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40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21 20:51:18
  李克用想插手,结果把自己给套进去了。朱温返回关中,继续关凤翔的“禁闭”。
  “活雷锋”李克用已经今非昔比,越来越不靠谱了,李茂贞只有向西川的王建求救。王建,会成为继李克用之后的“活雷锋”2.0吗?
  种种迹象表明,王建有这个潜质。接到李茂贞的求救信之后,王建二话不说,带着八万军队提刀北上。
  蜀道难,王建走得比较慢,李茂贞能理解。但李茂贞无法理解的是,王建走到兴元,怎么不挪窝了呢?

  更无法理解的是,以兴元为中心的山南西道,竟然稀里糊涂成了王建的地盘。
  李茂贞回过劲来了:王建你个不要脸的,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王建确实是来打劫的,可李茂贞在凤翔关着“禁闭”呢,除了吹胡子瞪眼,一天问候王建的祖宗十八代若干遍,啥也干不了。
  两番求援未果,病急乱投医的李茂贞联络上了鄜坊节度使李周彝。李周彝没有王建那么无耻,但也没有李克用那样的实力,属于“细胳膊嫩腿”一类的小军阀。虽说身板不行,但李周彝偏要打肿脸充胖子,表现一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
  李周彝刚出来,就被朱温的大军揍得找不着北,老巢也被掏得一干二净,乖乖缴械投降。
  孤立无援的李茂贞,脖子却是死硬死硬的。老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朱温在凤翔城外急得团团转。
  朱温打起了退堂鼓,准备撤军,部将高季昌站出来坚决阻止:咱们都打到这份上了,你怎么甘心功败垂成?

  朱温也窝火,跟高季昌吼上了:你以为老子愿意撤?李茂贞躲着不出来,我能怎么办?
  高季昌不慌不忙,神秘兮兮地告诉朱温:我有一条妙计,能把李茂贞钓出来收拾。
  高季昌的“妙计”,一点也不复杂,两步搞定:
  第一,军营立即偃旗息鼓,不出操、不生火,制造“无人”假象。
  第二,招募一批敢死队,假装逃亡,进入凤翔诓骗李茂贞,就说朱温大军已经跑没影了,军营里只留下一群跑不动的老弱病残。
  仔细想想,这条“妙计”有很明显的漏洞:朱温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撤退?这些人为什么要逃亡?
  不过,这条经不起推敲的“妙计”,对付李茂贞的智商,足够了!
  李茂贞果然上当,屁颠屁颠地带着大军出城“打扫战场”,被暗中埋伏的汴州军打得落花流水,主力损失殆尽,李茂贞率残部又逃回凤翔。
  吃一堑长一智,就算天王老子来请,李茂贞也不敢出来了。但是,凤翔城内的处境却愈加艰难。
  由于粮食消耗殆尽,城中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人肉公开买卖,满街尸臭。更有甚者,躺着的人尚未断气,旁边一堆人已经开始割肉了(卧未死已为人所剐)。李晔的日子更凄惨,只能用衣服换取少量粮食,要么喝稀粥,要么吃汤饼,一天一天地苦苦支撑。
  再这么耗下去,凤翔城里有一个死一个。朱温又没有撤军的迹象,李茂贞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被迫向朱温请和。

  朱温开出的受降条件还算“公道”,他只要两个人:李晔,活的;韩全诲,死的。
  无奈之下,李茂贞斩杀了韩全诲等七十余名宦官,出城投降。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朱温护送李晔返回长安,彻底解散了左右神策军,并对宦官大开杀戒。除了留下三十名幼弱太监充作清洁工以外,在京所有太监悉数诛杀,前后共计八百余人,长安城里“冤号之声,彻于内外”。
  李晔一直希望铲除阉宦,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如愿以偿。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想要的得不到,而是以最不希望的方式得到了。此时的李晔,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悲伤,他只有恐惧,无限的恐惧,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会在哪一天终结。
  或许是不远的将来,或许,就在明天。
  日期:2013-10-23 19:32:17
  ※ 荡平山东

