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5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武举人老师曲沼在和袁世凯相处不久之后,就发现他好动、好武。这是不是和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的桥段有点儿像?笔者也这么觉得,但这确实是真的,这个可以有。曲老师因为自身的缘故,并不反对袁世凯习武。所以小四在南京这五年,虽然过着轻裘宝马、锦衣玉食的“小衙内”的日子,却也练就了一副好身骨,颇具任性的意志力,还有一副胆略。
  话说在这么不经意的一天,袁家买了一匹宝马回来。何为宝马?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可以“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良驹。这马像武侠小说郭靖胯下的汗血宝马一样,不仅跑得快,性格还十分的暴烈。要想让它“俯首称马”,必须要先征服它。作为比现在一辆宝马车还贵的良驹被牵回来后,就牢固的占据了袁世凯的大脑袋。征服的欲望,让他坐立不安,终于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溜进马厩,翻身上了马身。良驹如同小说中的一样,见有人坐在了自己身上,便左右腾挪、前仰后蹬的努力将来人甩在身下。可小四并没有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那样征服宝马,而是在身不由己的被它带出很远之后,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而且特别要提一句的是,他摔到了自己的腿。马跑了,自己受伤了,袁世凯知道自己又惹祸了。为了避免在皮肉受苦之后,再受到养父、养母的精神之苦,他草草收拾了一下伤口试图掩盖此事。可惜的是,虽然袁保庆夫妻没有发现,但是因为受伤的地方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袁世凯的腿自此走起路来总是有些跛——这就是日后摄政王载沣以“足疾”勒令袁世凯回籍休养的借口之由来。

  日期:2014-05-05 22:57:43
  可能是袁保庆也看出自己这个儿子不喜欢读书,所以在南京的这段日子,有空闲的时候,就将自己经历官场的心得说给袁世凯听。后人根据他的记述,编纂了一本《中议公自乂琐言》。这里的“中议公”当然指的就是袁保庆——他去世后被赐谥号“中议”。里面有几句话,广为流传: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脚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伶人所窃笑乎;古今将兵……必先以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不然则叛离随之。这是不是很像日后袁世凯的人生总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话袁世凯听进去了,还是过耳不忘的那种神奇理解境界。(笔者查找了很多资料,都未找到这个《中议公自乂琐言》的简体本,只在《项城袁氏家集》中找到了没有经过断句的竖排繁体版,为了广大朋友的需要,现将笔者自己断句后的文本附于本书之后,以供大家猎奇之用。)

  日期:2014-05-05 23:18:20
  宗族,小孩儿的教育每个大人都有责任

  谁说过来着,幸福总是短暂的。这话真精辟!袁世凯在过了五年舒坦日子之后,在他14岁那年,养父袁保庆染上了时疫,竟由此一命呜呼了。失去靠山、经济来源的袁世凯,肯定不可能再过以前的逍遥日子了,只有随着养母牛氏扶柩回项城老家了。
  回到项城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对于见过世面,领略过秦淮河销金蚀骨场面的袁世凯来说,肯定是觉得憋屈的。加之养父去世了,养母溺爱自己,生父袁保中是个好好先生、一向以中庸之道为准则的小文人,不好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袁世凯在袁寨上蹿下跳,仗着因为习武而明显比其他读书人身体健壮的客观条件,各处“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打抱不平。
  如果袁世凯这么混下去,肯定也就废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过了一年逍遥似神仙的日子后,迎来了第二个其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人——堂叔袁保恒。在前面讲到过,袁保恒是袁氏家族的真正开山鼻祖袁甲三的长子,同样是进士出身。因为袁保恒对袁世凯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这里咱们有必要八一八他的“新闻”。
  袁保恒早期在其父亲帐下效力,随着袁甲三的淮海沉浮而沉浮。在袁甲三去世之后,同袁保庆一样,有过一段时间的官场瓶颈期。也是天佑其人,在其最不得意的时候,发生了左宗棠因为沙俄侵占我新疆而扶棺西征的事情。这位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季高,统帅的士兵就有七万之众,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战马、车辆。时任陕甘总督的他要想将粮食从西安随着部队的前进不停往西运,最终运抵新疆,不要说以当时的运输能力,就是放在今天,也绝非易事。更有甚者,新疆的事情虽然明眼人都知道是俄国在捣乱,但是面上还是因为出现了独立势力,是当地人在作乱。俄国准确拿捏到清朝官军粮草运数的软肋,主动表示可以“协助”解决。

  真是阴损啊,暗地里鼓动分裂分子占了咱的地;明面上却要以协助押运粮草为名,控制清朝军队。朋友你想想,这要是让他们来运粮草,以晚清那个实力,岂不是沙俄让左宗棠的军队打到哪儿,他就得打到哪儿!?慈禧连个屁都不敢放——因为她知道,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列强纷争的时代,她出来说话,也就和放屁差不多。幸好左宗棠是个明白人,从一开始就看明白了沙俄的狼子野心。所以他将这一重任委以了一个亲信——袁保恒。袁保恒不负使命,从早干到晚,殚精竭虑的上下忙活,终于保证了这支队伍的供给问题。

  日期:2014-05-06 09:36:40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体会不到这其中的艰辛。咱们可以详细的分析一下。首先,当时左宗棠出征,在朝廷中就有反对声音,因为当时清朝几乎是逢战必败。所以以李鸿章为首的朝中亲俄派大臣认为与其战败后割地赔款,不如主动放弃!他们以及他们的势力,不希望左宗棠战胜,也就会有意无意的给这支部队制造困难,其中当然在粮草支援、补给上有小动作。其次,清朝军队贿赂成风。凡要做事儿,必须以各种手段打通关系。即使是同一支部队,粮草的调拨也要靠军官的脸色行事。这在平时还好,在战事期间,尤其是战事不顺时,往往会因为这些事情激起兵变。《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曹操借军需官的脑袋,以平复士兵的情绪,就是一个例证。第三,七万军马的粮草,经过袁保恒手的钱财,绝不是一个小数,一分不贪,当时的制度建设是不可能达到的,能够保持在虽然贪了一些,却不影响大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于这三点,在朝廷论功行赏左宗棠评定新疆叛乱的有功之臣时,对袁保恒大加褒奖,除了赐予他各种扳指、金银外,特擢升为内阁学士,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中共政治局委员的地位。得到这样的奖赏,有咱们提到的各项军功,肯定也有他做人圆滑、左右逢源的原因。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平西大军在行经甘肃某山区时,袁保恒无意中以极低的价格买了一个大鼎。买时虽然无意,后来却被专家鉴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当然,那时候的专家还是很有操守的,不像现在,假的能说成真的,真的可以说成假的。作为顶头上司的左宗棠听说之后,也来袁保恒行帐参观。左宗棠边看边感慨,那种羡慕嫉妒恨的表情,不仅表现在脸上,全身都是啊!袁保恒见主官如此,也不犹豫,上来就说,大人有所不知,这个鼎我是为您买的。此仗遇到朝廷内外的压力,正可用此来打通上下关节。你说,这比现在官场小说都厚黑的桥段,能不让袁保恒飞黄腾达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