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37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15 10:26:17
  ※ “大闹关中”之阉宦作乱
  李茂贞、韩建“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李晔困在关中不挪窝,朱温气得吹胡子瞪眼,但也无可奈何。普天之下都瞪大眼睛盯着呢,总不能明抢吧?
  迁都洛阳的事,朱温只能先压一压,行宫当然还得继续建着,派上用场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最要紧的,是“清君侧”。
  李晔回到长安之后,宰相崔胤在朱温的支持下,开始与宦官系统斗智斗勇。“外宽弘而内巧险”的崔胤,终于在光化三年(900年)六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时任枢密使的两名阉宦宋道弼、景务修被流放,不久后自杀身亡。
  初战告捷,崔胤在朝廷的权势愈加膨胀,这引起了宦官系统深深的不安。他们既不敢得罪崔胤,又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静静地等待着爆发的最佳时机。
  长安城内阴云密布,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李晔,已经不是当年的李晔了。
  继位十年来,李晔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艰辛,始终不改“恢复旧业,号令天下”的志向。他成功过,但每一次短暂的成功之后,李晔都是最终的受害者。他更多地是经历着失败,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不断消磨着李晔的斗志与激情。
  “新军”,建了被毁,毁了还可以再建,但那十一位亲王,惨死不能复生。李晔已经没有可靠的帮手了,堕入这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切都已灰飞烟灭。
  李晔绝望了,他不想再做任何挣扎,终日借酒消愁。李晔的内心依然是愤怒的,他将这种愤怒,通过滥杀来发泄。

  从华州回来的李晔,郁郁寡欢、喜怒无常,搞得人人自危。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转变,将给宦官的阴谋提供绝佳的机会。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李晔大醉之后,亲手砍杀太监、侍女数人。第二天一早,日头高照,宫门依然紧闭,左右神策军将领刘季述、王仲先以“宫中有变”为由,率千余禁军破门而入,发动武装政变。
  刘季述等人先是将百官赶到殿堂,以武力威逼文臣在“奉太子监国”的“请愿书”上签名。崔胤等人好汉不吃眼前亏,纷纷落笔。
  随后,刘季述带着“请愿书”,带兵围困了李晔躲藏的乞巧楼。李晔见到这个阵势,早吓尿了,钻到床底下瑟瑟发抖,被刘季述、王仲先逮了出来。
  刘季述等人并不想要李晔的命,否则跟各地的军阀不好交待,只是想得到李晔一句话,答应腾位置换人。李晔被吓得站都站不稳,哪里说得出话来,最后还是闻讯赶来的何皇后解了围。
  何皇后替李晔答应了刘季述等人的要求,李晔交权,与皇后一起,被关押于少阳院。
  这一次是真的关押,而不是软禁!
  少阳院的大门不仅被上了锁,还被灌入熔铁锢死。院墙挖了一个小洞,用于递送饮食。李晔在里面的一举一动,有专人负责监视,并随时向刘季述报告。李晔要针线,不给!要钱帛,免谈!要纸笔,没门!简直比坐牢还要惨!(除了有老婆陪坐以外)
  刘季述羁押李晔之后,拥立了太子李祐,开始暗无天日的残暴统治。神策军对李晔宠信的文臣大开杀戒,每天晚上都会消失好几个。天一亮,神策军就押着车,载尸出城。为了制造恐怖气氛,每辆车只装一两具尸体,十多辆车浩浩荡荡招摇过市。车轮的吱嘎声此起彼伏,令人毛骨悚然。
  长安城发生了惊天巨变,刘季述很清楚,地方藩镇绝不会坐视不管,特别是跟崔胤眉来眼去的朱温!
  硬顶肯定是不行的,谁干得过朱温啊?唯一的办法,只有拉他入伙!
  日期:2013-10-16 10:55:13
  “中原霸主”朱温,此时成了双方竞相拉拢的“香饽饽”。他先后接到了两份密报:一份来自“老朋友”崔胤,说刘季述、王仲先等人犯上作乱,请他速速派兵“勤王”;另一份来自刘季述,表示愿意将大唐国祚双手奉送。
  可以说,支持老朋友崔胤,是朱温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刘季述提出的无以伦比的优厚条件,让朱温陷入了两难境地。
  面对大唐的“多余皇帝”,朱温何曾不想取而代之啊!但是,“天下共诛之”的滋味,不是谁都受得了的。河东的李克用、淮南的杨行密、凤翔的李茂贞、西川的王建,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思来想去,朱温决定放弃这次“黄袍加身”的机会。不过,拒绝刘季述并不代表支持崔胤,朱温想保持中立,看看再说。
  朱温的想法,得到大多数幕僚的赞同,大家普遍认为:让朝廷那几爷子互相掐,掐死一个少一个,跟咱们无关,别跟着瞎搅和、蹚浑水,万一站错队了怎么办?(朝廷大事,非藩镇所宜预知。)
  事情原本就这么定了,但人群中突然冒出一个叫李振的幕僚,短短数语便扭转乾坤。
  李振(?—923),字兴绪,祖籍西域安国,出身名门,其曾祖父是唐朝中期的名臣李抱真。李振自幼好学、聪明异常,唯一的失落是屡试不中。(二者真的不矛盾!)

