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决——历史上的硬碰硬之战》
第29节作者:
月城1 日期:2012-11-25 21:30:26
山海关之战的过程很简单: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8万步骑到达山海关,当晚,多尔衮率4万满蒙骑兵也到达关北二里的高地——威远堡,居高临下,俯视交战双方,李自成全然不知。
前年本人旅游山海关,看到威远堡尚有一土楼,自威远堡到山海关,是开阔平坦的下坡,极其利于骑兵居高临下的冲锋,真是天助多尔衮也。
李自成抵达山海关当日,也即是21日,全军一线排开,取进攻状态,向吴三桂发出最后通牒,被拒绝,遂命令部将唐通率兵2万,从九门口出山海关,意图拦截三桂退路。
21日当天,李自成以主力6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
廿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
奇怪的是,李自成到22日,还不知道清兵已到,是唐通没告诉他,还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
一夜激战,顺军人数上的优势,使得吴三桂渐渐招架不住,天平已开始倾斜,吴三桂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没有第三个砝码出现的话。
然而这第三个可怕的砝码突然出现了,而且是个大砝码——4万以逸待劳的满蒙骑兵。
经过一日的观战和部分参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他决定参战——如果放任吴三桂被歼,新兴的李自成政权,将对后金构成巨大威胁,即使为了保持后金的关外政权,他也不能坐视了。
22日黎明,即将全军覆没的吴三桂带着随从来到威远堡,向多尔衮剃发称臣,请求出兵助战,双方一拍即合。
多尔衮命吴三桂返回军中,全军以白布条缠臂以为标识。
有了多尔衮的许诺,吴三桂军又开始顽强抵抗。
大顺军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时狂风扬沙,咫尺不见,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投入了全部预备队,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
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大风渐止,李自成在高岗上眺望,见辫子兵似乎从天而降,方知多尔衮已经参战,急忙策马下山,疲惫的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刘宗敏中箭伤。战至午后,李自成见无法挽回颓势,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当清军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杀吴襄以泄忿,率余部于廿六日退回北京,旋又弃京西撤。
日期:2012-11-26 11:41:47
带点私货,顺便贴一篇自己的原创网文
康熙逼反吴三桂
一、康熙对吴三桂太过分
吴三桂因为因为叛清而遭清人口诛笔乏,因为绞杀永历皇帝而为明人恨之入骨,因为反复无常而遭所有人鄙视。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人为这个人说过好话。今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吴三桂是个被误解者,甚至是个受害者,他的许多选择是无奈的,历史对吴三桂太不公平。
对吴三桂而言,康熙是个忘恩负义的人物。
二、没有吴三桂,就没有大清王朝。
有人说即使没有吴三桂,满人也绝对有能力得天下,因为他们的武力在关内没有对手,这话可能是对的,但是这是事后孔明。如果没有吴三桂,多尔衮可能没有进军关内的机会和魄力,没有和李自成直接交手的机会,也就不能正确估计双方的实力,他可能高估残明和李自成的实力,而低估自己的实力,最终失去逐鹿中原的机会。毕竟,三十年来,他的父兄和残明交战,始终被挡在关外,如今面对新兴而生气勃勃的大顺政权,他有什么把握能取胜?
当李自成3月19日攻占北京后,多尔衮尚不知道,但已经感觉到形势的变化,率后金大部兵力绕道蒙古准备南下,南下干什么?当时并没有确定的目标。为何不走山海关近道?说明他对攻下山海关都没有信心,那么战胜李自成的信心会有多大?
