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因为纵横家而更精彩》
第11节作者:
墨羽迷城 赵肃侯戎马一生,与诸侯几乎连年征战,在狼烟四起的战国兼并战争中,能够稳住局势,基本保全赵国的基业,可见赵肃侯绝非是简单的泛泛之辈。在赵肃侯在位的后期,齐秦等大国已经认识到魏国的一蹶不振与赵国的悄然崛起。
赵肃侯的果敢与武略为其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树立了榜样,也为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赵肃侯去世了,赵国举国同哀,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年仅十五岁(其实是十四,古人论虚岁)的赵雍担起了赵国国君的大旗。
随即他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真正的挑战
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三晋的新霸主。赵肃侯一死,不服气的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楚上万人的精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俟机图赵。
对于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
不过在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
而后又重赂越王无彊,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
然后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燕国是五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在楼烦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比较紧张,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夹击燕国。中山虽然不是一流的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
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齐、秦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各国国君携带使者和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
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
五国国君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在与赵武灵王厚葬赵肃侯,各国国君又在龙门会盟后冲冲离去。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彻底被年幼的赵武灵王挫败。
年少的赵武灵王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同时体现出来的果敢、坚毅似乎也注定了其以后的辉煌。
日期:2012-11-03 20:12:59
第五章:天下皆为王的时代
在先秦时期,王也就是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
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他们还宣扬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不一样的,比如赵匡胤和朱元璋。
还有所谓“天子气”。封建阶级宣扬天子“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受天命约束。
天子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一般认为,将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天子称为王。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周时,地位最高的就是周朝天子,只有他才可以称王,各地的国君都是诸侯,都是周王分封的,没有资格称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比如齐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宋国是公爵。
这一传统也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不过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也逐渐改变。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楚国,楚国最早被封为子爵,但是楚国国君一直很不服,我这么大一个国家凭啥才给个子爵呀?那些屁大点的都是侯爵、伯爵的,你让我多没面子。
既然不服就得上诉,楚国国君随即找到周王室要求进爵。不过周王却断然拒绝的这个请求,在周王的眼里楚国只不过是个蛮夷国家,给个子爵你楚国就该偷着乐了,还想加爵?死一边去吧!
于是在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秉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想法直接称王,号楚武王。而周王室虽然职责却也无能为力,毕竟国力有限。
这也成为诸侯称王的开端,而后成为霸主的吴、越也相继称王。
不过这几个国家的称王一直被中原诸侯所鄙视,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真正对局势影响的还是齐魏的徐州相王。
我们都知道进入战国后魏国在文武两代国君的治理下一举发展成为各国霸主,但树大招风,魏惠王即位后平庸无能,魏国随即受到一系列严重打击,国力大损。
而此时的齐国在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的背景下,实施改革,国力强盛,已取代了魏国的政治地位。
孙膑大败魏于马陵后,魏国彻底衰落,处处受到崛起的秦国和齐国的打压, 齐、秦在东西方对魏国夹击,魏惠王十分无奈之下采纳相国惠施"折节事齐"的建议。
于是在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魏惠王领着一些小国国君前往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齐威王,并正式尊齐威王为王。齐国也尊魏惠王为王,而后魏齐签订同盟条约。
这就是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
魏、齐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
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这些国家才自称为王。它们的自称为王,却不被中原诸侯承认。
比如吴王夫差在黄池会诸侯,与晋国争霸主,晋国提出吴不得以称王为条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号而以"公"的名号签盟。
且这些称王的国家,中原诸侯都把它们当蛮夷加以排斥。因此,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在春秋时就开始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大。
而齐、魏的称王却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直到战国时,这两国还在率诸侯朝周天子,作出在周天子同志的引导下,当地主老肥的打算。
齐、魏国君称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从此也就与诸侯相一致了。
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霸政,也就随之消失。所以齐、魏相王是战国时代政治史上一件惊人之举。
而且这次事件也拉开了其他诸侯国称王的序幕。
日期:2012-11-03 20:28:04
【秦惠文王】
齐魏徐州相王以后,其他各国一边骂着齐魏无耻,而另一边则在不停的盘算着自己应该在何时也称王。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秦惠文君,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秦惠文君称王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