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0-01 00:35:40
元昊时期不是恢复姓氏为本民族的嵬名了吗,那么后来为何又都叫李某某了,是当时的皇室已经改回汉姓还是后人这么称呼他们的
●●●●●●●●
不会坑
只是暂时还没精神气力更新
先回答这个问题
李元昊时期,确实恢复本民族的姓氏【嵬名】了
但是,就像今日也有要全面西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议一样
西夏在强势的李元昊之后也是有着汉化与保持党项传统的争议
在西夏史研究上称之为『蕃礼与汉礼之争』
于是随着蕃礼派与汉礼派的轮番得势与沉潜
西夏王室时而姓『李』(汉礼派得势时),时而姓『嵬名』(蕃礼派得势时)
这样一来
必然给西夏与宋朝的往来造成不小困扰
后来不知道是宋人嫌麻烦还是西夏人自己嫌麻烦
总之在宋朝方面的记载就一律称西夏兀卒为『李某某』(这既可能是为了方便统一称呼,更可能是宋人自豪地要表明汉文化征服了西夏人),而其它的史书也就沿袭了下来
不过
我怀疑就像现在的人除了本名还有网名、马甲之类的
宋人记载的西夏皇帝『李某某』很可能不是他们的唯一的本名
因为在蒙古或藏文的文献中亦不乏以别的名字来称呼他们
此外
尽管宋人的记载很坚持称呼西夏皇帝为『李某某』
但是却仍不时蹦出一些『嵬名××』的人物
就像本文即将要登场疑似嵬名令公的“嵬名公辅”
从此看来
西夏皇室似乎一直都姓『嵬名』
而李姓则要嘛是西夏皇帝对外使用马甲,要嘛是汉文记载的某种坚持下的产物
日期:2013-10-29 21:29:44.0
【2.】
自蒙古兴起之后,西夏的这一次“约宋攻金”正好碰上四川制置大使安丙调离,而 继任的四川制置使董居谊则因对国际形势不够熟悉而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对西夏的“约宋攻金”提议未予理睬。
到了五年之后的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春,时任西夏枢密使的宁子宁首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出现在文献的记载之上,他又再度与当时的四川制置使司提出夹攻金朝的提议。
当时的四川制置使司聂子述让利西安抚丁焴答复西夏,并“饬将吏严兵以待”。
显然,当时西夏与南宋夹攻金朝的计划已经进行到了相当程度,只要没有意外发生,就只再差临门一脚,就可以正式具体成型了!
然而,人世间与历史上,从来最不缺的东西,就是——意、外。
就在此时,恰巧爆发了陜西溃兵的张福、莫简所发起的『红巾之乱』,于是,御贼无方的聂子述便遭罢官。至于,聂子述之前已经与西夏协调到相当程度的夹击金朝之事,则也随之中断。
——“(聂)子述寻罢去,(丁)焴持议不可轻动,师不可出”。
可见,聂子述任四川制置使时,联合攻金之议几乎已经确定,但聂子述因红巾之乱而很快罢职,致使计划无法实施。
等到安丙继任蜀帅,且红巾之乱也已平定之后,宁子宁遣使至四川复申前说,且责备南宋的“失期”:丁焴两以书来许合兵攻金,而师不出。
安丙遂命利州副都统制程信回复宁子宁,表明:愿意延续聂子述与西夏协定的夹击之约。
然而,在与金国的几次较量中没能占到太多便宜的教训,虽不致于使安丙也如大多数的南宋人一样感染到“恐金症”,却也使安丙在决策夹击秦巩时显得比较持重,所以他至此仍然不敢深然之,只是“姑遣师应之”。
从南宋光定九年(公元1219年)二月到光定十年(公元1220年)正月,西夏神宗李遵顼两次派枢密招讨使宁子宁到四川,约请南宋方面出兵夹攻金。
南宋利州路安抚使丁焴,则两次都回信同意与西夏联兵攻金,但却都未能按期出师。
就在这段时间内,李遵顼也未曾停止对金国的进攻,西夏先后出兵攻破金朝的通秦砦、通秦堡及威戎砦、镇戎军、新泉城等堡寨要塞。
金军也不甘示弱地反击,而攻打西夏的隆州、破宥州、围攻神堆府(今陕西靖边境)。
西夏与金朝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不过,西夏虽忙着与金朝交战,但是,与此同时,西夏跟南宋的连系往来也并没有断绝。
安丙虽然态度稍显持重保守,但是他绝对是个主战派的。
特别是从四川的战略地理形势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除非他是个瞎子、聋子,否则必然倾向联夏攻金。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