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前传——你所不知道的虢国史》
第1节作者:
大意觉迷 日期:2012-8-2 23:48:00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最近清华简中关于西周的文献,都没有记载他们是如何辅佐文王,也没有记载他们在武王伐商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排行为仲和叔。我们按常理推测,他们应该是文王的二弟和三弟。
“虢”字的本意与“鞹”、“鞟”有关,表示剥取虎皮制成皮革之意。用这个字作为地名,可以想见此处原本是猛虎横行,有壮士降服老虎并剥取皮毛是何等的威武雄壮!二虢的子孙们也以此地名为家族的荣耀,哪怕是迁居他处,也依然不放弃“虢”的称号。
二虢初封应该是在武王伐商之前,虢地的初始位置自然是在文王、武王都城的附近,根据传统的文献考订和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判断,虢地位于宝鸡县虢镇一带,并扩展至岐山、扶风、凤翔诸县。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初封之时兄弟二人同掌一国,他们的子孙都拥有一定的继承权。这种情况还有一例,就是王季的两位兄长太伯、仲雍被封在虞地。
日期:2012-08-02 23:49:09
由于虞国的发展历史与虢国息息相关,所以需要花一定的篇幅介绍一下姬姓虞国的发展历程。虞地在商代末期已经有妫姓势力居住,其首领为虞阏父,将传说中的天子有虞氏舜奉为自己的祖先。他们与芮国发生领土争端,史称“虞芮之讼”,这件事被文王和平解决,自此虞阏父归附了周人,成为周人的陶正,专门负责制造陶器。解决虞芮之讼被认为是文王在周边树立权威的标志性事件,而此时居住在虞地的太伯、仲雍存在某种关联。
至于虞地的地望,传统考证认为是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市平陆县。但这个地理并非文王时期的虞地,而是武王伐商之后转封的虞国所在地。
而芮国传统的地望考证,是位于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最近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发现芮国墓地,位于大荔县北部。当然这大体上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芮国的所在地。文王时代的芮地在哪呢?刘起釪先生根据古芮水的流向,认为当年的芮位于宝鸡市陇县北部。而虞地则根据古字吴虞相通以及古吴山的所在地,考定在现在的千河流域西南方向。
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个名为夨国的国家,卢连成、尹盛平所写的《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写道:“位于汧水上游陇县南坡和下游宝鸡县贾村都属于古夨国地域”。
而从古文字角度分析,夨、吴、虞三个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叔夨方鼎中的“叔夨”,即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而夨国国君的姓,通过发现的青铜器铭文推理,也可知其为姬姓。由此可知,夨国即虞国,王季到文王时期,这里居住着妫姓和姬姓两股势力,其中姬姓势力的首领就是太伯和仲雍。
日期:2012-08-03 11:32:20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所说太伯、仲雍兄弟为了避免继位而逃到江南蛮夷之地当国君,成为吴国的先祖的故事,是把姬姓虞国和吴国的发展史给简化了。当时的交通、卫生条件落后,政治局势不稳,语言也不通,太伯兄弟能迅速逃到江南,并能成为当地领袖是几乎不可能的。
简而言之,大概是从太王、王季开始,周人就开始着手建立一系列同姓的卫星国。太伯、仲雍不肯继承周人首领的位置,被太王改派到虞地发展;王季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虢仲、虢叔封在虢地。虞在北、虢在南,控制着通向西南进入甘南和巴蜀险道的入口处,守护周人核心的西大门。虞、虢两国初封之时,都是兄弟同时执政,或许是以兄长为主,弟弟为辅,但两人的子孙均有此处领地和军队的继承权,当然随着之后的历史发展,虞虢两国没有因为复杂的继承关系而导致严重的内乱,所以文献中对于他们的世系传承记载十分有限。
日期:2012-08-03 15:21:06
武王率领周人与牧誓八国,以极大的勇气,跋涉五百多公里,直取商王都城,建立西周王朝。虞虢之人是随军参战?还是原地留守待命?这一点史籍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所知道的是,目前所有描写武王在攻陷商都之后的一系列活动中,甚至祭祀了已经去世的虞公(应该是太伯),却丝毫没有二虢的记载。但这不影响二虢在伐商胜利后的地位。
在阐述二虢与虞仲在西周的地位之前,首先来探讨一下西周时期爵位的问题。由于传统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后人普遍认为周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但从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与儒家经典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逸周书·太子晋》中假托晋国乐师师旷与周太子晋之间的对话,提出伯上为公,公上为侯的说法。师旷所处的时代比孔子略早,这段对话内容即使不是实录,也不会比儒家经典晚很多。那么我们可以借此推导出西周时期封爵的规律。
周王室最初所封的贵族大多是在宗周附近,主要是以政治统治为主的地方领主,私人拥有的武装力量不是很强,封地面积也不会太大。小者称伯,大者称公。
武王伐商胜利之后,继续向远方各地册封公、伯,并设立诸监,用于监视殷商遗民。但随着三监、武庚之乱之后很快撤销,随后开始封侯。封侯者无论是领地、兵力还是活动范围都比公、伯大很多。侯的地位应该是高于公、伯的,但是宗周王畿的公、伯由于在天子脚下,执掌王命,在贵族中的地位逐渐升高,所以侯在去世之后普遍称公。而分封到远离宗周的公、伯地位依然不如侯,甚至用贬称为子、男,于是才形成了儒家眼中的五等爵制度。
日期:2012-08-04 10:41:57
由于虞、虢分封较早,辈分也高,它们的职能分工不是很明确,既可以率军打仗,也可以作为执政大臣主持政务,称为虞公、虢公。在周王室中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到了文王时期,分封略有调整,文王只能将王畿内的面积有限的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年长的儿子或年龄相仿的同族之人,例如周公旦、毕公高、召公奭、毛伯郑、单公、荣公。这批人位高权重,垄断了周王室的决策中枢的要职,但是封地面积和直属兵力都无法与虢、虞二公相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