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大佛不放手中刀》
第1节作者:
弓太宰 先上图,宣传海报……
序言:我为什么写北魏
喜欢历史的人,大都胸怀天下,有悲悯之心,如果一个人喜欢历史,那么这个人必定可以深交,笔者希望以这篇小文来结交更多同道中人。
很早就对南北朝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感兴趣,也着实下过一番功夫,终于决心要写点东西时,一个朋友建议说:南北朝不好写,太乱,不如别的先不说,先把北魏研究透彻再说,北魏研究透彻了,其他朝代就好说了。我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定从北魏入手。
当我把北魏从南北朝这段历史中摘出来,并将全部精力放在上面时,我发现,要写南北朝,也确实只能从北魏入手,因为南北朝之所以为南北朝,正是因为有北魏这样特殊的王朝。
显然,中国人对北魏这段历史很不够重视。
《魏书》的作者——北齐大才子魏收,素来狂悖不羁,一贯恃才傲物,但当他的笔触写到孝文帝拓跋宏时,他却充满敬仰地赞叹道:“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而《北史》的作者,唐朝的李延寿,也以同样的情怀沿用了这句评语。
“经纬天地”的魏孝文帝,比之一统华夏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济世安民的唐太宗,如何?
我认为,作为帝王,北魏孝文帝之伟大远在这三位之上。
可事实却是,北魏孝文帝的名声远不及这三位,国人皆知秦始皇嬴(赵)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可有几人知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呢?
北魏孝文帝,没有给中国人打下海棠叶,也没有给中国人留下大公鸡,——他没有武功赫赫,他不是开疆拓土的帝王,但依然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仁君、明君、雄主!
仁,是说他上抚百官,下恤黎庶;
明,是说他从善如流,是非分明;
雄,是说他锐意革新,乾纲独断。
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一个帝王,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使命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让他的百姓幸福。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魏孝文帝不是汉人,但他不惜将自己的民族“灭亡”,来换取两个民族的和平发展、繁荣安康。
而中华上下五千年,唯有北魏王朝,才能能孕育这样大悲悯、大情怀、大作为的帝王。
中国的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周朝古朴,秦汉刚健,魏晋散逸,隋唐雄浑,宋明小资……而北魏,却唯有“神奇”一词最贴切。
拓跋鲜卑金戈铁马,在强胡林立的北方脱颖而出,建立北魏,一统北国,兼治胡汉数个民族,开启中国多民族共治之先河;北魏统治者是游牧民族,然而这个王朝却将汉字艺术推到一个极致高峰,孕育出让人叹为观止的魏碑书法;他们骁勇强悍,嗜好杀戮,却又是虔心礼佛的佛教徒;然而丢掉经卷,拿起屠刀,又成中国“三武灭佛”之先驱;放下长剑拿起刻刀,摇身一变,又是伟大的艺术家,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刀刀惊天动地;他们的歌喉高亢苍凉,《木兰诗》在中国北方久久传唱;铸剑为犁,他们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和科学家,《齐民要术》和《水经注》,既是词藻优美的文学精品,也是资料翔实可信的科学巨著……
崇文尚武,亦无过于此;大气雍容,开盛唐先河。
小文的目的是以细腻而全面的笔触,昭示北魏王朝的种种不凡,然学生不才,姑妄言之,不足之处,请予斧正。
日期:2013-09-30 22:51:00
第一卷 —— 拓跋鲜卑
第一章:迁徙时代
本文的主角是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这是一个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词汇,是许多以迁徙放牧为生的民族的共有称呼——他们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族群,环境不同,导致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导致心理不同,心理不同,导致习俗不同。建立了强大文明的汉人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最顺应天道的族群,于是我们的这些祖先,这些温文尔雅的农夫和学者,就不免戴着有色眼镜呼这些异族人为“戎狄”、“蛮夷”、“胡虏”,称其“被发左衽,人面兽心”……我们之间有太大不同,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我们提倡女人要忠贞节烈,他们却能在这个问题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他们对待寡妇的态度是不能有寡妇: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给儿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给弟弟,而这种习俗在汉人眼中叫做“伤风败俗”,是奇耻大辱。
然而,一方面,我们却又用赞叹之声称呼他们为“天之骄子”,对他们的英勇善战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日期:2013-09-30 22:51:21
我认为,在民族形象上,我们的祖先与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饰之别,也不是“守节”、“改嫁”的风俗之别,而是深刻体现在两种动物上:他们的标志性动物是马,我们的标志性动物是牛,他们骑马射猎,我们赶牛耕种,骑马的来去无影,迅猛桀骜,赶牛的不急不缓,沉稳刚毅。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两个族群之间的征战、挞伐、博弈不绝不休,我们有白登之困,也有骠骑将军漠南、河西大捷;他们有颉利可汗被俘,也有陈兵渭水、震动长安;我们曾骑着战马,踏过匈奴的王庭;他们也曾入主中原,侵掠我们的都城;我们让他们“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他们让我们“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然而我们手中的刀剑,似乎远没有他们的箭镞来的灵便、来的锋利。有史学家说,一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农耕民族才在世界范围内战胜游牧民族,在工业革命的滚滚浓烟中,这些天之骄子的苍凉背影渐渐消失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和他们的关系,那我只能借用李清照的一句词了: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我还想再加上一句: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深深怀念那些驰骋草原的马背民族,同时又对他们巨大的破坏性心存畏惧。——我们国人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又爱又恨!
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
日期:2013-09-30 22:52:09
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很多游牧民族诸如鲜虞、匈奴,都和中原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匈奴是大禹的后裔——这一点当然不可靠,但却从侧面反映出汉人与草原民族的复杂关系。《魏书》是一部记载拓跋鲜卑王朝历史的史书,其作者魏收在北齐朝廷做官,而北齐皇室是鲜卑化的汉人,所以魏收在描述拓跋鲜卑的时候,就收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事实”:拓跋鲜卑源出于中原的上古帝王;而唐朝的李延寿之所以沿用这种说法,也是因为大唐皇族曾出仕鲜卑且有鲜卑血统。
魏收和李延寿对我们说:我们仨笔下的拓跋鲜卑,和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匈奴一样,是地道的“炎黄子孙”!——黄帝有个儿子叫昌邑,昌邑将自己的小儿子分封到北方大漠,这一支脉到了大漠,过起了迁徙射猎的游牧生活,结绳记事,口传历史,与中原大不相同,但他们没有忘记祖宗,逢人就讲我是黄帝后裔。因黄帝以土德而王,那么“黄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在鲜卑语中,“土”就是“拓”,“后”就是“跋”,所以他们就以“拓跋”作为部族的姓氏,即鲜卑拓跋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