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2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前面咱也说了,国人一向注重出身就是因为注重家庭环境。这郭氏出身大家富户,能写会诗,当然肯定是古体诗,和现在某位知名女诗人是两个概念。从她的观念中看,自己丈夫奋发图强,希望在科举的独木桥中一举夺魁,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所以郭氏尽量承包了家中的杂务,使夫君全心全意的读圣贤之书,以期将来妻凭夫贵。可天不遂人愿啊,由于袁耀东用功过度——我估计也很可能包括营养不良,不讲卫生(这在古代非常常见),他得了要命的肺痨。这个肺痨可是传统中国一大致命疾病,其恐怖程度不亚于那时的花柳。花柳病害死了同治帝,在今天打几针青霉素就没事儿了的肺结核夺走了时值壮年的袁耀东的命。

  “小东子”是走了,可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要生活。这其中就包括他们四子一女,五个人。当然,还包括为数不多的几个家人。郭老太太,(鉴于老公亡故,家里地位她最高,咱就暂且这么称呼吧。)毅然决然的担起了家里顶梁柱的重任。
  为了坚守妇女之道,她没有改嫁,而是凭着自己的勤俭以及那为数不多的嫁妆,尽其可能的辅导四个儿子(女儿事迹已不可考)。那时的教育公平问题虽然也很严重,但是比现在还是强一些。寒门才子还是有希望成为现实的。郭老太太的这四个儿子,就是其中的翘楚。
  老大袁树三,这也是袁世凯的亲爷爷。作为长子,父亲去世以后,在三位弟弟年幼的时期,更多的承担起兄长的责任。虽然读书异常刻苦,拿到带救济金性质的“禀生”名分,但没能再进一步。袁树三有子两人,分别是老大袁保中,老二袁保庆。袁保中有老大袁世昌,早夭。次子袁世敦,此为嫡出;三子袁世廉,四子袁世凯,后面还有袁世辅、袁世彤。而袁保庆虽然有妻妾三人,两个儿子都早夭,没能“膝下有儿”。这在当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下,让他以及妻子牛氏备感压力。而这种事情,越感到压力就约力不从心,最后无奈的他向现实低下了头,经过和母亲郭老太太和大哥商量,将袁世凯过继给自己。

  老二袁甲三,这是袁家日后飞黄腾达,也是袁世凯被称为官三代的根源所在。此子经过多年磨练终于考中举人,而后又中进士,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官场前途蒸蒸日上。此后,他的长子袁保恒也中了进士,成为万千众人艳羡的“一门两进士”之家,另外一个儿子袁保龄也成为仕途中人。他的具体情况,咱们后面会详细说到,目前暂且按下不表。
  老三袁凤三,前期也一直致力于功名。但上天是公平的,那两位够可以的了,所以此兄台就没辙了。屡考不中,最后郭老太太集合全家人众,力主给他买了一任官来做。

  老四袁重三,这是袁家早期崛起的大管家。袁老四虽然读书不行,但是持家有道啊。自从他慢慢成年起,老大退居幕后,都是袁老四和郭老太太商量着家中事务。而且,此公特别善于经营,把老二、老三在外挣回来的金银尽量的置换成土地、当铺,以此作为投资来做到保值增值。这里还要插一句,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作者,我曾经长久的不能明白,为啥中国有历史可考的时期就有两千年之久,人们就不懂商业比农业更能赚钱这样一个当今社会小孩儿都懂得道理?笔者曾经多方询问自己的高中历史老师,无奈他除了告诉我选择题该选A还是B、C、D之外,其他问题一概不了解。终于在大学时看到一本历史学著作,其中讲到,中国农民追求的不是土地,他们追求的是由土地而来的政治利益。要知道,那时的政府是个小政府,有效治理只能到达县一级,下面就要靠乡绅来管理了。啥是乡绅?读过书的有钱人呗。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国家公务员的账面工资低的可怜,可每年几百万的人来争着做这看似好不值钱的“铁饭碗”。这是为啥?因为后面的好处就不是区区一点儿钱的问题了。那将是一笔数额巨大,且旱涝保收的巨款!

  日期:2014-05-04 20:48:48
  咱们说了这么多举人、进士的相关话题,肯定有读者对这种人人皆知而又所知甚少的清朝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疑惑,这个制度到底是如何运作的?简言之,就是所有良人家,即除了差役、渔胥等贱民之外的读书子弟,都可以参加祖籍所在地的县考。考中之后称为“童生”,之后可以参加知府主考的府试,更进一步的可以参加省一级学政——相当于现在教育厅厅长,主考的院试,考中者为秀才。院试成绩优秀者,被称为“禀生”,可以接受政府给予的禀饩,也就是一些实物补助。前文提到的,袁世凯爷爷袁树三就是这一类学生。

  学子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省级乡试,一般中央政府会派官员来做主考,考中者为举人。想当初中学课本中节选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就是指的这一级考试。考中者可以参加在帝都举办的会试,会试优秀者再参加一个半月之后的殿试。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取一甲三名,也就是众人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说,那时的状元全国也就一位,不像现在,遍地开花;二甲若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如干人,称同进士出身。这些参加殿试的学子可谓是全国学人的翘楚,不仅百中无一,称作万中取一也不为过。通常大家可能都会想,这样的牛人,又是参加全国级别的最后考试,还是皇帝主考,考试的环境肯定不错吧?比如像现在的中考,一定要求有钟表以作时间提醒——虽然有钟表早、晚点的悲催事情出现,还得有空调作为防温降暑的器材。那您就错了,那时候参加殿试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在参加考试之前,你要找门路、托关系、打点上上下下的人,这里面就包括负责场地设施的太监。如果不贿赂他们,你将不得不面临着在三条腿甚至是两条腿的桌子上或者满是坑坑洼洼的桌面上答题的窘境。

  这些都是考期状态,那么平时这些人都干啥呢?还是和如今一样,做应考的准备。这其中,进入府学的秀才出路更多一些。他们除了“一考定终身”之外,还可以参加“自主招生”的考试。每年府学都会送优等生到国子监进修,这被称为“岁贡”;每三年还会额外推荐一次,成为“优贡”;每十二年由学政主考,在全体生员中选拔好学生进国子监,称为“拔贡”;如果遇到皇帝大婚、生日啥的,特旨选拔一些人进国子监,称为“恩贡”,加上往往每五名贡生可以附加一人的副产品,“副榜”。通过这“正途五贡”进入国子监的学生,基本上就算是一只脚、半边身子挤进了仕途。

  前面也提到,袁凤三是买的官,这在清朝就像在当今社会一样,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厚道一点儿的,买个生员、秀才——功名最多可以买到这一级,然后再一级一级考上去;省事儿一点儿的,就直接捐钱买官。虽然在清朝中期,这种买官出身的官员经常受到正途官员的鄙视,但是到了清朝晚期,除了倒霉的左宗棠经常被人揪着这个小辫子不放外,其他人再也不关心身边的同僚是不是考出来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