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44节

作者: 上官韦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义持这种行为着实令人费解,你喊打喊杀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夺取将军宝座什么?凡是可能染指的都会被当作敌人,欲除而后快,怎么就改了性了?
  如果你以为义持弃恶从善、皈依佛门的话,那就被他给忽悠了,义持虽然做了和尚,不做将军了,可是幕府的实权还在他手里捏着呢,这种踩着自己兄弟尸体站稳脚跟的主是怎么会肯轻易放弃权利呢?
  讽刺的是,也不知是不是报应,义持万万没想到,十六岁接任将军的儿子义量没两年就病死了。
  没了儿子的义持这下可抓瞎了,有人劝他在自己弟弟当中选一个接任将军,但是义持死也不肯,好不容易夺来的权力怎么会愿意拱手让人呢?这不白忙活了么?

  将军之位就这样空缺了两年,没想到义持到底也死了。
  要说足利义持死法非常有意思,一次这位仁兄在浴室里挠屁股,不知是不是长了痔疮,就越挠越痒,越抓越欢,以至于挠得厉害了,抓得忘乎所以,不知怎么的就感染了病菌,最后就死他妈的了。
  挠屁股致死的这种死法也算是天下奇闻了。
  义持死前,群臣赶紧请他指定自己哪个兄弟接任幕府将军,可是义持对这群亲兄弟们都抱有仇恨的心态,就拒绝了众人的请求,没办法,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其余人就想了一个办法,请来五位候选人来抓阄,谁抓住了就是谁的,没抓到的就不好意思了,命苦别怨政府了。
  结果义持的一个弟弟足利义圆幸运的胜出,不凑巧的是,当时的义圆也是一个和尚,既然当了将军,就不能再混和尚了,就蓄发还俗,名字也改了,是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

  别看足利义教出过家,性情却暴躁易怒,经常因为小事而重重惩罚手下,比如某某仁兄不小心冲他笑了笑,义教竟然认定这位仁兄是在嘲笑他,就没收了人家的领地,还软禁了起来,你说倒霉不倒霉?
  还有一个侍女,在伺候这位将军爷爷饮酒时,可能是手脚笨拙了点,是洒了点酒水还是怎么的,义教老爷就大发雷霆,狠狠殴打了侍女了一顿,要说打完也就算了,火也撒了气也该消了,不知这位爷怎么想的,就硬逼着这位侍女出家当尼姑去了。
  还有一个和尚名叫日亲,不知怎么就鬼迷了心窍,非要跟足利义教亲热亲热,劝义教信仰日莲宗。义教发起将军老爷的威风来,教人把日亲和尚的脑袋塞进灼热的锅里,差点给烫死。
  按理说这事也就完了,识趣的也就别说了,没想到日亲和尚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再次苦劝,义教就急了眼,妈的,活得不耐烦了?不由分说就命令手下把日亲和尚的舌头给割了下来。
  我们要从义教老爷的故事中吸取一个教训:有时候,唠叨会讨人嫌,太能唠叨的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总之别管什么人,凡是被义教老爷瞧不顺眼的,就少不了被整治的,在这方面,义教老爷的手段是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就连天皇的生母日野西资子、皇族的成员以及关白(丰臣秀吉就当担任过)都被义教老爷处罚过,在位的天皇都没敢放个屁出来。
  总之足利义教的暴行真是数不胜数,所以被时人称为“恶御所”,没有人不害怕他的,也没有人敢得罪他的。
  就这么个货色,在正统四年(1439年)给尚巴志王的国书中,又称琉球的输入日本的贸易商品为“贡物”,尚巴志看到信后,完全把义教当成神经病看待,哭笑不得了好一阵才罢休。
  但是成了恐怖大王的义教,最终也品尝了残暴的苦果,明正统六年(1441年),义教被骗去赤松满祐府上做客,然后“发一声喝,伏兵四起”,就这样,威风要命的义教老爷最终被要了命。

  日期:2012-11-14 20:26:30
  第二十一章 巴志姓什么?姓尚!朱瞻基说的(1)
  宣德五年(1430年),巴志给晚辈朱瞻基上了一道奏折,大意就是:皇帝贤侄呀,琉球分裂百余年来,交战七十余次,我巴志实在不忍心看百姓遭罪下去了,所以我北诛攀安知,南讨他鲁每,如今终归太平,万民从此过上了安生幸福的日子了。
  攀安知折腾没了,他鲁每玩也被玩完了,巴志这种把活干完了再报告的行为(学名叫“先斩后奏”),若换成朱元璋活着时候,说不准老朱牛皮气一上来,就叫巴志也跟着玩完了!
  但朱瞻基不是朱棣更不是朱元璋,虽然不像老子朱高炽那样好说话,可也不愿意管别人家那点破事。

