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平凡的小县城也有鬼神莫测的一面》
第11节

作者: 左手蔷薇右手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2-26 20:49:00
  我放下手里的材料淡淡叹了口气,说看来只能这个样子了。小潘四只眼睛看定我,说:“你倒不是很失望。”我心里说这本来就是个疯狂的小游戏而已,也该结束了。嘴上没说话,耸耸肩。“可能还有个办法”小潘慢吞吞的说,“你可以问问高馆长高老,损毁这么严重的石刻,如果不能用技术手段恢复,可能就得凭借深厚的文化根底了。”小潘说的高馆长是市博物馆的老馆长,早就退休很久了,现在算是返聘的身份,有事没事都来博物馆坐坐。高老也算是行都市的文化名人,对行都的历史文化、风俗文物,名胜古迹知道的都不少,编纂了好几本关于行都风景名胜的小册子。因为业务的关系,和我们单位的上上下下都比较熟悉,我算来单位比较晚的了,和高老在不同场合也见过好几次。印象中老头总是笑眯眯的样子。小潘继续说:“高老现在正在后面的办公室坐着呢,你可以去请教一下,说不定会有收获。”我说好,等哪天晚上咱俩聚一聚,转身往外走。“小心点早木!”小潘突然在背后说了一句。我慢慢转过身:“什么意思?”四只眼睛的顶上又升上一只手,点了点:“门框低,别碰到头。”“nnd你吓我一跳!”

  日期:2014-12-26 21:29:00
  走到最北侧的博物馆的办公室,门虚掩着,我一探头,高老正靠在椅背上举着报纸看呢。神情专注而忘我。我最不想看到类似的场景,它总能触动我偏激的心怀。我常常想“一张报纸一杯清茶”究竟暗含了多么可怕的不为人知的杀伤力在里面,几十年来竟然硬生生的把多少意气风发的大好青年熬成了风霜满头的消沉老人。敲了敲门进去,恭恭敬敬和高老打了个招呼,说了来意。老头笑眯眯的听完了之后眼睛一亮,登现满脸的爱才之意。看得我小心肝一颤。高老说不错啊早木,小伙子有钻劲,有种追根究底的精神!现在年轻人像你这样的不多见了。老头直起身来,放下报纸,脸上神采焕发,好像年轻了好几岁。高老说:“想要复原碑刻石刻的文字,先要了解碑刻石刻受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大气环境污染加重、山体岩体自身应力的调整、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都会使得石刻本身或其依托的岩体产生严重的损害,变成危岩体,会开裂、滑动、位移、掏蚀甚至崩塌;还有崖壁渗水,石刻风化,生物病害等,都会极大伤害碑刻石刻的的价值,威胁其长久保存。所以说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碑刻石刻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是一项很迫切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各地的名胜古迹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小伙子你有心啊!”

  日期:2014-12-26 22:49:00
  我目光炯炯、一脸的专注,频频颔首,积极呼应老头的侃侃而言:“那么碑刻石刻的修复呢,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任何保护措施都要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再处理性”、“最大兼容性”、“可识别性”这几个要点,保持碑刻石刻的真实性;尽可能地保护碑刻石刻的本体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保持其完整性。再一个就是风险防范。制定具体保护修复措施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未雨绸缪,预测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采用可逆性或可持续性的保护修复措施,万一修复失败起码我们还能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对现代材料的使用也要谨慎,要提前试验;还有就是注意修复材料的兼容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修复工艺的可辨识性。第三个呢,是清除碑刻石刻表面各类自然和人为的淀积物、附积物,包括尘土啊,钙质结垢啊,其他污渍啊,还有微生物等等,都要在保护修复工程中进行清除,以增加碑刻石刻的可观赏性。四呢,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碑刻石刻的干预,严格控制碑刻石刻本体的修补规模,只有在碑刻石刻本体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确实有必要修补,且有考古依据充分时方可进行。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加强环境整治。周围的山水环境是石刻碑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地维持其现有状态,做好环境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日期:2014-12-28 09:53:00

  趁着老头儿兴致盎然,我赶紧拿出手机,让高老看拍摄的豹竹涧的残刻,一面赶紧手忙脚乱插上u盘,在电脑上把图片点开,以便让老人看得更清楚。高老盯着电脑屏幕看了一会儿,转过头示意我坐到他身边,说:“豹竹涧的石刻包括这些残刻我这些年也一直在关注。就我的经验判断,这些石刻的残坏更多像是人类活动的破坏,而不像自然逐渐风化的结果,这一点有些奇怪。”我心一跳,想到了那天夜里的僵尸的动作。高老微笑着对我说:“还记得我刚说的修补复原的第四点是什么?”我一愣,想着我都毕业这么多年了怎么又要接着考试了,脑子赶紧反应,慢吞吞地说:“好像是减少干预,控制规模,确实需要修复的时候才能修复。”高老点点头:“记得不错,不过还漏了一句——‘且有考古依据充分时方可进行’。你看豹竹涧的刻石损坏这么厉害,不能先确定原先的刻字内容,考古依据不充分,怎么敢进行复原?原来是这个,你刻上的是那个,如果地下的原作者知道,会不会笑掉大牙?”我心里直叫“对对!这就是我实际想要知道的!”表面上一个劲的点头,虔诚无比。

  日期:2014-12-28 11:14:00
  高老若有所思,接着说:“可能退休好多年,自己也逐渐有所懈怠了,很多事情也失掉了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你今天来问的这个问题,我多年前也曾经下功夫钻研过,其实早木你感觉到没有?研究、揣摩、还原这些古人的刻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和古人的心思渐渐会彼此融合、理解,看到妙处甚至会心有灵犀,手舞足蹈,你说是不是很奇妙?”我大点其头,内心大摇其头。“就我的一点浅薄经验来看,要想复原豹竹涧的石刻,常规的技术手段既然已经失效,那么应该在这几个方面考虑切入:一、根据残字残留的部首笔画来推断原貌;二、根据剩余可辨认刻字来契合自古以来行都史籍里面的名人诗句乃至中国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里面的文字;三、根据石刻所在位置的具体情境,结合其他信息推断残刻内容。”

  我说:“高老您说的非常有道理。可是您看,也就是这个、这个、这个可以通过残字能推断出来原字是什么,其他的大多都是剩下个横竖撇捺什么的,简直毫无头绪。”我对着电脑屏幕指指点点。
  高老呵呵笑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功夫用到了,一丘一壑都在胸中矣。清代之前,碑刻石刻艺术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清代中后期,一批杰出的书法艺术家,如阮元、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因不满流于庸俗的馆阁书体和萎靡柔弱的帖学书风,大力倡导粗犷雄浑、豪逸疏宕的魏碑书法,碑刻石刻艺术才开始大放光彩。你譬如说我们行都的艺术瑰宝‘天柱魏碑’,只在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也就是李清照的丈夫的权威著作《金石录》有收录。到了清代,“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的提出,才从此突破了贴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视野开阔的天地。康有为先生评价‘天柱魏碑’说:‘刻石如阿房宫,楼阁锦密......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浓姿逸韵,如当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并赞其有‘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我心里大叫苦苦苦,接了魁梧这么个差事,等于来博物馆参加高老的书法函授班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