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8节作者:
秋水微之 日期:2012-11-18 18:24:45
二革新之路
太虚大师,俗姓吕,原名淦森,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桐乡)。太虚十六岁在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得法名唯心,不久见到师祖奘年和尚,奘年为他取了个法号太虚。“太虚”在道学里是指“道”的境界,听来很有“玄妙”意味,而我们的太虚大师却没有向“玄妙”的方向发展,而是毕生致力于佛教的务实革新、重兴于世的事业之中,因此当代高僧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一书中称赞他是“古之龙树、马鸣,今之道安、玄奘也!”
太虚早年接触到了许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因此对西学、对革新思想都有心理基础,后来有一段时间还与许多革命人士交往,活跃于社会活动之中。大师二十岁时就随寄禅和尚参加了江苏省僧教育会,并来到南京在著名的杨文会居士这里学《楞严经》,后又与和他在革命思想上志趣相投的苏曼殊学英文。杨文会,字仁山,是近代重兴佛教事业上的泰斗,他教出了谭嗣同、桂柏华、章太炎、欧阳竟无等牛人,被誉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而提到苏曼殊,不得不说他是近代名僧里的一朵“奇葩”,虽称“僧”,但是写出了许多“艳诗”,留下了许多风流事迹,社会活动相当积极,堪称“诗僧加情僧加革命僧”,就连南怀瑾大师也感叹他“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
大师悉心学了三年,没有怠慢,随即就南下广州弘法,而且年纪轻轻就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不久民国成立,大师又回到南京,组织成立了中国佛教会,第二年并入以寄禅和尚为会长的中华佛教总会。可以看出,年轻时的太虚就已有了相当强的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
没过多久寄禅和尚圆寂,太虚在其追悼会上首次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思想。然而正如当年康梁变法思想的提出,时势未到,革新的力量太弱,而遭到守旧者的强烈反对。太虚看到这些,觉得是自己资历太浅,没有能力让大家投入到革新中来,于是此却一切事物,进入普陀寺闭关潜修佛学。
面对俗化、无力的佛教,僧人改如何?依然只顾吃斋念经,或者蓄财图生么?老祖宗早就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国难面前,有仁人志士呼吁革命;那么佛教界,亦当出高僧,以变求兴!
日期:2012-11-26 20:33:10
闭关苦修了两年,大师又开始游学考察,前往台湾、日本等地学习佛教改革的经验。所以说,太虚是佛教界的革命者,是在那个被动的年代里举起革新大旗的先驱。
回国后,大师开始与一些文化泰斗联合创办佛教刊物,并建立佛学院,致力培育德学兼备的僧伽人才。民国十一年至十七年,大师任湖南大沩山寺住持、闽南佛学院院长等职,并积极参与一些佛教协会的筹建,后来还作为中国佛学界的代表前往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俨然是一位“领导”的姿态。
在这段时间里,太虚大师写下了如《佛学在今后人世的意义》、《世界亚、欧、美佛教之鸟瞰》、《欧、美佛教概况》等文章,大大开阔了中国学佛者的眼界;同时,作为学院教师的太虚,开创并主讲了《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学僧佛学纲要》等课程,看来大师又是一位文化学者的模样。
总之,这段革新之路走得是十分艰难,太虚大师既当领导来回考察应酬、搞基础建设,又当学者教书育人、传播革新知识,好似抚养孩子时是“又当爹又当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太虚大师又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且远赴缅甸、印度、锡兰各地,宣传“和平止杀”战争,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这时的太虚将爱国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在一个僧人的身上演绎了出来,不禁让人想到印度的那位同样是“光头”的圣雄甘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大师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走完了他忙碌而闪耀信念与精神光芒的一生,并开拓了近代佛教的革新之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