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
第6节作者:
宿巍 在部队的设置上,最高决策者还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意图就在于让北军跟三郎部队互相制衡,三郎部队人数有限但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兵,北军的单兵战斗力不如北军,但有人数优势,两军的战斗力大致相同。总之,一旦其中有一支部队叛变,完全可以利用另一支部队压制抵抗,争取时间等待外部援军。
北军的士兵称"卒"。待遇装备低于卫士,卫士又低于郎的。战功优异者可以晋升卫士或郎,
郎-卫-士卒三级体制,也是一种竞争激励制度。功能上,如果说郎是禁卫军,卫士相当于武警,那么卒就是正规军,北军有完备的兵种,标准化的建制,成熟的训练指挥系统,除了拱卫京师外,战时出征。汉武帝首先使军队建制标准化,定制为八营,每营设校尉,其次使兵种完备化,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车兵外,专门增建或强化了新兵种。下面是北军八营的简表:
中垒营--中军指挥核心部队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
越骑营--轻骑兵
长水营--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虎贲营--战车部队
胡骑营—游牧民族投诚的骑兵
中垒营是中军核心,其余各营均代表一个特定兵种,军队专业化具体化,作战时组织协调,战斗力强大。
到了东汉,因为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北军标准配置简化为五营,列表如下: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兼中军指挥核心
越骑营--轻骑兵
长水营--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北军除了作战标准建制的五营之外,在洛阳各城门有城门营,设城门校尉,专责护卫京师,在洛阳南北8处关隘有守关营,设守关校尉。
根据秦汉的军衔制度,营的将官称"部尉""都尉"或"校尉",后来主力作战营多称"校尉","部尉"和"都尉"倾向指特种兵部队。
北军日常训练由校尉负责,作战时设将军,由将军统领一营或数营出战,战事结束将军即撤销,各营又重归校尉管理。从这点上说,校尉无论日常还是战时最亲近士兵,汉代校尉跟士兵长期驻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官兵关系,对部队的掌握远比将军要强,校尉是比较有实权的。
东汉末年的军阀,大部分也都是校尉出身,反而何进、皇甫嵩、朱俊、段颖这样战功累累的将军,被废被杀,实力脆弱。至于董重这样靠外戚身份当上的车骑将军,虽然地位崇高,但无力调动手下各营校尉,最后轻松被董卓围捕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期:2014-03-15 16:08:11
与集中屯驻的中央军相比,地方军的特点是驻地分散,地方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同时又不能威胁到中央。
汉代每郡设郡都尉,太守执掌兵权,都尉只是副手,建制为一营,但必须是小营,人数有定制,一般不超2000人,内地的一些不重要的郡往往不设营,而设坞,坞的兵员就更少了。每县有县尉,县令掌兵,县尉副手,县之下有乡,乡之下有亭,都各有长尉。
东汉末年,地方混乱,为了镇压乱民,州刺史往往也有了兵权,同时刺史改称州牧,州牧已经军阀化,相当于四征四镇将军级别,能编制拥有好几个营的兵力。
除了地方军,就是边防军。这些军队主要驻守在北方边境。一般太守直辖边防军,其中重要的战略要地,如右北平郡,太守的兵力甚至超过万人,编制为2至4营。在特别紧要的地段,朝廷还专设校尉,带领一营或数营兵马,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西域有著名的"戊己校尉",而戊己校尉动辄可以调发两三万人马,其实力已经不亚于内地的大将军。
除此之外,还有属国都尉,负责统率投诚的游牧骑兵。
日期:2014-03-16 11:01:40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特别是进入三国,都设有"将军"统领边防军,著名的"征镇安平",以征字等级地位最高,军力最盛,根据方位,有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其次四镇四安四平,根据情势而随时设置。
其中征字将军以攻为主,镇字以防御为主,安字平字是安抚平叛为主。边防军比地方军实力要强盛的多,而且兵力集中便于调动,因此随著局势演变,边防军反叛或反戈一击的事也屡有发生,魏国后期数次反叛都是寿春地区的镇东或征东将军所为,不过很快就被司马懿的中央军讨灭了。
在中郎将们领兵出城的同时,官职最高的何进却只待在洛阳不动窝,而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异议,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出在何进的身份上。
因为何进是皇帝大人的大舅哥。自然打仗不需劳他大驾,评功劳却总是“排头兵”。
何进,字遂高,荆州南阳郡宛县人。本来是个杀猪卖肉的屠户,虽然也算个体户,但也是个平头百姓,如果没有意外也就只能一辈子过他的小康生活,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不久当上了贵人,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哥哥的何进沾了妹妹的光,成为皇帝的大舅子也发达了。
不久,好消息传来,何进被拜为郎中,接着又被提升为虎贲中郎将,再然后当上了富得流油的颍川郡太守。
180年,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也被招入京城,官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大军派出去了,汉灵帝的心也踏实了些,专等着前线的战报了。
日期:2014-03-17 10:19:43
火爆的京城楼市
外面的事安排妥当了,但有汉灵帝这样的活宝和无法无天的太监,想消停过日子是没指望的。
中常侍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什么功劳没有,就因为皇帝宠信,寸功未立却全都封了侯。汉灵帝还有事没事跟左右说,张常侍(指张让)是我的父亲、赵常侍(指赵忠)是我的母亲!
混蛋到这个份上实在让人无语。张让和赵忠也成为最得宠的两个大太监。
皇帝的“爹妈”,自然没人敢惹。太监的黄金时代到来了。这些人权势熏天,把国家折腾得乌烟瘴气,利用皇帝的宠信收贿受贿,任命亲信,买官卖官,朝廷官员有什么事不是先请示皇帝而是先请示几位公公,谁有什么难事都找几个公公帮忙摆平,当然忙不是白帮的,那是要送钱的,经过多年的“勤奋工作努力创收”,几个大太监都成了巨富,全国巨富。
有了钱自然要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首要的就是改善居住环境,太监们开始在京城洛阳的繁华地段买房置地,比赛似的竞相盖起豪宅,你盖三层,我就盖五层,你的院子三千平,我的就得五千,你花一万两黄金,我就要用两万两。在太监们的努力下,京城的豪宅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带动了京城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些豪宅的华丽程度跟皇帝的皇宫有一拼,别忘了这些豪宅的主人上班的地方就是皇宫,人家装修就是照着皇宫的标准来的。不过,这些事是瞒着皇帝干的,在大家面前可以高调,但在皇帝大人面前还是低调一些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