  黄巢考不中就选择造反,但李振毕竟是“体制中人”,对朝廷再怎么鄙视也不会走那步,最后选择了参军。后来,李振在汴州投靠了朱温,以其博学多才、思维敏捷,深得“大老粗”朱温的赏识。此时,李振挂职天平节度副使,实际上负责汴州与长安之间的联络,相当于朱温的“驻京办主任”。
  刘季述发动暴乱之前,曾派人前去征询李振的意见,遭到李振的严正痛斥。不久后,李振返回汴州述职,刘季述、王仲先等人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天下为之一震。得知消息,正走在半道上的李振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汴州。
  匆匆返回汴州的李振对朱温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
  “夫竖刁、伊戾之乱,所以为霸者资也。今阉宦作乱,天子危辱,此王仗义立功之时。”
  寥寥数语,或明或暗地传达了三个信息:
  第一,将倒行逆施的刘季述铲翻,可以占领舆论高地。

  第二,朱温作为中原霸主,应借机“扛旗”,以实际行动表率天下。
  第三,铲除刘季述,朱温可以顺理成章地“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振的这段话,对朱温的影响相当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让李克用、李茂贞之流抢占先机,朱温就被动了!
  朱温当即拍板:按李振同志的意见办!
  朱温羁押了刘季述派来的使者,向军队下达了集结令,随时准备西征“勤王”。同时,李振迅速返回长安,与宰相崔胤取得联系。

  汴州的军队尚未开拔,长安方面又有了新动向。
  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有人获取红利,就会有人靠边站立。即使“利益均沾”,也无法避免相互攀比、质疑公平。具体到刘季述的队伍里,神策军将领孙德昭、董从实这哥俩,就属于“靠边站立”的人。
  ——不是领导的心腹,根本没地方说理。功劳越大,吃亏越多,啥活不干,最先滚蛋。
  孙德昭、董从实郁郁不得志,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送礼不够数、说话不到位),而是三天两头问候刘季述、王仲先的八辈儿祖宗,结果就被崔胤、李振抓住“现行”,策反了。
  两名掌握一定军权的将领被策反,事情就好办多了。几乎没有经历激烈的战斗,长安城瞬间又变了天。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
  孙德昭、董从实赶到羁押李晔的少阳院,敲断门锁,请李晔出来,但李晔打死也不敢挪窝,他不知道这些阉货又打什么鬼主意。里面的人不出来,外面的人也不敢动粗,毕竟是来救驾的,不是来劫驾的,只好这么僵持着。
  正当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里面突然传出了何皇后的声音:你们说你们是来救驾的,好啊,把王仲先的人头给老娘扔进来!
  这个好办,手一甩,王仲先的人头就飞过院墙进去了。不一会,还在瑟瑟发抖的李晔就被何皇后给架出来了。

  ——丧失了希望和梦想的男人,连一个女人都不如!
  李晔重登大宝,改元天复,立即对刘季述、王仲先之流进行彻底清算,将其族人、同党杀得一干二净。但是,李晔并没有借机彻底清除阉宦势力,宦官系统的韩全诲(韩文约养子)、张彦弘接任左右神策军中尉,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李晔知道,刘季述造反,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阉宦不除,国无宁日。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为自己留下后患呢?
  看似不可理喻,其实还是前面提到过的那条原则:宁可身边多人酣睡,也不能只让一人酣睡。
  铲除刘季述、王仲先的势力,宰相崔胤势必一家独大。因此,李晔需要一股足以制约崔胤的力量。当然,李晔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阉宦的身上,他看中的,是凤翔的李茂贞。
  复位之后,李晔除了清算刘季述、王仲先以外,还做了一件事:封李茂贞为“岐王”。另外,还要披露一条重要信息:韩全诲曾任凤翔监军,跟李茂贞的关系相当密切。
  我只能说,李晔虽然丧失了希望和梦想,磨灭了斗志和勇气,但“维稳”的智商愈加炉火纯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