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57节作者:
冰原极光 岭南的越人也断发文身,多为穴居,从事渔业和简单的农业生产,部落之间好相攻击,整体处于尚未开化的野蛮状态。越族虽然人数众多,但农业经济不发达,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用兵和大规模战争的补给。而且越人分为众多部落,分居于中国南部纵横几千里的范围内。在当时的中原人眼中,是一群未开化的蛮族。
秦始皇称帝以后,消灭六国的刀剑无法冷却。他开始谋划扩大华夏疆土。最早的目标,就是岭南的“百越之地”。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赵佗、屠睢带领50万大军南下,去征服岭南地区的越人各部落。出乎意料的是,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英勇的越人部落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使秦军遭到沉重打击。甚至主帅屠睢也被越人杀死。
赵佗汲取教训,推行“和揖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团结越族部落的头人、酋长,逐步得到越人的拥戴。 越人分为众多部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在军事上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力量,部落之间又不断地相互征伐,近似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强劲的一致对外的政治、军事同盟。这一切都决定了其无力抵抗。公元前214,秦国通过战斗和收买,终于成功地平定了百越之地。
秦国开始在岭南地区设立政权,秦朝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始皇接受了赵佗等人的建议,从中原地区向岭南迁徙罪徒、赘婿及未婚女子共计50万人,与越杂处,从此秦朝版图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
秦始皇开始有组织地大量向岭南移民。这是秦一贯奉行的移民实边政策。最初令军队留戍岭南,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不服水土,死亡率很高,征兵不易,因而改用“滴戍”的办法从内地强迫移民。“滴戍”就是对“有罪者”实行充军、流放,其对象是有罪官吏、逃亡者、赘婿、商人、曾有“市籍”的、父母曾有“市籍”、祖父母曾有“市籍”的,称之“七科滴”。
从史料记载看,秦王朝有组织地向岭南移民共有4次,第1次是公元前213年,秦政府“发诸尝道亡人、赘婿、贾入,略取陆梁地(岭南)”。这次是随军滴发,配合军事占领,在三郡安置这些移民,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2次是公元前212年,“适(滴)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秦时官吏判案不符合法律规定叫“不直”。这次把南越地与筑长城并提,可知是强迫有罪官吏在岭南从事筑路、筑城等建筑工程。
第3次是公元前211年,“益发滴戍边”。这句记载虽未明言去处,但不外北边和南边,南边当指岭南;第4次是210赵佗上书请求从内地遣送“亡夫家者青年女子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给他弄了15000名寡妇。这15000名青年女子,当然当然不仅要为士兵缝衣服,还要和士兵们组成家庭。他们构成华夏人落籍岭南的一万五千户人家。对待这些民户,后来汉高祖刘邦曾经颁布诏令:“前时秦徙中县民之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
秦代迁往岭南的华夏之民数量不少,他们中既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犯罪官吏,又有善于进行物品交换的商人,更多的是掌握了中原先进生产技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给岭南社会带来了文化和生产技术,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为岭南的开发增添了新的活力。
这些汉族在进入岭南以后,大量和当地土著通婚。今日,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在长相上的差别较大,很多外国人一眼就看出中国北方人和广东人之间的相貌差异。然而对DNA进行检测发现,南方汉族今天的Y染色体的类型与北方基本没有差别,O3型Y染色体非常常见。这是因为早期前往岭南的汉族多是男性,他们后来多娶岭南土著女子为妻。生下的后代,继承了北方人的Y染色体,和一部分岭南土著的相貌特征。
秦统一以前,五岭山脉成为阻塞南北的天然障碍,从中原到岭南没有道路。公元前212年发配有罪官吏在岭南从事的苦役,主要是筑路,所筑的陆路就是岭南“新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的建设,主要是开凿灵渠。这项工程从向岭南用兵开始,至公元前213年通航,使长江上的船只可以经湘江,过灵渠进入漓江、桂江南下,取西江东行而抵达番禺,或溯得江西行而抵布山、临尘,使水道纵横的岭南无所不通。 秦采取的开新道和凿灵渠,不仅是当时军事上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而且对于加强岭南与内地的联系,打破岭南的闭塞局面,促进岭南的开发,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东话里‘佬’这个名词,来自于古南越语言的“俚”、“獠”。“俚”、“獠”是秦汉时岭南二十余郡蛮夷土著人的族名泛称。后来,岭南汉族也用这个词来自称。 于是“乡巴佬”等词汇进入了汉族词库。
汉武帝时,中国人曾经达到扩张历史上的顶点。中国军队曾经扩张到云南、中亚、朝鲜半岛,但是后来都很快失去了。汉朝最有价值的扩张是吞并了福建地区的闽粤国。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使福建实实在在成为中国的领土。汉族在福建的经营,切断了台湾的高山族与大陆其他南岛语系民族的带状分布。
闽越国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其居民属百越族的一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保留了闽越首领的自治权,对其内政不予干预。秦末大乱,闽越王无诸曾率兵北上中原,参与楚汉战争。汉朝建立后。闽越王无诸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朝劲敌。
公元前110年,闽越王余善自立为帝,发兵叛汉。汉武帝调遣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闽越国贵族杀死国王后降汉。汉武帝下令,把闽越国全体国民都迁往江淮地区,并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永绝后患。闽越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
福建地形崎岖,布满原始森林,不利于农业开发。所以汉武帝无意经营管理。当时东南沿海一带,从宁波向南数千里,居民基本上仍是以越族为主。到西汉后期才把福建纳入会稽郡。东汉末年,这一带还不是“汉地”。
晋代永嘉之乱,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其中有“林、陈”等八姓入闽避难。今天,“林、陈”是福建、台湾人口最多的两个姓氏,台湾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就是那时的影响。公元547年,侯景之乱时期,由于南京、九江、扬州等城市都被破坏,又有大批难民入闽避难。闽地的人口渐渐充实。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才在历史上出现。唐代,福建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渐长。公元896年,中原发生黄巢之乱,唐朝军官王审知率领一支军队逃往福建,开始新一轮入闽的移民潮,史称“十八姓从王”。这是福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移民。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军队约5000人。而随部队而行的家属,以及跟随逃难的吏民人等总数约有三万人。这些人在福建拓疆辟土,发展福建的经济和文化,繁衍生息,使福建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庶的福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