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日后的军机大臣,深受慈禧青睐的一品大员心胸真是够狭窄的。这仇,一记就是六年。当他再次被外放学政时,已经是河南省学政了。吴重熹再要讨好他,已然来不及了。瞿鸿机大笔一挥,将陈州府本次考试的前十名都给勾掉了。而不幸的是,袁世凯就在这十人之中,更有甚者说,他考了这次考试的第一名!
日期:2014-05-06 21:23:40
虽然说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连民国第一任参议院,日后成为袁世凯政敌、被其通缉的老字辈革命家刘成禺都在其《世载堂杂记》中有过这一记载,说明这个小故事还不是那么不靠谱。
这一年的袁世凯已经17岁了,虽然各方面条件与现在的小孩儿相比都有所不如,却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早恋而被老师请家长,写检查!现在的17岁小孩大多还在上高中,搞个地下恋情的风险极大,而且被老师、家长严防死守。而那时的袁小四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已经肩负起传宗接代的责任了。所谓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虽然他在1876年的考试中落榜了,但是这一年的冬天袁家家长给他找了个新娘子。两人尚未谋面,袁世凯已经打听出未来媳妇儿家家底殷实,是曾经挂过“双千顷牌”的人家——清朝为了鼓励子民劳作,表彰那些通过农业发家致富的人家,给予他们这样的牌牌以充作“胡萝卜”。
咱们提到的这个新娘子姓于,大家习惯了称其为于氏。这于氏出身富户,但是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害人礼教影响,没有受过教育,大字不认得一个。除了懂得“夫为妻纲”,其他一概不理。这也为袁世凯后来一妻九妾创造了条件。说到这一妻九妾,曾经有人说,男人出来混要学韦小宝。那韦小宝还是金庸杜撰的,而且政治上还很是不顺利,最后被康熙摒弃了。而这袁世凯可是活生生的案例啊!所以以后再说,应该说男人出来混,要学袁慰庭!
于氏在1976年的最后几个月,在寒冬腊月的气候中,用女子的温柔极大地抚慰了袁世凯落榜后失落的心情。初尝女人香的袁世凯,也报之以日后少有的专注。两人扎扎实实的渡过了一段甜美的蜜月。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一句不经意的争吵,小夫妻间竞造成了极大地裂痕。
日期:2014-05-06 22:23:18
说有这么一天晚上,于氏伺候完袁世凯洗漱——多贤惠的老婆啊,现在是找不到服侍老公洗脚的老婆了——正在自己打水洗漱。袁小四看到媳妇儿穿了一个非常鲜活的衣服,张口就来了一句“看你的穿着,活像马班子。”河南人把那种走街串巷的杂耍戏班子称为马班子,这里面的女子除了打把势卖艺,还兼职**这一伟大的职业。他说这话的意思是,自己媳妇儿的穿着非常妩媚、漂亮,就像现在有些男人非要说自己女朋友像某某岛国爱情动作片的女主角是一个意思。现在的女生或许听了这话会脸红,会高兴。但从没接受过现代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于氏,听了这话非常生气,因为作为良家妇女的她,竟然被老公说成是**!自己要是作风有失检点,那也罢了,可是这么兢兢业业的,还要这么侮辱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氏就冷冰冰的说了一句:“我不是马班子,我有姥姥家。”
哎,方言害死人。传统中国,小妾的娘家人是不被当成夫家的亲戚的。您要是看过《白鹿原》,可以回去翻翻白嘉轩惊世骇俗的几个老婆中,就有一个木匠的女儿。而他从不把这个木匠岳父当作亲戚对待。所以,于氏这后半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是小妾,我是明媒正娶的正室”!这可戳疼袁小四同学了。咱们说了,袁世凯的生母是袁保中的小妾,他这个庶出在大家庭中一直抬不起头。现在听到自己的老婆竟敢拿这事儿反驳自己,他心中的气就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了。
当然,有些所谓的学者说因为这次吵架,袁世凯再也没和于氏同床。将她打入冷宫,成为活牌位。虽然在日后其上任山东巡抚,迫于舆论压力接于氏到任上,但是总是不冷不热的对她,甚至将于氏生下的嫡出长子袁克定都交给姨太太抚养。学者们以此来抨击袁世凯的心肠狠毒,其实这都是胡扯。
日期:2014-05-07 18:38:17
袁世凯有九个姨太太啊,有在上海风月场历练过的大姨太太,有精明强悍的天津女人五姨太太,有温柔贤惠的朝鲜姨太太等等,这些女子要温柔有温柔,要心计有心计,要学问还不乏学问。乡下走出来的正房于氏,肯定是所有九个人的公敌。她能斗得过另外的一群人吗?她能斗得过其中的一个人吗?您看看历史歪歪宫廷剧《甄嬛传》就知道了。所以,这对小夫妻日后的种种冷淡相对,主要是性格上的不和,阅历上的差距太大,还有就是大家庭中常见的勾心斗角加剧了两人的隔膜。好了,关于袁世凯这一大家子,有机会的话咱们后面开专题来八卦。
如果非要说袁世凯心肠硬,也可以。不过不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吵架事件,而是他于结婚后不久,也就是1877年正月就返回了北京,准备继续攻读经典,等待后面的大考。新婚燕尔,有几人能毅然决然的抛下如胶似漆的美娇娘而去啃那硬邦邦、枯燥乏味的之乎者也?干得出这样事情的,就是放现在,肯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日期:2014-05-07 19:53:08
拙于科举而巧于实务
袁世凯到北京后,却马不停蹄的准备再次接受众人相送——要随堂叔袁保恒赶赴河南赈灾。
河南这个地方,自古属中原最核心的地区。平原广阔,交通发达。最初的“中国”也即中原列国,便是这里,由此可知这里是中华民族众多支文明派系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因为这里自古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所以每逢灾害则死伤百姓都是极其之多。而这里的自然灾害,要不是黄河泛滥、决口,要不就是旱灾。这次袁保恒叔侄要应付的,就是后者。翻开二十四史,大家可以轻易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逢旱灾,往往会伴随虫害——现在很多北京饭馆儿在夏天,都会卖一道叫油炸蚱蜢的菜,说是高蛋白、绿色无污染,价格奇贵。反正笔者是没胆量一试,朋友你要是好奇可以去试试。这次河南旱灾也出现了蝗灾,据《项城县志》记载,蝗虫所过之处,庄稼片甲不留。特别像当年执行三光政策时,鬼子进过的村庄。
如果仅此而已,也还算容易应对。毕竟拿着皇帝的尚方宝剑,调集各地粮食往各县一发,也就差不多了。要是这样,也就用不着有着为几十万左宗棠大军提供粮草经验的前任刑部侍郎的袁保恒出马了。因为忍饥挨饿,很多灾民铤而走险,做起了山大王。上个世纪的一些学者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把这种暴动都归纳为农民起义,视之为正义之师。其实从现有的资料看,他们大多是乌合之众,不仅抢劫富户,一般老百姓也不放过。更有甚者,埋竹签、挖陷坑,不是为了抓野猪、野鸡——那时已经找不到野生动物了,而是要逮邻村甚至是邻居家的小孩儿来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