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48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26 18:43:45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率兵去拦截袁术,刘备领令刚走,董昭便及时提醒曹操:“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如果曹操此时悔悟还来得及,可曹操当时并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说:“吾已许之矣。”就是说,不好再反悔了。结果刘备到下邳,杀掉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反叛。之后曹操亲自东征刘备,重新平定徐州,让董昭做了徐州牧。
  董昭的徐州牧的椅子还没坐热,又被曹操任命为魏郡太守,跟随曹操讨颜良。官渡之战胜利之后,随曹操围邺城。袁绍的同族袁春卿为魏郡太守,被围城中。曹操得知他的父亲元长在扬州,便派人给接了来。董昭给春卿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劝他为了老父出城投降。最终春卿被他说动,选择了投降。邺城平定之后,曹操让董昭做了谏议大夫。袁尚兄弟远走乌丸,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决定远征。因为路途遥远,道路险阻,因此军粮运输成了一个大问题。董昭建议凿通平虏、泉州两条水渠入海通运,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董昭不仅有谋略,还懂水利。曹操从乌丸回来,表奏董昭为千秋亭侯。因为郭嘉离世,转拜董昭为司空军祭酒,接替了郭嘉的职位。

  曹操平定了北方,功勋卓著,再做司空显然不合适了,升为大将军,也不能突出曹操的功勋。于是曹操由此废除三公制度,自任大汉丞相。这是谁建议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应该是董昭。
  建安十七年,曹操又得到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效仿汉朝萧何故事。为了迎合曹操在政治上的需求,董昭建议:“宜脩古建封五等。”曹操说:“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董昭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於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籓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硃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这一串马屁拍得让人感到肉麻,然而却实实在在拍到了曹操心里。得到曹操默许,董昭开始游说群臣,建议给曹操加九锡并进爵魏公。这一提议遭到了荀彧的明确反对,于是曹操在这一年逼荀彧自杀。建安十八年,曹操南征孙权回来,便进爵魏公,开始建魏国社稷宗庙。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魏王。这一切,都是董昭一手创制的。

  这其实是董昭早年为曹操规划好的人生历程,这从当年他劝曹操迁献帝到许县时就定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那是掩人耳目的一个说法,“挟天子而令诸侯”才是实质。现在,诸侯都被消灭了,再不用遮着盖着了。
  这些事并不说明董昭人品有多差,不过因为这些事他都跑在最前面,所以后人对他陡增了几分厌恶。还有荀彧的死,人们往往也和董昭联系在一起。对比之下,荀彧更加高尚与伟大,而董昭则显得既猥琐又卑劣。其实董昭所做的,都是曹操心里想的,而这些,也是曹操手下大多数人的共同想法。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想加官进爵,这个前提就是曹操先进了爵位。曹操是没有篡汉,即使他篡了,估计也没几个人反对。

  日期:2013-10-26 20:04:53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采纳司马懿的建议,联合东吴,夹击关羽,以解樊城之围。孙权回复说:“(已)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针对孙权的请求,曹操询问群臣应该怎么办?群臣都说应该为孙权保密。董昭说:“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曹操说:“善。”就命令徐晃把孙权的信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城中军兵得到消息,志气百倍;关羽得到消息,果然犹豫不决。结果孙权偷袭成功,关羽破败被杀。

  曹丕即王位,封董昭为将作大匠。践祚之后,迁董昭为大鸿胪,进封右乡侯。黄初二年,改让他做侍中。
  曹丕(图1003)
  黄初三年,曹丕分兵三路讨伐东吴。征东大将军曹休驻军洞浦口,自表请求渡江,其表曰:“原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曹丕见表,唯恐曹休草率行事,急忙派人飞马传诏,八百里加急阻止曹休。诏令下达了,曹丕仍是很担心。董昭正好在旁边,便开解他说:“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曹)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听完这番话,曹丕打心眼里折服了。由此他也看清了自己的差距。审时度势,知人论将,自己都差得太远了!“今者渡江,人情所难”,这是董昭审时度势的论断;“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何肯乘危自投死地”,这是董昭对人情的分析;由此董昭得出结论:如无诸将支持,曹休势单力孤,即使陛下您命令他渡江,他也会沉吟不进的,更何况您不让呢?这就是智慧,智慧的根本就在于知人。事实果如董昭所料。曹休傻人有傻福,一场暴风把吴军船只吹到了他的大营之下,这下不必客气了,曹军冲上去一阵乱砍,吴军非死即降。闻报曹休大获全胜,曹丕命令他乘胜渡江。曹休果然没有即进,报称吴军“救船已至”。

  曹丕移驾宛城督战。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围攻江陵,没有攻下。当时江水浅狭,夏侯尚想乘船率领步骑到渚中安营,然后在江上搭建浮桥,那样大江南北就可以往来通行。众人都认为如此江陵城必可攻下。董昭在后方听说这个消息,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写了一封信派快马送给前方的曹丕,其书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慼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曹丕览信之后幡然省悟,立即诏令夏侯尚把渚中军队迅速撤回。形势确实非常凶险,吴军早已做好了攻击准备,见魏军撤退,迅速出动,两面夹击,魏军只能从浮桥撤退,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损失着实不小。结果大军退出仅十天,江水突然暴涨,把魏军的浮桥都淹没了。如果不撤出来,夏侯尚就成瓮中之鳖了。另外,吴将潘璋在上游五十里处,已准备好了几千只“火筏”,随时准备顺流而下烧掉浮桥。即使江水不涨,夏侯尚也死无葬身之地了。如无董昭,此战魏军将一败涂地。之后曹丕无限感慨地说:“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良)、陈(平)当之,何以复加。”黄初五年,徙封董昭为成都乡侯,拜太常。同年,又徙光禄大夫、给事中。六年,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

  魏明帝曹睿即位,进董昭爵为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正式拜为司徒,成为三公之一。世易时移,流弊渐生。走到人生暮年的董昭,不改忧国忧民之心,上书痛陈时代之弊:“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曹睿看了董昭的上书,深受触动,立即下诏,斥免追求浮华虚荣的诸葛诞、邓飏等人,选拔敦朴忠信之士,政治空气为之一新。

  曹睿(图1004)
  董昭八十一岁时去世,谥号曰定侯。纵观董昭此生,有一点无人能比:凡他做事无不成功,凡他进言都被采纳。古今谋士,还有谁做到了这一点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