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至尊大厨传奇--炉边镇守使》
第14节作者:
何三刀
话说婚姻大事在一片吵闹声中终于定了下来,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王景林与谢珍珠的交往反而困难了。以前没这码事,他们随时见个面,那是再正常不过,谢珍珠也经常跑去他的书房,陪他温书。而一旦此事尘埃落定,为避嫌疑,他们反而不能见面了。
好在王景林喜欢钻厨房鼓捣菜式,而他未来的岳父就是红锅匠,所以这里还有个沟通渠道。这一日,他炒完一份鱼香肉丝,顺便就问:“谢叔,好多天没见到珍珠了,她还好吗?”
谢勺子左右望望,见没人注意这边,就迅速把一张卷着的纸条,塞给了王景林。大少爷不敢在厨房看,回到书房,关上门,这才悄悄打开了纸条。只见上面
谢珍珠用熟悉的欧体写道:“君住江之头,妾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王景林按捺住砰砰跳的心,迅速回复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就这样,两个人逐渐找到了感觉和状态,成日里要书信往来三四次,起先是摘抄古诗,后来就是自己原创了。为了保持通讯密度,王景林还用笼络手段发展了两个小朋友当特约通信员,这两人每成功送达一封书信,就能赚到一块精美点心吃。久而久之,这两个掉鼻涕的娃儿,整天都喜欢赖在书房门口,等候执行绝密的鸿雁传书任务,搞得有些佣人们百思不解:这么小的娃娃,就喜欢上了读书?莫非是天才降世?
而一转眼已是次年的六月,据报,省学政大人又要来华阳监考院试了。而且听说这次的名额分配得比较多,有八个廪生和增生的名额,另有数个附生的名额。机不可失啊,王景林立即和王青云找了另外三个童生,互相结保,并找了个廪生进行推荐,这样就取得了报名资格。
在科举时代的考试之所以严格,是因为刑法规定的太严。考官如果徇私舞弊,一旦查实,可能面临的是凌迟处死之刑。所以,考试必须是百分百正规举行。而这场考试中,王景林发挥的不错,恰好以第八名,取得了增生的秀才资格。
王青云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他决定等下一个考试季,跟王景书一起赴考。
(第1节《成家学业两不误》完毕)
日期:2015-04-01 22:25:24
2、高中秀才喜临门
王景林年纪轻轻就顺利地高中秀才,这事在整个华阳县引起了轰动。有读者会纳闷:不就是考取个秀才嘛,最初级的知识分子文凭,值得那么烧包吗?
说到秀才,在明清时代,那确实是很不简单的。首先是难考。历届的童生,以一个县来说,具备考试资格的,怎么也有上千人。而朝廷分配的名额,往往每次只得数名,最多十来个。这样一讲,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秀才的特权,很让人眼红。比如说,出了秀才的家庭,可以免征徭役。服徭役是封建社会子民的法定义务,别人自带钱粮去远处吃苦受累,搞不好就惨死在异乡,你家的人乐呵呵地看他们远行去受苦,这感觉,想来是爽透了的。再说,你走在街上,忽然有县官到来,所有的人都得立即跪地请安,哪怕地上是一堆狗屎,而你采用隔山打牛的招式,朝骑马坐轿的官吏拱拱手,假模假式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老师辛苦了,学生忙,先走一步”,然后就大摇大摆地可以开路了,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想来也是挺爽的。就是拜见地师级、省部级干部,也可以站立着在衙门前递名片,要求长官会见自己,而警卫人员绝对不可以把你当作上访盲流处理。
王景林考中了秀才,得到的第一点好处,是混到了好几套制式衣服。他爹娘早就做好了这些衣服,目的是激励他,只是不敢让他真穿;这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穿着起来了。还别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他身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秀才所戴的一种脑后有两翅的帽子),脚蹬长靴,在院子里有事没事走两步,一种青年后备干部的气势就显出来了。
为了换上这套装备,珍珠还特意过来帮忙。跟四姨太一样,她左看右看,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看怎么开心。她见王景林像模特儿一样故意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显摆,就跟四姨太悄悄说:“这下好了,他中了秀才,可以想骂谁就骂谁了,以后谁敢招惹您,就让他帮着骂大街,骂死人也不怕!”四姨太欢喜道:“就是就是,要不然非考个秀才干啥?”
原来,在明清时代,法律规定不可骂人,若有人举报,骂人者和回骂者,须各挨十大板。但秀才有个“刑不上大夫”的护身符,见着谁不顺眼,开口就骂,跳着脚骂,县官府官也不会受理投诉。就是骂的太难听太出格了,也大不了罚款,而这罚款还是象征性的,只值两碗面条钱。
所以,知识分子最会骂人,这传统就流传下来了。
王府的人像围观模特走秀一样,看王大少爷在院子里走了几圈,个个赞不绝口,都说王大少爷将来是个当大官的命,一看那面相就明白了。有的夸他的耳朵长的好,耳垂阔大厚实,多福;有的说他鼻子长的好,鼻翼丰满,多子;还有表扬他眼睛和牙齿长得精神和整齐的,有称赞他额头发际线长得高的,不一而足。
王老爷听到了这些议论,明知道是些拍马屁的话,但是奇了怪了,人就还喜欢听这些屁话。他一高兴,就传下话去,要请谢勺子和刘素华过来大堂屋叙话。谢珍珠一见,必是商议重要事情,就赶快溜回自己房间去了。
谢勺子脱下了围腰,刘素华换上了新衣,二人紧赶着来到大堂屋拜见王老爷。话说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他们早已把这里看成了自己的家;可是从内心深处说,他们每时每刻都很清楚,这里是王府,并不是自己的家。这回天赐良缘,如果女儿正式做了大少奶奶,这里就可以算作半个家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