吴三桂的信使找到多尔衮时,多尔衮正率大军在翁后这个地方向西行军,得报后才昼夜兼程南下,在吴三桂崩溃前赶到了山海关前线。吴三桂亲赴威远堡见多尔衮,强行将多尔衮绑到了和大顺对立的战车上。这一次,多尔衮连作个旁观者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个突如其来的赌注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即使为了保持后金的关外政权,他也必须和李自成一决雌雄。
多尔衮半推半就,终被吴三桂拖下赌场,但这个赌注押对了,战局出乎意料的顺利,这些通古斯牧猪人得到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蛋糕。
如果说这个大蛋糕是吴三桂送来的,一点不过分。
仅仅因为这点,康熙们就应当原谅吴三桂一次,即使他公开反叛过。但事实是,吴三桂失败后,康熙二十一年春,从议政王大臣请,析三桂骸,传示天下。悬世璠首於市。磔马宝、夏国相、李本深、王永清、江义,亲属坐斩。斩高启隆、张国柱、巴养元、郑旺、李继业,财产妻女入官。”
大清的江山是三桂带来的,三桂的反叛是清庭逼出来的,即使他失败了,也没有辱尸的必要,更没有到要被灭族的地步。
三、吴三桂是满清征服关内的好助手。
从山海关到潼关,从襄阳到贵阳,吴军不是主力,但绝对是前锋,在对前明永历皇帝的追杀中,世食明禄的吴三桂比满人还积极,这点非常缺德,可能也是命运之神最终抛弃三桂的原因。
永历帝入缅后,三桂欲入缅追击,康熙反而劝吴三桂“若势有不可,慎勿强,务详审斟酌而行”,这是个多好的台阶,给故主留条活路,给自己积点阴德。再说,狡兔死走狗烹,三桂怎么想不到这些?留着永历在缅甸,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撤藩,他的恩师洪承畴让三桂世守云南的建议说不定就会采纳。
对康熙停止追击的劝告,三桂表现得比主子还有责任心,他回答:“臣筹画再三,窃谓渠魁不灭,有三患二难:李定国、白文选等分住三宣六慰,以拥戴为名,引溃众肆扰,其患在门户;土司反覆,惟利是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其患在肘腋;投诚将士,尚未革心,万一边关有警,若辈乘隙而起,其患在腠理。且兵粮取之民间,无论各省饷运愆期,即到滇召买,民方悬磬,米价日增,公私交困,措粮之难如此;年年召买,岁岁输将,民力既尽,势必逃亡,培养之难又如此。惟及时进兵,早收全局,乃救时之计。”
康熙元年四月,三桂执明桂王及其子,以弓弦绞杀之,送其母、妻诣京师,道自杀。
点评:三桂此举,堪比宋末张弘范,建议在永历帝遇难处树碑,上书:明将吴三桂灭明于此。
三桂这么处心积虑为清庭着想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怎么可能走上反叛之路?
这个特殊原因就是:康熙要恩将仇报,要建立帝王独裁政权,他不能容忍任何有实力的异己存在。对外要消灭吴三桂这些实力派,对内要消除满州初起时的贵族民主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对专制帝王的制衡力量完全消亡,中国的专制制度,在有清一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人混蛋全国遭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纠错了。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文字狱,康雍乾祖孙三人把数亿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到了清末,老太后发疯要对八国宣战,竟没有任何制衡力量可以阻挡,这是个自三桂时代起就注定了的悲剧。
日本的明治维新,决定力量是萨摩、长洲二藩,作为中央政府的幕府,是反对唯新的。假如当初保留了三藩,清庭在决策时就不得不有所顾忌,而不敢为所欲为,这样一来,说不定中国历史会向着好的方向前进。
历史事实证明,分权体制比专制体制更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这是后
四、吴三桂的反叛是被逼出来的
康熙语录: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康熙这是句霸道话,完全不讲道理。不撤藩,三桂肯定不会反。
撤藩那年三桂已66岁,连《清史稿》也说“三桂白首起事”,三桂血战一生,岂不知创业艰难,侥幸胜利的希望有多大?但他实在是没有路可走了。反,有可能会闯出生路,不反,则坐以待毙,这是很明显的。
康熙那句话其实是说:你反了最好,你若不反,就逼你反,反的越早,越好制服。
这是三桂的宿命,命运在捉弄这个白发老头儿。
三桂是被迫造反的,这个推测,通过另外两藩的行为也可加以佐证。耿尚二姓,已贵为藩王,即使随三桂成功,亦不过藩王而已,胡闹什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康熙要卸磨杀驴了,三藩纵然想交出兵权,作个开府京师的亲王也不可得,因为清庭不容许异姓王存在(但只限于汉人,蒙古人就可以作亲王)。
点评::曾国藩对清庭有再造之功,清庭只吝啬的给他个“一等侯爵”,在他上面,还有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曾国藩的这个爵位,已是汉人能得到的最高爵位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