  就说安南那边三天两头闹独立,他都不想操心了,不愿意搭理,更何况是孤悬海外的琉球国呢?
  所以,吃定了朱瞻基脾气的巴志,就是要正大光明的告诉朱大侄子:琉球,从此就是我巴志说了算了。
  果然不出所料,朱瞻基也没说什么,毕竟人家巴志都料理完了才告诉你,你还能怎么着呀?索性就卖了一个人情吧,承认了巴志统一琉球的合法性。
  不仅如此,朱瞻基还特赐巴志为“尚”姓,也算是锦上添花了。巴志从此就又叫尚巴志,思绍、巴志家族开创的王朝在琉球史称第一尚氏王朝就是这么而来的。
  我这人喜欢较真,那为什么朱瞻基不赐巴志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随便什么的,偏偏是这个“尚”字呢?
  “尚”字有时通“上”,是尊崇、崇尚、长久之意,也有人说是执掌琉球或尚书辅佐皇帝的意思,很好很强大。
  我想聪明的朱瞻基虽然不想出言教训巴志(那样就不美了),但还是忍不住玩了一把文字游戏:请不要忘记,“尚”也有矜夸、自负之意,这也是很黑很讽刺了。

  当然了,不管朱瞻基到底有没有幽默一把巴志的意思,巴志得了尚姓,确实是非常高兴,怎么说也是大明天子赐封的“尚”方宝剑呀,在琉球我就是大哥,没别的老大了,谁敢不服,小心我削他。
  老子改了,巴志的一群儿子、闺女自然也跟着姓尚了,就是沾了儿子一辈子光的思绍,虽然都死了好几年了,也给追封了姓。
  至于冒认的那位爷爷武宁先生,就没他什么事了,该哪块凉快,您就哪里凉快去吧。
  巴志得“尚”便猖狂,来明朝更勤快了,一年一二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胃口了,三四次也就是勉强凑合吧,表示还想再多来几次,皇帝朱瞻基先生却不干了。
  为什么?
  有你这么玩的么?哗啦一下就来了几百人,吃喝拉撒都得我管,哪次来了我还不得往你们兜里白塞点、往车上白放点、往船上白堆点东西,我都快成“三白”人员了,我容易么我?
  兄弟,你还想怎么着?我容易么我?

  要说朱瞻基开始还是能多少支撑得住,可终究架不住小弟们太多,真正的是狼多肉少,他又懒得像朱棣似的跑到西洋做生意,只靠国内的收入长期进行亏本的朝贡买卖,实在有点吃不消了。
  所以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礼部尚书胡濙(就是假借寻访张三丰找了建文帝二十多年的那位仁兄),就此痛陈利弊,说再这么下去,咱们大明公司还不得宣布破产呀?
  胡前辈都如此痛心疾首,朱瞻基咬咬牙,终于下了决心,虽说不好意思拦着巴志来朝贡,可在人数上就大幅削减一下,不管你来多少人,除了正使、副使以及从人一二十人赶赴京城以外,其余闲杂人等统统给我老实呆在福建,不许动窝。
  这样就省了几百号人来返北京城旅游观光的一大笔花销,但福建省依然需要提供衣食和住的地方,安排明琉双方的商人进行易货贸易等等,说白了,就是中央省了钱,地方上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福建省官员们意见非常大,要求中央给予补贴,就在朱瞻基死后,儿子朱祁镇当了家,小金库里的钱他自己还不够花呢,哪里顾得上福建?
  而且皇帝面子固然重要,但当时管事的内阁三杨大学士可不这么看,黑脸也是皇帝,与我们没一毛钱关系,就又请小皇帝咬了咬牙下了道圣旨,留在福建的琉球朝贡团成员只许白吃米饭,其它的自己处理。

  “止日给廪米,一切费,悉罢之”,别再烦老子了。
  即便如此,白吃就白吃吧,不吃白不吃,有米吃总比没有强吧?何况琉球群岛不怎么产大米,一年辛苦产出来的点白米还都是给贵族吃的,老百姓根本吃不上,所以就冲着吃几碗米饭,过一把贵族的瘾,解解嘴馋,琉球人也愿意来。
  再后来福建地方官们又不干了,说人来得还是太多了,京城只接待二十号人,是轻松了,可其他几百号人全留在福建吃喝拉撒呢,太难伺候了!
  说白了,福建就是嫌琉球国来的人数实在多,一次几百人,一年怎么也要来几次,用数学乘法一算就知道来中国朝贡的琉球人次有多少了,福建官员可不想再当苦逼了。
  所以福建官员一阵捣鼓,非要上面解决问题,朝廷没办法,就又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琉球每次来朝贡只允许来两条船,每条船呢,也设了限制,最多一百到一百五十人,这下才算把福建官员的激动情绪安抚了下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