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用战略眼光读『西游』》
第1节

作者: 老夫无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1 21:23:00
  1  从《西游记》的书名说起(1)
  现在,解读《西游记》的人,大概快要超过读《西游记》的人了,自然,也有不少很好的解读,读来大有荡气回肠之感。不像《封神演义》的解读者们,顺着假路标一抬腿,就抱住假象啃个没完没了。
  鄙人自以为算个喜欢读四大名著的,有一个不知道合适不合适的想法:不管是读《西游》也罢,解《西游》也罢,首先,要明白《西游记》这个书名到底要表达个什么意思,或者说,《西游》这本书的全名,实际上表述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弄清楚,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先弄清楚,只怕,难免让自己对全书所有情节和故事的理解,离题万里。甚至,已经离题万里了,还自以为提纲挈领,直击要害。

  像这种情况,自得其乐当然人畜无害,出而解读,恐怕就要误导别人了,如果文笔再好一点儿,切入点再奸猾一点儿,炒作手段再狗血一点儿,忽悠得人们只看广告不看疗效,那误人的效果,肯定会更大一些。
  我的意思是说:看《西游》,最好是从战略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去品《西游》、《西游》后面的“东游”,谁、什么东东,一再“东游”、反复“东游”、为什么“东游”。
  第一回: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是《西游》的开篇诗的后半部分,八句,前四句叙述开天辟地的事儿,就是木本水源的意思。木本水源之后,是第五句的“仰至仁”和第六句的“皆成善”,这应该说的是一个明君,手里没有政权,无法让人“仰至仁”,也没办法鼓捣出“皆成善”的和谐局面,什么“覆载群生”、“发明万物”,也都是白日做梦。
  换言之,这两句是说,开天辟地之后,玉皇干得不错,各级各界(自然包括宗教界)都比较满意、都应该比较满意,如果他们还不满意,那就是他们的不对了。自然,人家都“至仁”了,你还不“仰”、不满意,甚至想取而代之,那就不那么好玩儿了。
  说句废话:作者已经下绊子了,小心让绊倒,跌进坑里出不来。
  先看最后一句“须看西游释厄传”,“须看”是广告,意思是说,一定要看看一本叫《西游释厄传》的小说,换言之,只有看了这《西游释厄传》,才能知道什么是“造化会元功”。
  看来,《西游记》是小名、乳名、简称,《西游释厄传》才是官名、正名、全称。也就是说,任何思量,都要从这个正名、全称出发,光看小名儿,难成正果。
  西游:观音、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小白龙六人往西方的灵山有费取佛经,有费就是不免费,就是还要掏钱,不掏钱,拿不走,当然,理解成购买,也错不到哪里去。
  也许看官觉得不该这么罗列,不是师徒四人吗?这么罗列的理由,容当另文探讨,不过,有一点肯定不会有异议:无论是四人还是六人,他们都是佛门弟子,都是释家。

  释:和尚;六个和尚;六个和尚的上司如来;佛教。
  厄:困苦、灾难、阻隔、受困、险厄(险要的地方)——“险厄”属于衍生出来的用法。
  以上是“厄”的全部功能,至于“释厄”的“厄”用的是“受困”、“阻隔”还是“险要的地方”,差之毫厘,那肯定要谬以千里。
  可以说,谬以千里的人如过江之鲫,归根结底,就是栽在了这个“厄”的手里了。《西游》的最大关键,就是这个“厄”。谁厄?“释”厄。
  既然《西游记》的根本是《释厄传》,实际上,东游、西游、南游、北游相差无几,只要“释厄”,就是扼住了“游”的根本。
  还得跟这个“厄”较劲。
  根据字典的说法,这“厄”上面一个“厂”,像山崖,下面一个“卩”,像人在崖洞下卷曲着身子,不得伸展。其本义是:困厄,遭遇困境。也就是说,如果“释厄”的“厄”用的是本意的话,《释厄传》的主题,就是某些和尚们的“厄之传”,或者,干脆就是佛教教主如来的“厄之传”,再宽泛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整个佛教的“厄之传”。
  如果这个“厄”用的是引申意思,就是那个“险厄”,那就是某些释家弟子被弄在什么险恶的所在,难以解脱了。
  通观全书,佛教没有处在险厄之中,他们的灵山,尽管也是一个山崖之类,却是满山都是光环,几乎是全世界人民往死里向往、崇拜的圣地,更没有被人包围、攻打,教主如来更是稳坐钓鱼船,小日子过得挺滋润,不存在险厄不险厄的问题。至于出场最多的观音,他(她)住在南海,连山崖也谈不上,即使她自己觉得险厄,想伸展伸展,这是他们佛教的家事,不用别人瞎操心,关键是,“险厄”还有一个“险”,观音应该是住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山包上,根本就谈不上一个“险”字。

  那么,是唐僧“险厄”?他最后不是成佛了么,这算是他本人最大的成功,此前的险难,转眼即逝,身边还有四个弟子贴身保卫,充其量,是险难,不能说是险厄,因为险厄有困住难以动弹的意思,唐僧不但动弹了,还伸展成了佛,因此,“唐僧险厄论”不成立。
  同理,“大圣险厄论”也不成立,他也成佛了,还是个斗战胜佛,能够战而胜之,就毫无“困住难以动弹”的元素,至于说大圣住过五百年大牢,还在老君的火炉子里烤过猴子,这也都让他一一破解了,他弄这两次走麦城的时候,还不是佛门弟子,那就更算不得“释厄”了。
  也就是说,这“释厄”的“厄”,用的是“厄”的本意:困厄,遭遇困境;“释厄”就是“释之厄”、释家之厄——一个小和尚遭遇不幸,算不上整个佛教之厄,他没有代表性,哪怕是观音遭遇困境,也应该算不上“释厄”,因为她的代表性也不够,如果如来遭遇了困境,想办什么事儿想尽办法也办不成,弄了个灰头土脸打掉了牙往自己肚子里咽,那才算真的是“释之厄”——释家之厄了。
  “厄”就是“困厄”和“遭遇困境”。“遭遇困境”就是厄运,厄运就是“不幸的遭遇”。如来能有什么不幸的遭遇?他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他有什么不切实际的理想难以实现而受到掣肘、困厄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这就是《西游释厄传》用一个神话故事提出并回答的文学命题。
  日期:2014-05-11 21:23:26
  2  从《西游记》的书名说起(2)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要知道什么是“造化会元功”,就必须先看看《西游释厄传》,那里有具体的答案。
  关于“造化会元功”,作者解释了一大篇,看得头大,实际上,大概就这么两句话:自然规律无法抗拒,自然法则不能改变,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占取不应有的地位和利益。
  自然了,还可以往小里理解:“释”就是“纾解”,唐僧师徒四人,战胜了千难万险,取经成功,都得到了提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