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
第33节

作者: 当思考变成习惯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介绍一下大隋第一名相高颎的平陈之策,领略高手的高招和不同凡响的智慧。
  高颎对隋文帝说:“长江以北的地区天气比较寒冷,农作物成熟得稍晚,而江南地区农作物成熟得早一些。所以,在对方收获庄稼时,我们征集少量士兵,扬言要袭击南陈,南陈肯定会有大量的士兵放下手中的农活,做好战争的防御工作。等到对方准备工作做好了,错过了农作物收获的最佳时机后,我们的军队开始卸甲归田。这样如此反复,对方的农作物收割和产量肯定深受影响,对方的思想也开始懈怠了,不再相信我们真得会发动袭击,这样,在他们还在犹豫不决之际,我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天险,一旦渡过了长江,我军的士气就会大增,战场的形势对对方极其不利了。再说江南水浅土薄,房屋都用茅草、竹子搭成,粮食都不是藏在地窖里。我们派人前去放火焚烧,一定可以得手。这样不出几年,对方必定力竭财尽。”

  隋文帝杨坚一听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开始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南陈的官员和百姓都感到疲惫不堪。
  温馨提示:下面括号内的地名注释,和古代地名所管辖的区域多多少少有点不同,只能说大概那个地区。
  上柱国杨素、吴州(中国华东、江苏省苏州市)总管贺若弼、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争着抢着给隋文帝上书,献上自己的平陈之策。
  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崔仲方的平陈之策。崔仲方上书说:“如今必须自武昌的下方,在蕲(今湖北省蕲春县)、和(今马鞍山和县)、滁(安徽省滁州市)、方(今江苏省六合市附近)、吴、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北城区附近)等州驻扎精兵
  ,秘密进行军事部署。在益(今四川省一带)、信(江西省东北部,信江河上游区域,是上饶市的主城区)、襄(今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荆(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基(今湖北省钟祥市南内方山)、郢(今武汉市武昌)等州建造大船,为水战做准备。蜀、汉二江在长江的上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里是必争之地。南陈虽然在很多地方都置备了船只,但最终还是要聚集水军于汉口、峡口,通过水战来和我们分胜负。如果南陈认为我们只在上游布置重兵,因而命令军队赶赴上游增援,我们在下游的军队就可以趁机横渡长江;如果陈朝将精锐部队布置在下游,我们的军队就可以顺流而下,打他个措手不及。”

  隋文帝也欣然采纳了崔仲方的建议,并任命崔仲方为基州刺史,积极从事战争前的准备工作。
  日期:2014-06-15 20:28:10
  战争前的准备(2)

  隋朝攻打南陈,不可避免地要越过波涛汹涌的长江,和陈朝的军队在江面上发生激烈悲壮的战斗,所以除了陆军之外,肯定还要大力发展水军,当然水、陆两通的士兵最好,还需要船只。可以说,南陈的水军是相当厉害的,他们非常自信凭借长江天险,加上强有力的防守,隋朝的军队是不可能成功渡过长江的,除非他们真得插上了翅膀,飞了过来。但是是什么原因让隋朝军队轻而易举地就越过了长江天险,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非常漂亮、干净利落地就完成了渡江任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后面说到伐陈之役时再具体分析。

  下面我们来说说当时的造船业,由于战争的需要,无疑大大加速了造船业的迅猛发展,不管是隋朝还是陈朝,造船业都非常发达,不用说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水平,双方都在重要的军事要地布置了大量的高水平船只,船的质量有保证,经得起风吹雨打、阳光暴晒,而且机动性能优良,跑起来非常快,当然主要是需要人力来驱动,也适当地通过船帆借助于风力。
  说到造船业,不得不提到杨素,不得不承认杨素是个非常有能力、有魄力的将领,将事情做到了极致、完美,他将造船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了当时造船业的最高水准,没有哪个人造出的船只可以和杨素领导下造出的船只相提并论,那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杨素领导下造出的超级大船,如果当年的杨素造出来大船能够保留到现在的话,肯定会成为世界奇迹的,让世界人民感受一下中华民族的智慧。
  杨素领导下(为了方便,以后直接说杨素)建造的超级大船有五层,下面的一层最长,约有55米,每层长大约以十米的长度开始递减,那么第二层长约为45米,第三层长约为35米,第四层约为25米,第五层约为15米(战斗打响时,杨素往往站在第五层上观察战场形势,指挥军队作战),每层高度约7.5米,总高约30米(史书上记载高约百余尺),30米高有现在的十一二层楼那么高,是个标准的小高层了。

  当然,杨素之所以挖空心思造这么个庞然大物,不是为了好玩,更不是为了取乐,而是目的十分地明确,就是为了打仗,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中打败陈朝的水军。
  杨素给这个超级战船起了个名字叫“五牙”,“五”很好理解因为它有五层,“牙”怎么理解呢?原来这个战船的前后左右都有六根拍竿,拍竿的起点固定在“五牙”的第三层上,所以,使用拍竿打击对方的士兵或战船的任务主要落在了第三层的士兵身上了,拍竿大约有30米长,这个拍竿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的话50米长,不易操作且灵活性降低,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不够迅速,容易被对方士兵的刀剑等武器给击中且折断,而且本身也容易折断,因为拍竿是木头做得,又不是铁打的,那么拍竿为什么不用铁呢?因为铁太重,不方便士兵的操作,灵活性和打击准确度都会有所下降,有点不听使唤的味道。太短的话只有10米,那肯定也不行,跟对方的船只太近了,对方很容易从事破坏活动,会想尽一切办法摧毁掉“五牙”战舰的。

  难道是用拍竿直接打击对方的战船或将士(主要是拍打对方的战船,拍打将士太大才小用了)吗?虽然拍竿的质量很过硬,但是木头对木头,战斗力实在一般,而且再厉害的木制拍竿也容易坏啊。于是,聪明的人们想到了在拍竿的末端捆上了坚不可摧的大石头,那杀伤力可见一斑,几下砸下去,对方的战船就被砸出了个大窟窿,很快沉了下去,对方的士兵哭爹喊娘的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拍竿就相当于战船的牙齿,很有杀伤力。

  虽然,当时的士兵或“五牙”的设计师们没学过物理学,但他们很好地运用了杠杆、轮轴原理。士兵们并不是用手直接作用于拍竿的,那样速度太慢了,其实他们操作的是辘轳,这样既省力操作速度也快。

  杨素的“五牙”可以同时容纳八百个士兵,一个士兵按一百五十斤计算(包括士兵带的武器和盔甲),就60吨,再加上“五牙”本身的重量,就算10吨吧,“五牙”的总质量就70吨(还还没有计算士兵带的其他作战工具和粮食)。建造这么庞大的“五牙”也许并不难,难得的是怎么让70吨的庞然大物在江面上行动自如呢?可没有别的驱动力,唯一的驱动力就是人力啊,我猜想第一层的士兵肯定不是用脚就是用手划桨,我觉得用脚蹬的可能性大点,因为脚的力气比手劲大点,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易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