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家,住的依旧是老式瓦房,经历风吹日晒,岁月侵蚀,已是陈旧,但还不到不堪的程度,还是那时建房时母亲有先见,墙体一律是红砖砌成,石灰浆粉涮。不像一般人家,只有外围墙体用砖,内墙全用土基(用泥加草筋和成泥浆,然后用模子彻成砖块状,晒干就成土基了。)糊墙用的都不是石灰浆,是泥浆。这样的墙体时间一长,就显得有一种土糊糊的感觉了,而石灰浆涮的墙体就不一样,虽说落了灰尘,只要用毛刷一刷,在光亮下,还是亮堂。早在腊月二十三,父亲就头戴草帽,捂着口罩,披着雨衣打扫尘土了。我们这里的习俗,说“二十三,扫尘土”。经一打扫,将一年的尘灰扫去,屋子里又亮堂些了。既然是迎接新年,又要迎接新人。免不了又要给屋子里装饰一下。墙上的旧画,全部让我换成新的了。特别是堂屋位于显眼位置的中堂画,是父亲跑到镇新华书店里左挑右选才看中的一幅,是幅松鹤延年图,让父亲看上的倒不是喻意长寿的松、鹤,而是那红腾腾的朝阳,群山云海,衬托着一轮红日。父亲说,你们都出来了(指长大能挣钱了),这以后咱家的日子就会红红火火的,就像这太阳一样红腾腾的。
哥哥结婚用的小东西,他和嫂子都买好了,倒用不着我们烦神。一切就当,就等着二十六到来!
结婚是件既喜庆又忙人的事,从日子定下来的那天起,我的父母便没在闲过了,准备的东西多,是想了做,做了想,生怕落下了什么。日子临近,就更忙了。做豆腐,劈麻柴,购煤球,炸圆子,磨糯米粉。虽说我不懂这里面的头头道道,或要准备什么。但我没闲着,按着父母提供的名单,挨家挨户下“请柬”。我们的“请柬”简单,就是上门说一下。这些本可以在电话里都可以说的,但父亲没让我这样做,姑姑,姨姨,舅舅-----,那都是长辈,上门去请,显得礼到了。为了这个“礼”,我每天就是骑自行车出去,挨亲戚跑。好在亲戚不多,且住的都不是很远,十几里路。我花了三天时间,跑完全部。这时间也就到了腊月二十五了。
掌事的能人小姨父一大清早就来了,他是我们亲戚中的“穆桂英”,是位“调兵遣将”的主,再乱的事,经他一条理,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条条道道,清清楚楚。所以家里有大事的,都会找他来主持。父亲恭敬地给他递了一根烟。
日期:2011-12-17 9:29:00
(顺接)掌事的能人小姨父一大清早就来了,他是我们亲戚中的“穆桂英”,是位“调兵遣将”的主,再乱的事,经他一条理,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条条道道,清清楚楚。所以家里有大事的,都会找他来主持。父亲恭敬地给他递了一根烟。小姨父将烟夹在耳朵上,将大伙召集到一起道:“既然二姨夫(我妈在姐妹中排行老二)让我来主持,那我就要把卫东结婚的大事做好。闲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把事情安排一下,二姨呢,厨房这块呢,就你负责,让长顺表嫂给你打个下手,洗切什么的,就你们安排了。二姨夫呢,你和二叔(我二叔,小姨父跟着我们小辈论的)负责借拿事务,像什么桌椅板凳、麻柴之类的。三叔(我三叔)和堂三叔你们负责采买,上至蔬菜鱼肉,下至油盐酱醋等,钱先在我这支出,你们记好帐,到时一一核对。卫东,今天你也得忙呀,烟酒糖糕之类的东西,你和耀祖一起去买回来。其他还有什么事,找我,我来解决。”小姨父活像生产队时期派工的队长。事情都安排好了,大家都散了,彼此做着自己的事。
上午我便和哥哥搭车去了镇里把烟酒糖糕点什么的搬了回来。见吃饭时间还早,我又赶着紧写了几幅对联。结婚时,是要贴对联的,这是风俗。到吃饭时,杀猪的人来了。结果连饭都没吃上,又伸手去逮猪,人忙得就像生产线上的传输带,一刻不停地转!每个人都在忙!猪肉砧出来后,父亲便和二叔用稻箩盛着,然后再添些鱼,鸡,烟酒糖糕等,整整一担东西,趁早还得给嫂子家送去,她家等着用。这也是风俗。
乡下的习俗多,像我们那里,结婚头天晚上还要请媒人过来吃谢媒宴,坐陪的还有第二天牵新娘的姑(娘)、嫂子和抬嫁妆的人。因为我被安排抬嫁妆,本是要坐席的,我让给父亲去坐了。他跑了一天,早中饭都没吃上,该吃点饭了。
一夜无话,腊月二十六来了。老天爷格外开眼,是个尚好的晴天。
“二姨夫呀,你去早点喊那些抬嫁妆的人过来吃早饭,现在路上上着冻,接新娘的车子要好走点,待时间晚了,冻就解了,路就不好走了。”小姨父说道。他说的也是,真化了冻,乡路可就不好走了,到处都是泥。父亲忙又请抬嫁妆的人来吃早饭。
在一声声鞭炮中,迎亲的车启动了,接新娘去了!
