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45节作者:
轩辕秋 日期:2013-10-12 09:06:24
第三十章 八大异姓王
项王死后,楚地的城池自然是望风披靡,很快就被刘邦大军扫平,继秦朝之后,终于又有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就是大汉朝。
统一后的刘邦先是定都洛阳,而他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选择:是用分封制还是用郡县制?
分封制就是学周朝,大封家族人士和有功人士领土,使之形成各个小国,共同辅佐皇帝,这样做法弊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容易出现中央实力匮乏而地方强盛的局面,让刘家的天下名存实亡。
郡县制就是学秦朝:全国划分为各个郡县,统一由中央管理,这样做法的弊端在秦末也表现的很明显了,一旦有人造反,地方上的控制力非常弱,很容易出现中央管不过来的问题。
刘邦最终采取了两相结合的办法,那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有的地方采取封国管理,有的地方采取郡县管理,这样地方有武装,中央也不至于太弱。
按照刘邦的心思,地方上这些王爷显然都要封自己刘家的人才放心,但是像韩信彭越这样的自己打下来不少地盘的人早已许诺过封王,不能够这么快就出尔反尔失去天下人心,于是刘邦在大封皇室宗亲的时候,也立下了八大异姓王(7+1的模式),这八人里的前七个都是属于在归顺刘邦时手里就有地盘,或者追随刘邦之后打下了地盘自己治理的,根基比较强,不封王不行的那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封王的,咱们前文提过,后面再单独的说说吧,这里先按下不表。
真正刘邦身边的大功臣们,比如萧何张良陈平曹参周勃樊哙灌英郦商等都没有封王的待遇。
也许有人会觉得刘邦没有封这些大功臣们王是对他们不公吧?
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封王实际上是对这些人最大的照顾,因为刘邦活着的剩下七年就干了一件事:一个一个的铲除八个异姓王,营造一个真正刘氏的天下。
兔死狗烹本就是不变的道理,何况这些狗们还妄图和刘邦分享天下?
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封王的最后都死绝了,后代都不知道有没有,而封侯的,不管忍气吞声也好,继续发挥余热也好,好歹是活下来了,而且后代们过的都很好。
后世还经常会有皇帝怀念当年这些跟随高帝征战的功臣,而反复追封他们的后人。
日期:2013-10-12 13:11:31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一下所谓的八大异姓王,他们分别是:
燕王臧荼,燕王卢绾
韩王韩信,楚王韩信
梁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
赵王张耳
长沙王吴芮
看到这份名单,一般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会有两个燕王?
所谓的八大异姓王就是“7+1”的模式,这个特殊的1是燕王卢绾。前七个王封王的原因都是因为在早期反秦或者抗楚的时候自己打下了地盘,那些地本来就是他们的,不封不行。
卢绾是特殊,可以说,他这个燕王是刘邦故意送给他的。
在一开始我们讲刘邦身世的时候,提过刘太公和卢太公的故事,这个卢绾就是卢太公的儿子,从小和刘邦要好(难道真的是兄弟?),穿一条裤子长大,史书上用“生子同日,长又相爱”这句话,就说他们不但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而且长大以后关系也很好。
不管可能真是亲兄弟,还是只是纯粹的发小之情,刘邦对卢绾真的非常不错,当初刘邦从沛郡开始起兵造反,卢绾几乎一直是跟在刘邦身边,而且可以随意出入刘邦的卧房,就连萧何曹参这种最元老的功臣也没有这么高的待遇。
虽然卢绾一直没有什么战功(你看整个八年的故事我都没怎么提过他),刘邦享有天下之后却将最好的咸阳城给了卢绾做封地。可是这还不够,刘邦还想让他做王。
就在项王陨落后不久,先封的七个异姓王里头就有人坐不住了,先跳了出来造反的就是燕王臧荼,也不知是不是刘邦逼的。
臧荼我们前面介绍过了,武臣从陈王的队伍中脱离建立赵国,而韩广又从武臣队伍中脱离建立了燕国。钜鹿之战的时候韩广派臧荼去援助项王,项王很喜欢臧荼就封他为燕王,而迁徙韩广为辽东王。后来臧荼吞并了韩广的辽东国,但是在面对刚刚消灭了赵国的韩信大军时果断选择了投降,成为刘邦手下的一个诸侯王。
刘邦可算是抓住了个机会,御驾亲征将臧荼干掉,他专门把卢绾带在军中,然后给卢绾编排了一堆莫须有的功劳,堂而皇之的封他为燕王,享有臧荼原来的地盘。
刘邦如此的念旧情,还真是颇为少见,只可惜他唯一一次念旧反而害了卢绾。燕国是什么地方,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北京如今是传说中的帝都,当年可是危险的边郡,是直面北方少数民族的最前沿。
尤其此时正值匈奴民族最强大的时期,出现了匈奴历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北方草原,他甚至趁着楚汉相争时期,攻占了河套地区,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危。
类似于“太子党”的卢绾,之前根本没有经过大仗的锤炼,怎么可能抵挡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铁骑呢?
