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大佛不放手中刀》
第30节

作者: 弓太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19 21:13:12
  我自始、至终、将来、永远,
  轻视、鄙视、蔑视、无视,
  那些无知、无畏、狂妄、无礼,
  所谓“大汉民族主义者”——
  可笑、可悲、可叹、可怜的狭隘民族主义!
  日期:2013-10-19 21:40:45

  第二十六章:诛乱称帝
  拓跋珪被杀的消息很快就传扬开来,北魏国内哗然,在不知真相的人们眼中,这显然是一起弑君杀父、夺权篡位的叛乱!北魏国内各种势力听到风声后蠢蠢欲动,就像是在火药桶旁点燃了一堆篝火,眼看一场大乱就要波及整个北魏,这时,一个人及时而适时地出现了。
  这个人是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
  之所以说拓跋嗣“及时而适时地出现”,是因为他的身份是皇太子。皇帝还活着,皇太子就是准皇帝,皇帝驾崩了,那么皇太子就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继承皇位了。拓跋嗣一回到平城,国中那些蠢蠢欲动的心立刻偃旗息鼓,想作乱的也不安静下来了。
  然而拓跋嗣这位皇太子为何一开始没在宫中呢?这个问题说起来,还跟他的皇太子身份有关。
  拓跋嗣在登国七年(公元392年)生于云中盛乐,当时其父拓跋珪二十岁,古人十几岁就结婚,二十岁才有儿子,这算是“晚得子”,拓跋珪自然喜出望外,宣布大赦天下。史书记载拓跋嗣从小就“聪明睿智,宽厚弘毅,非礼不动,”很聪明、很稳重、很懂事,道武帝十分惊奇,对这个儿子很是宠爱,宠爱到什么程度?天兴六年也即公元403年,拓跋珪册封十一岁的拓跋嗣为齐王,拜为相国,加授车骑大将军。拓跋珪制定的北魏爵位制度为四等:王、公、侯、子,王爵是最高一等,相国的职位也不必多说,有监国摄政之权,而车骑将军是地位最高的军职——十一岁的拓跋嗣所得殊荣无人可比。

  日期:2013-10-19 21:41:06
  拓跋嗣小小年纪就得到这样恩宠,除了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也可以得到一个信息:拓跋嗣是拓跋珪所中意的皇位继承人。
  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很快,拓跋珪就将拓跋嗣立为皇太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拓跋珪从一开始就不断学习中原的礼仪文化、典章制度,而且他走的是一条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为了加强皇权,他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在将拓跋嗣立为太子之后,他就下令赐死了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母子之情是人间至纯至深之情,拓跋嗣少年丧母,自然是悲痛不已,于是找到父亲拓跋珪,哭诉丧母之痛,哀痛不能自已。而拓跋珪给出的解释是:“子贵母当死,朕这是在效仿汉武帝,汉武帝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杀掉其母钩弋夫人,为的就是防止钩弋夫人干预国家大事,甚至是外戚干政!朕效仿汉武帝,正是为你的长远计做打算!”

  可是拓跋嗣实在是太过悲痛,回到自己宫中后依旧失声痛哭,不能自持,别人怎么劝说也收不住。拓跋珪派人来看太子的情况,一听说拓跋嗣还在痛哭,勃然大怒,遂下令传召拓跋嗣来见他。拓跋嗣想要去父亲宫中,却被他身边的人拉住,说:“孝子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避,如今皇帝正在气头上,你去了恐遭不测,而且会陷皇帝于不义!不如您先出去躲一躲,等皇帝气消了再回来!”
  日期:2013-10-19 21:41:26
  这确实是忠诚恳切之词。中国古代提倡一种现在看来也很有道理的孝道,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避”,是说父亲惩罚儿子,如果是小惩小戒,比如打两下、踢两脚,就要默默承受,为的是让父亲消气;如果父亲要动用大惩罚,比如拿了刀剑之类,则要设法避开,因为父亲盛怒之下可能会对儿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而事后父亲肯定也会后悔和怨恨自己,并在世上留下恶名——古人很聪明,孝子事父是要有技巧的。

  拓跋嗣听了也很害怕,于是听了他们的话,悄悄地离开了京师,躲到外地去了。
  这一躲就是几年,一直到拓跋绍弑君杀父弄得北魏人心晃动,这位流离在外的北魏皇太子才立刻赶回京师,诛杀了作乱的拓跋绍,稳定了人心。几天后,他就在群臣拥护下登基称帝,即位后遂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兴”,并追尊因他而死的母亲为宣穆皇后。
  经历了宣武帝(后来改谥“道武”)拓跋珪晚年暴政的北魏臣民,盼望着这位“聪明睿智,宽厚弘毅”的年轻皇帝能给久经腥风血雨的国家带来新风气,他们热切地希望新皇帝能抚平北魏的伤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