还是小姨父说得对,早走要好些。当我们的车辆快到嫂子娘家时,路面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松软了,车轮起泥了。
日期:2011-12-19 14:20:00
(顺接)出门三五里,风俗各不同。在我们乡下。接新人一般都是上午去,下午回。而不像有的地方,上午去,上午回。去也匆匆,回也匆匆。这次对于我们来说,算是顺趟了。记得小时候,碰上迎亲队伍,那一准是拦下的。大人们要烟,小孩子们要糖。要是人多,几条烟都打不住发的。不给还不行,几个老人倚老卖老,端条大板凳拦马路中间一坐。弄得你怎么走都不行。就是给了烟糖,小屁孩们还拿小石块没头没脑地砸你,图个快乐!现代人素质高了,拦迎新车的人不多了。多的都是驻足观望。要是一溜都是小轿车,他们会很羡慕的。
在鞭炮的烟硝中,我们的车停在了嫂嫂家门前的稻场上。一帮人像是碰到鬼子进村似的,风一般地跑进屋,将大门给关了起来。这是不让我们进了!“带红包来了没,给了红包才让进。”屋里人喊道。旁边不少人附和,屋外也有不少人看哈哈笑,笑得很开心。这个时候,关键就要看媒婆了。精明的媒婆总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张婶经历的事件多了,什么世面没见过呢。她一副笑盈盈的模样。气定神闲,不急不躁,扭动着腰枝走到大门前道:“红包早就预备好了,但太多了,我怕乱,想要,你们里面的得派一个代表的出来说话。”里面乱了一阵后,门吱的一声,开了个缝,一个人头钻了出来。
“我能代表,你说吧。”这是位四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八字胡须,从他那灵动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经过世面,不是怂货。
“你出来说话呀,这像什么呀。我又不是老虎,还怕我吃了你不成。”张婶道。
“他四舅,你可不能出去。”里面人说道。
“对,就这样,你想怎么说。”他四舅笑道。
“那好,那他四舅,我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人,没有个具体数字。今天是大喜事,讲究的是喜气,是热闹是吧。红包我们预备了些,你给我统计一个数字,我好发。我不想落了谁,落得人家埋怨。这大喜的日子,让人家埋怨多不好,再说了,这掏红包的也不是我,我没必要省,大伙说是不是?”
“媒婆说的是呀。”外面众人应和道。张婶话音未落,里面就报数了,有报五十,有报六十的。还有报八十的。
“他四舅,你去点个数吧。”张婶道。他四舅把身子缩回去了。里面又乱了一阵。居然还听到有人说:“你就是傻子,还数什么呀,你就报它个八十个人又怎么地。”过了一会,他四舅又把头伸出来了,笑道:“九十个人。”
“他四舅,男子汉大丈夫,说话可就算话呀。你说九十个人,我就准备九十个红包,到时候找不到九十个人,他们的红包发了,你的红包我可是不给哟。”张婶笑道。
“八十个人。”他四舅立马改口道。
“他四舅,说话准点。”张婶道。
“四十个。”他四舅道。
“要是三十九个,都不给你发。”张婶道。
“二十八个,这回是真的。”他四舅道。
“那好,既然是他四舅这么说,那我数二十八个红包来。”张婶道。张婶拿过我手中的一个包包,将手伸进去,摸起来,嘴上还念道:“1、2、3--------28”声音很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