关于卢绾封王之后的悲剧,我们后面再说。
接下来说两个韩信。
之前提过,其实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里有两个韩信,只不过一个太有名了,所以几乎完全掩盖了另一个人的光芒,让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另一个韩信的存在。
楚王韩信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个替刘邦打下了整个北部江山的大将军韩信。在项王自刎之前,韩信本是齐王,但刘邦是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一个战略要地交给如此能人的,况且那是韩信自己打下的地盘,更是不能让他在那里生了根。于是刘邦封韩信为楚王,让他享有原来项王的地盘,一是考虑到他是逼死项王之人不太容易在楚地扎根,二也是想到当初韩信是在楚地混不下去了才跑出来讨生活的,让他衣锦还乡比较容易接受,不至于受到反抗。
韩信还真的就很乐意的回了楚地,当年那个被项王烹了的书生说的没错,楚人都挺有衣锦还乡的诉求的,项王如此,韩信亦如此,甚至刘邦后来在临死前也专门回了家乡,很装模作样的咏下了那首“大风歌”,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摆了一番。
另一个韩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王族后人,韩襄王的孙子。他生的人高马大,也是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过和牛逼韩信相比,他更多像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
刘邦封这个韩信为韩王,所以史书上为了区分两个韩信,一般称牛逼韩信为韩信,而称这个韩信为韩王信。
战国时的韩国是在中原地区,在当年七国时代就是有名的出产天下最好兵器的地方,刘邦可不敢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一个能打仗的王胄之后,所以给他换了个地方,但是还叫韩国。刘邦换给韩王信的地盘有些坑爹,在现在的太原,也是北方直面匈奴的第一道防线,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说完了两个燕王两个韩信,再简单介绍下剩下的四个王,彭越和英布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前文屡有提及。
彭越就是那个常年在梁国地盘上游走的土匪头子,在整个楚汉之争时期给项王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粮草供给压力;而英布曾是项王最得力的第一战将,是项王在南线战场上最强的棋子九江王,杀了楚怀王的就是他,他投降刘邦很大的影响了当时的战局。
这两个人都是死死霸着自己曾经的地盘,所以刘邦分别封了梁王和淮南王。
最后的两个异姓王是比较弱势和边缘的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
张耳是老熟人了,前面经常会提到,最早和陈王一起反秦的元老,和他的好友陈馀一起帮助武臣攻下了赵地,后来两人反目,陈馀带人打败了张耳,张耳就投降了刘邦。刘邦让韩信与张耳北上攻打赵魏,韩信在打下赵魏之后继续出兵攻齐,张耳就被封了个赵王,开始经营赵地,一直持续到统一天下。
长沙王吴芮是八个异姓王中唯一一个把王位保持到了最后的,因为他实在是太弱小了。当初反秦的时候吴芮自称“番君”,是英布的岳父,拉了一小伙儿人瞎闹腾了一阵就投靠了项梁,后来和英布一起归降了刘邦,也没什么作为。
吴芮是出了名的“君子”和“长者”,他以及他的后代一直都保持着谨慎小心的行事风格,所以大汉朝的皇帝们对这么一个硕果仅存的异姓王也都没有太关注。直到汉景帝时期,传了七代的吴芮家族因为绝后没有儿子而断绝了香火,也算是善终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