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34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知是钟繇的幸运还是曹操的幸运,钟繇到长安的时候,正赶上韩遂、马腾兄弟交恶,连战不绝。先是马腾不知什么原因向韩遂发动了突然攻击,吃了亏的韩遂调集精兵回击把马腾杀得大败,还杀掉了他的妻子和儿子。这以后两兄弟你来我往,斗得不可开交。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韩马和睦,一致对外,西凉只能由他们说了算,现在他们兄弟不和,那就由钟繇说了算了。
  钟繇到长安之后,给这两位各写了一封信,晓以利害,喻以祸福,劝二人和解,归顺朝廷。因为知道他们反复无常,钟繇要求他们遣子入许,以表忠心。迫于形势,韩遂、马腾答应钟繇的劝告,各派一个儿子进入许昌,侍奉在天子身边。搞定了马腾、韩遂,关中的问题就算得到了解决,曹操对抗袁绍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钟繇不仅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关键时刻还大大支援了曹操。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钟繇送去两千匹战马,曹操回书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这里,曹操把钟繇与萧何相提并论,足见其功劳之大!

  日期:2013-10-07 11:43:41
  关中并非没有战事。建安七年,匈奴单于与并州刺史高干作乱平阳,钟繇率诸将围之,还没攻下,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率兵开到河东增援,人马甚多。眼看钟繇就要腹背受敌而且寡不敌众,诸将商议想撤围而走,钟繇说:“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史料中真正能体现钟繇水平的,大概就是这番话了。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临敌制变,料敌机先,钟繇确实是大将之才。此战不仅不能退,还必须要取胜,否则会前功尽弃。为了确保战役胜利,他又派张既劝说马腾出兵会击郭援。张既的劝说取得了成功,马腾派长子马超率精兵一万参与了会战。郭援确如钟繇所料,刚愎好胜,轻敌自大,真敢渡过汾水来扎营,结果刚渡到一半,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郭援军登时大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超所部表现非常抢眼,马超轻伤不下火线,他的部将庞德更是亲斩郭援首级。郭援败亡之后,匈奴单于与高干再也支撑不住,只得投降。此战过后,关中的问题基本宣告解决:再无敌对势力,再没人敢谋反。就在这时,来自许都的一纸调令在河东掀起了轩然大波。

  马超像(图0602)

  诏命征原河东太守王邑入京就职,由杜畿出任新的河东太守。矛盾的根源在于王邑不愿就征,河东吏民也都不愿意王邑走。郡掾卫固和中郎将范先等都跑到钟繇那里为王邑乞求,希望钟繇上书朝廷让朝廷收回成命。然而诏命已经下达,杜畿已经入境,钟繇无法接受他们的请求,便督促王邑交出印绶,及早就征。没成想这王邑倔强异常,居然佩戴印绶绕道河北自己到许都和汉献帝讲理去了。王邑这一走,让钟繇着实尴尬了一把,这叫什么事儿啊?不仅无视他这个长官而且无视国法嘛!于是他上书自劾,请朝廷治自己律下不严之罪。曹操当然不会给他处分,诏令自然服从曹操的意愿,但这件事却表现了钟繇严以律己的性格和大公无私的品格。

  这件事到此并不是结束,王邑走后,卫固、范先千方百计阻挠杜畿就任,朝廷一度想让夏侯惇率兵护送,在杜畿的一再请求下才作罢。杜畿最后选择了单骑前往,卫固与范先勉强承认了他的太守地位,只是军政大权由他们俩掌控。后来就有了卫固的叛乱,他与范先伙同张晟、张琰和高干的部队攻击太守杜畿,钟繇闻报率兵前往镇压,杀了卫固和范先,高干在逃亡途中也被人杀掉。自此以后十几年,关中再无战事。

  关中稳固之后,曹操又交给钟繇一个任务——修复旧都洛阳。
  自从董卓西迁天子火烧洛阳之后,洛阳人物殚尽,田园荒芜,几百里之间都变成了废墟。钟繇迁徙关中部分百姓到洛阳地区,又招纳叛民流民到洛阳安居乐业,几年之后,户民稍显丰实。等到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的时候,洛阳地区向前线供给了大量军需物资,这是钟繇第二次主动为曹操供应军需,两次都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充分表现了钟繇的政治才干。此后,曹操表钟繇为前军师,随军划策。

  日期:2013-10-07 21:05:05
  建安十七年,曹操封魏公,魏国初建,钟繇先为大理寺正卿,后迁相国。当时曹丕在东宫,赐给钟繇一只五熟釜,为之作铭文曰:“於赫有魏,作汉籓辅。厥相惟锺,实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这篇铭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赫赫然有我大魏,做大汉的藩辅;大魏相国属您钟繇,踏实肯干尽心竭力;您夙夜为公,却来不及使自己安处;您是百官的老师,是时代的楷模。曹丕的这番评价,丝毫不虚夸啊。

  建安二十四年九月,西曹缘魏讽谋反,案发,钟繇被连坐免官。钟繇之所以被连坐,是因为魏讽是他辟用的。
  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复钟繇大理寺正卿之职。曹丕践祚称帝之后,改让钟繇做了廷尉,进封崇高乡侯。接着又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至此,钟繇位列三公,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列,位极人臣。文帝曹丕罢朝之后,对左右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黄巾以来,因为多年兵连祸结,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再加上饥荒瘟疫,致使人口大幅度减少,土地大片荒芜,生产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钟繇提出了恢复古代肉刑代替死刑的做法。他说:“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就是说,有些死刑犯,罪行相对较轻,可以处以肉刑,留其性命,既能生产,又能繁衍(宫刑除外)。所谓肉刑,主要是指宫刑、劓刑、刖刑这三种最残酷的刑罚。这三种刑罚,汉文帝时期因文帝嫌其残忍而废除,代之以鞭笞,而鞭笞往往致人死命。无疑,钟繇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人们在感情上普遍难以接受。果然,此事遭到孔融等人的坚决反对,曹操只得作罢,从而改用“减死一等”来对待那些轻度死刑犯。曹丕践祚称帝之后,钟繇复为大理寺正卿,再次提出恢复肉刑的想法。曹丕诏告群臣共议,结果没等朝议,赶上用兵东吴,就把这事搁下了。六年后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此时钟繇已经七十六岁,他再次上书,阐述恢复肉刑的必要性。他大概认为没有阻力了,没想到这次司空王朗成了他的反对者,而文武百官大多数也站在了王朗一边,于是这事再次作罢。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钟繇真不该抱着旧法不放,正如王朗所说,“夫五刑之属,著在科律,自有减死一等之法,不死即为减。施行已久,不待远假斧凿于彼肉刑,然后有罪次也。”“减死一等”显然是比肉刑更高明的做法。减死一等之后,可用“徒刑长短”显其轻重,为什么非要残人肢体呢?太和四年,钟繇病逝,明帝素服凭吊,谥曰成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