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三江源之——金雪漫舞(东北胡子与抗联的传奇)》
第5节作者:
棒槌鸟456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零一个人谈起干饭盆子为之色变。
干饭盆,干饭盆,
就像闷饭闷死人。
十人进去九不生,
一人出来丢了魂。
……
这首民谣一直传唱着这个东北亚百慕大的神秘和可怕。方圆二百里的干饭盆里没有主峰,四周全是大山围着,就像一个巨大的盆子。里面大盆套中盆,中盆套小盆,九九八十一个盆,盆盆相套,环环相连,出了这个盆就进了那个盆,就如进了诸葛亮的八阵图。
盆子北沿有一个赭红的石砬子,砬子当腰有个石洞,就是传说有长仙的地方了。遥遥走了一天的坐生的看见红石砬子的时候,已经是饿的前腔贴后背了。要不是脑海里霜儿涨红的俏脸,打死坐生的也不敢独自来这里逞能——估计和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差不多。
撅了一块冰溜子放到嘴里嘎嘣嘣地嚼了,坐生的觉着浸了汗的棉袄越来越冰冷,就想趁着天还没黑,也许大蛇还没回家,赶快弄一块冰片回去,于是手脚并用向长仙洞爬去。
长仙洞就是个离地十多尺高的山洞,洞口下面异常陡峭,因为山风凛冽刚劲,参差的石壁上并没有一丝冰雪。坐生的费尽了吃奶的劲儿刚刚爬到洞口,天色也就渐渐暗下来了。喘匀了气,四下里踅摸半天,坐生的也没看见有什么冰片,连一疙瘩白色的石头也没有,坐生的失望起来。
黑了天的东北可不是一般人能呆的地儿,上牙打下牙的坐生的又冷又饿,只好乍着胆子往洞口里挪了几步。就这几步,成就了一个叱咤风云、纵横南满的胡子头。
进了洞口的坐生的感觉不那么冷了,甚至感觉有一丝丝温暖的气体从洞深处漾过来,还伴着隐隐约约的水声轰鸣,坐生的决定进去看看,就算被长虫吃了也好于冻死,更强其回去被村里的孩子笑话死。
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坐生的又没有照亮的东西,只能摸索着走,刚走了没有十步,就听“哎哟”一声,坐生的就掉进了飞速的激流中,一片温暖里坐生的失去了知觉。
日期:2013-07-02 14:33:26.0
红石砬子下面,就是干饭盆子其中的一个小盆子的南沿儿,一漫坡的怪石嶙峋,其间古树参天,丛生的苔藓和蕨类都被几尺的雪被覆盖,只有盆底的一泓碧绿的水潭,在清晨的朝霞下冒着霭霭蒸汽。水潭岸边十多米的半圆没有一点冰雪,一个道士打扮的老人正在舞着一把一泓秋水似的大刀,舞到兴处,一跺脚一声长啸,树头的积雪和树挂扑簌簌的落下,在刀风里恰似许多飞舞的白蝶。大约半个时辰,老人一个抱手垂刀的收手式,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掸了掸身上的雪花,向身后几株高大红松下的两间木刻楞(原木搭建的房子)走去。木屋的木烟囱里飘出的袅袅白烟,在接近湛蓝的天空时,像被橡皮擦了一般没有了一丝踪迹。
坐生的睁开眼睛时,最先看到的是墙上的一张虎皮和一把带鞘的大刀,刀把上的红绸子一块黑一块紫的,都快看不出本色(sai)了。一个戴着道冠须发皆白的老头正端着一个豁了牙的碗,笑眯眯地望着他。
“你可缓过来了,”老人把碗递到坐生的嘴边,“再不醒俺这棵老山参就算白瞎了!”