  李晔担心自己性命难保,但朱温并不打算对他下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业已达成,没必要砸掉活招牌,给自己惹麻烦。再说了,朱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武功尽废的李晔算哪根葱?
  将李晔安顿好之后,朱温开始收拾盘踞山东的平卢节度使王师范。
  朱温去关中“勤王”的时候,王师范相当不老实,趁机出来抢地盘。虽然基本上没有得手,但他手下有一名悍将叫刘鄩,运用钻下水道的战术成功占据兖州。
  实际上,王师范的实力跟李周彝差不多,同属于“细胳膊嫩腿”型。朱温根本没想过亲自出马,甚至有点名气的将领都不派,让侄子朱友宁带着几万人就去了。
  朱温对王师范相当鄙视,王师范的实力也确实只能受鄙视,但王同学有个比较大的优点:从来都不打肿脸充胖子。打得赢就认真打,打不赢就认真跑,边跑还要边求援。
  王师范找的援兵,便是淮南的杨行密。这个人,朱温不大敢惹。
  杨行密(852—905),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乾符年间投军,中和三年(883年)任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辖制。光启三年(887年),淮南将领毕师铎、秦彦发动兵变,杨行密带兵来救,痛击叛军,毕师铎一怒之下将高骈诛杀,与杨行密展开殊死搏斗。杨行密镇压了叛军,毕师铎投奔秦宗权的部将孙儒,不久后被孙儒所杀。
  高骈死后,杨行密、孙儒开始争夺淮南的统治权。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杨行密诛杀孙儒,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被朝廷册封为淮南节度使。经多年征伐,杨行密的势力范围遍及江淮地区,包括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以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虽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誉为“十国第一人”。

  说起朱温与杨行密的“交情”,渊源就比较长了。
  高骈被杀时,淮南陷入一片混乱。朝廷委派时任宣武节度使的朱温率军南下稳定局面,由于时溥从中作梗、半道设伏,朱温终究没有跟杨行密打上照面。
  两人真正打起交道,已经是十年之后了。当时,朱温忙着收拾朱瑄,让义子朱友恭带着一万人马南下,渡过淮河自行进取。
  渡淮南下,只是朱温在百忙之中落的一步闲棋,没想到朱友恭相当争气,不仅大败淮南军,还攻占了沿江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汉)。
  朱温喜出望外,在了结了朱瑄之后,命庞师古、葛从周分兵两路南下,出征淮南。
  其实,朱温知道实力雄厚的杨行密不好惹,但干掉了朱瑄,闲着也是闲着。再说了,朱友恭不都把鄂州给拿下了吗?

  总之,一统天下的诱惑太大,既然早晚都要打,不如豁出去赌一把!
  历史很会开玩笑,朱温这一次赌输了。
  如果朱温赢了这一仗,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十国”呢?这个不好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历史没有假如。但可以肯定的是,朱温此败,南、北分裂的局面就算是基本定型了。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一场失败,并非朱温实力不济,而是老将庞师古在阴沟里翻了船。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庞师古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杨行密,而是刚被揍得七荤八素、仓皇南逃的朱瑾。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这“逆转”来得也太快了吧?
  朱瑾投奔了杨行密之后,奉命阻击庞师古的攻击。朱瑄尸骨未寒,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非杀个你死我活不可!
  说是这么说,但这场战斗,毫无精彩可言,根本就没怎么打!
  庞师古这个人,怎么说呢,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是朱温的心腹爱将,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偏执!
  这种偏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永远正确,二是对朱温教条式的崇拜与敬仰。
  此次与淮南军交锋,坏就坏在庞师古的这个性格缺陷上。
  两军对垒时,庞师古选择了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扎营。有将领提出不同意见,说这到处都是河流,敌军在河堤上随便扒开一道口子,咱们全部都得喂鱼。
  庞师古有自己的想法,说这地方住着舒坦、地形有利,更重要的是,驻扎地点已经上报给朱温了,未经请示怎么能擅自挪窝,干扰作战部署怎么办?庞师古越说越来劲,为了让属下闭嘴,还命人将提出异议的将领拖出去剁了。
  人剁了,事情也妥了。三岁小孩看这阵势都知道,放水一冲,对方全部玩完。朱瑾扒开河堤,打造了一幕“水淹七军”的景观。水退之后,淮南军蜂拥而上,将汴州军杀得片甲不留,老将庞师古当场阵亡。
  庞师古掉了链子,葛从周独木难支,也只能撤退,朱温的“南征”被彻底粉碎。
  出于礼尚往来的原则,杨行密也率五万大军“北伐”,威逼徐州。不同的是,朱温“南征”是真干,杨行密“北伐”却是火力侦察。朱温援军一到,杨行密也就撤了。
  后来,双方在交界地区摩擦不断,但朱温忙着在中原争夺霸权,杨行密也忙着在南方开疆扩土,谁也不想将战事升级。在淮河一线,朱温、杨行密你来我往地僵持着,一直持续到王师范被朱温打得呼天喊地,向淮南求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