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诡异事儿,都是口口相传的鬼故事》
第33节作者:
bin9462 日期:2014-06-23 12:33:00
虎.狼
母性,自然界最伟大的情感。反哺,对母爱最伟大的回报。
听老一辈的人传说,曾经富区还未开发的时候,曾有东北虎的踪迹,很多人也都亲眼目睹过东北虎的身影。曾有一位老先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让我心情久久不得平静。老先生姓甚名谁,在漫长岁月中被我忘却,但那个故事,仍然深深刻在我心里。
肆虐的风雪,蹂躏红岸大地很多天了,这是有史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时不时的都能从厚厚的积雪中发现鸟兽冻得硬梆梆的尸体。
远处,颓废的走来一个孤独的身影,这是一匹孤狼,刚刚掉了队的狼,一匹刚刚生产还在哺乳期的母狼。母狼已经掉队三天了,三天以来他仅靠从雪中扒出的鸟兽尸体充饥,离了狼群,生存是艰难的。
母狼慢慢的踱进了一片树林之中,刚刚进到林中,它就嗅到了一股危险的味道,那是一阵尿骚味,不属于它同类的味道,它想要退出树林。就在母狼将要走出树林的时候,闻听到一阵小兽嗷嗷的乞食声音,母狼瞬间支棱起耳朵,失去幼崽,母性还在。当听到这阵待哺的声音,母狼走不动了,再次回转身向着声音发出的地方走去。当它来到声音发出的地方,原来是一条小小的虎仔,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看来,它也是走失的一个。小虎仔像是发现了什么,在空中嗅了嗅,兴高采烈的向着母狼爬去。母狼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雪中并不是总能发现鸟兽的尸体,这样的天气,它虚弱的身体也打不到猎物,眼前这只小虎崽虽然瘦小,但也够母狼一餐。当母狼看到虎仔奔着自己爬来时,母狼并没有扑上去撕咬生吞,而是俯下身子卧在地上,露出软嫩的肚皮,小老虎爬到母狼肚皮上,张口含住了母狼鼓胀的**。显然,小老虎是饿坏了,吸了很久,小肚子鼓了很大,才含着母狼的**睡了过去。
母狼支起身子,回过头看了一眼小老虎,小心的爬起身,叼起小老虎就像远处走去。走了不久发现了一个地洞,还好有这样一个躲避风雪的地方,母狼叼着小老虎钻了进去,讲小老虎放在里面,自己背对着洞口挡住侵进来的寒风,为小老虎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巢穴。母狼这时饥肠辘辘,待小老虎又熟睡之后爬起身走了出去,找了很久,终于在一处雪中扒出一只野兔的尸体。就这样,母狼用自己的奶水喂养着这只走失的小老虎,转眼就过去了三个月,此时的小老虎也长到比母狼还要大。
那场出奇的风雪过后,雪渐渐化开,更多的冻死的小兽尸体养活了这一对异类母子。现在,他们不需要再寻找其他野兽尸体解决吃饭问题,小老虎早已可以独自狩猎了。
这天,小老虎和母狼追着一只獐子跑进了一处树林。终于在一颗巨树下抓住了这只獐子,小老虎死死的咬住獐子的脖子,母狼在后面也死死的咬住獐子的腰身。没一会儿,獐子就咽了气,母狼松开嘴,退到一边看着小老虎欢快的吃着。自从他们开始捕猎开始,母狼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补到猎物,都会在边上看着,让小老虎先吃,随后自己再吃,可也奇怪,无论它们捕获的猎物多大,当母狼吃的时候,还会剩下半只。
就在母狼看着小老虎进餐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林子深处吹来,母狼顿时支棱起耳朵,警惕的盯着风吹来的方向,随后后肢支起,前肢匍匐作着随时扑击的动作。这时小老虎也发现了一样,不再吃,也像母狼一样警惕的盯着林子深处。不久,从那个方向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这老虎身长两米多,肩高一米多。这只老虎没有去看小老虎一眼,而是盯着母狼,一步一步的走去,母狼眼中有了畏惧,也一点一点的向后退,就当它退无可退的时候,一条身影挡在了它身前,虎吼一声跟那只老虎对峙了起来。
两只老虎,一大一小,就这么对视低吼,半晌,那只大老虎转身退进了来时的林中,偶尔还能听到它低沉的咆哮,小老虎听到它的咆哮,回头看了一眼母狼,向着那老虎的方向走去,母狼眼中含泪,低低的冲着小老虎叫了一声,小老虎停住脚步,突然加速冲着老虎消失的方向跑去,当到了獐子的地方,小老虎停住了,低头叼住獐子的后腿,拖拽着来到母狼身前,撕下一块肉送到母狼脚下,脸亲昵的蹭了蹭母狼,示意母狼去吃。原来小老虎并不是要离去,而是为了安抚母狼。自此之后,一再捕到猎物,就是小老虎守候,母狼先吃,可小老虎吃到的,总是最嫩最柔软肉。自此,常常会看到一狼一虎的身影在野外出没。
“当初我爷爷等到风雪过后,想趁着这个时候去打打野味,就在他进入一片树林中时,听到了低沉的吼叫,我爷爷爬上树观看,就看到一狼两虎在那里对峙,过不多时,那条大虎走了,小老虎叼着一只獐子到了狼身边咬下一块肉喂给狼。”老先生讲到这的时候,摇起头接着说:“人都说虎狼狡诈,可谁知道如此畜生都有孝义之心,可现在多少人都忘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个字的含义啊!”我也感慨,都说畜生无情,可人又能怎样?人有狗的忠吗?有乌鸦的孝吗?畜生之流的品行,人又有多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