坐生的想起长仙洞里的事,知道自己是被老人家救了,就是不知道这里是哪儿,老人怎么救的自己。就想爬起来给老人家施个礼,一动弹就觉得脑袋迷迷糊糊,刚要挣扎着起来,老道赶忙摁住了他。
“老实儿躺着,你小子真是命大。”老道命令说,“快,趁热,老山参还剩这点须子,扔了也白瞎。”
坐生的听话地喝了参汤,老老实实地闭上了眼睛,害怕外面的亮光似的用袖子盖住双眼,眼泪顺着眼角汩汩地流了下来。
长白山曾经是个巨大的火山,蕴藏在地壳深处的巨大能量就像是个暴怒的怪兽,左突右冲想把上面的束缚撕裂,星罗棋布的温泉就像岩石缝里透出来的怪兽的鼻息般,遍布整个长白山区。红石砬子里的就是一条温泉暗河,只是离暗河的出口很近了,坐生的被冲出出口跌进暖水谭的时候,老道正在潭边做例行的吐纳晚课。
日期:2013-07-02 14:40:22.0
说起这个老道,还真的是来历不凡:老道叫董毅敏,山东人,一八八九年在山东参加义和团,开始了反帝爱国运动。一九OO年,关里的义和团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绞杀下损失殆尽,余部在王和达和董毅敏带领下出走关外。
一九OO年夏天,东北各地的义和团运动也风起云涌。当年七月,沙俄借八国联军侵华之机,以“保护中东铁路”和“平息义和团暴乱”为名,出动17万大军,悍然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叫嚣变东北为“黄俄罗斯”,遭到了富有反抗、斗争精神的东北各地人民英勇抗击。沙俄的战火烧到蒙江(今靖宇县),山民刘永和——人称刘禅子、王洛道组成民众义勇军奋起抗俄。
一九O一年春,以刘永和所率义军和以王和达、董毅敏(当时人称董老道)为首的义和团余部,加上唐殿荣率领的镇东营(清军垦务营),在海龙正式组成忠义军。主要是一些贫苦农民、手工业者、猎户、路矿工人和有民族气节的清军士兵为骨干。他们以“保国灭洋”、“御俄寇、复国土”为口号,同沙俄侵略者及卖国清军进行了艰苦不屈的斗争。到一九O一年七月,仅一年的时间,忠义军就控制了海龙、通化、蒙江、抚松、临江等广阔地区,给沙俄以沉重打击。同年夏末,在沙俄三路“围剿”和清军的分化瓦解下,忠义军失败。余部在王和达、董老道率领下,投奔临江猫儿山的六合拳杨老太太。
猫儿山位于临江县城正西,海拔1500米,峰峦叠嶂,山势险峻,峰顶可容纳千余人。六合拳的首领就是清政府布告上写的“悍妇杨姓,召集男妇二百余人号六合团,人称杨老太太”。杨老太太一八九一年曾参加朝阳金丹道反洋教斗争,失败后率众来到猫儿山,建立了六合拳。
这董老道、王和达和杨老太太汇合后,声势大振,形成了一只三千多人的地方武装,继续着反清抗俄的斗争。一九O一年十一月,六合拳于猫儿山密林深处设防,重创了沙俄侵略军,使得六合拳在长白山地区声威大振。十一月底,通化县令派兵围剿六合拳,在临江东的大栗子沟又被杀得大败而逃。数日后,清兵在南围子又遭六合拳伏击,清军团练长毙命,伤亡惨重的清兵仓皇逃回通化。
一九O二年六月,六合拳在通化东五道江附近误中清军埋伏,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义军将士浴血奋战。敌众我寡下王和达率众突围,在向红土崖(ai)方向撤退途中,多次遭遇清军拦截阻击,六合拳遭受重大牺牲,义军首领相继阵亡。七月六日,王和达和六名部下在桦甸路经红石砬子时,被叛徒出卖,王和达被捕。后解往船厂(吉林)惨遭杀害。
王和达的牺牲,使义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六合拳的斗争也由**转向低潮。余部在杨老太太和董老道的带领下,继续活动在猫儿山、苇沙河一带,以分散、隐蔽的方式,进行抗俄反清斗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