意思?
  大清国,我的船是在你的手上被人击沉的,你给我赔钱!-----打仗不行的大清国,吵架也是个菜鸟!
  此时,叶志超陆上得胜的假捷报再次传来,朝廷上下欢欣鼓舞。原来海军打得过日本,陆军也打得过日本,那还客气什么!揍他个小日本,谁让你这么不讲理!
  7月31日,清日双方互相照会对方使节,宣布进入战争状态。8月1日,光绪皇帝、明治天皇各下诏书,清日正式宣战。时值农历甲午年,中国学者叫它“甲午战争”,日本的研究者称它“日清战争”。
  前文我们已就双方的海上力量做了对比,现在再看一下双方的陆上力量。
  日本和平时期的常备军是7个师6万余人,战时动员兵力15万,加上后备役总兵力约27万。实际参战兵力24万,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兵。日军是当时亚洲唯一的一支近代化部队,建制统一,武器制式,训练充足,再加上满脑子武士道思想,作风凶悍,战斗力极强。
  清国八旗军约20万,绿营兵约50万,总兵力约70万,号称百万。人数虽多,但建制混乱,武器芜杂不一,缺乏训练,战斗力弱。最要命的是各级军官普遍吃空饷,打仗的时候要临时招兵凑数。
  日本大本营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第一阶段,以陆军第一混成旅团为先遣部队,再派陆军第5师团入朝,牵制在朝鲜的清军。海军则力求歼灭清军水师主力,取得制海权。第二阶段,视海战结果而定,分别做了三个预案。甲案,如能取得制海权,则输送陆军主力至渤海湾头,在华北平原与清军决战。乙案,如果不能战胜清军水师,清军水师又不能控制日本近海,则将陆军主力用于朝鲜方向,牢牢控制住朝鲜。丙案,如海战不力,丧失制海权,则应尽可能增援第5师团,并加强本土守备,以防清军来攻。

  从这个作战计划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战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制海权,利在速战速决。但它还是考虑到各种可能,是一个积极进攻的作战计划。
  反观清军主帅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自始至终没有提出一个全盘作战计划,也没有确定一个最终的作战目标。他的宝贝舰队在与日本海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不是积极求战,而是消极防护。尤其是在没有取得制海权的情况下,将舰队主力用于运兵护航,为日本海军提供了战机。陆军糜集平壤,既没有周密的南下作战计划和目标,也没有一旦守城失利组织二次防御的后手。
  海陆两支大军,都在坐等日本人打上门来。
  在各路清军向平壤集中的同时,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南部的日军也在不断向汉城集中。
  8月14日,日本大本营决定修改作战计划:将原来准备先期进行的甲案作战,也就是在华北平原和清军主力决战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春天举行。而把乙案作战,也就是全面占领朝鲜的计划,提前进行。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联合舰队始终没有捕捉到北洋水师取得制海权;二是冬天快到了,支持华北平原作战的后勤工作将会非常困难。
  于是决定扩大在朝鲜的用兵规模。在已经派出第一混成旅团的基础上,再由第5师团与第3师团一部联合组成第一军,共约1万7千人,攻略朝鲜。陆军司令山县有朋亲任第一军司令,赴朝参战。老家伙抱定必死决心,到任后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全体日军军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准当俘虏。后来,这一规定扩大到所有参战官兵。日军不当俘虏的传统,应该是那时候开始的。
  这边援军上路,日本大本营又以第1、第2、第6师团组建第二军,以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就是那个在萨英战争中开第一炮的炮手),着手准备华北平原决战。

  与日军的有条不紊比起来,清国显得毫无章法。想一出是一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