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衰三百年》
第32节

作者: 新木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31 20:04:18.0
  说起撦力克这个被明王朝认可的王爷,在当时是很厉害的,就像非美国公民竞选美国总统一样可以说是个奇迹。
  这就使得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家世,特别是他的爷爷。
  俺答汗。
  这位蒙古著名酋长曾率领十余万铁骑在嘉靖二十九年云集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

  不同于其他蒙古部落的是,俺答把获得部族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方式一直系希望于与明朝互通贡市而非依赖单纯的抢掠。
  除了大刀,这位酋长还是有一定经济头脑的。
  俺答数次请求开通贡市的建议都被当时的明朝政府断然予以拒绝。
  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

  夷夏之辩。
  在朝中官员的眼中与落后的俺答互通贡市意味着对于俺答的屈服,对明朝是一种屈辱。
  有人说这是气节,但在我看来却是迂腐。
  固守古板的思维方式,固守典型的书呆子理论。
  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却不适应当时的明朝军事状况。
  日期:2013-10-31 21:04:37.0

  明朝松弛已久的卫所制度已经不复建国初的英勇,它已经很难有效的应对蒙古骑兵机动灵活的袭扰,在与俺答部交锋时往往败多胜少。
  这一问题不仅使蒙古骑兵常常突破明防线进入中原地区抢掠,也直接影响到了明朝中后期的对外作战。
  但是俺答的袭扰却得到了当时明军边境将领的成功阻击:
  宣府总兵马芳。
  比起他的儿子,他只是一个路人甲。

  一个成功击退俺答部族数次进犯的路人甲。
  可是这几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击俺答的信心,俺答仍然不断向明朝发出互通贡市的申请。
  真是奇怪,击败了明军申请贡市,被明军击败仍然申请贡市,看来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俺答对贡市的渴望了。
  相比较之下明朝的态度仍然是一成不变的拒绝和敌对。
  互通互通,互相沟通,一方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

  转机出现了。
  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家庭纠纷向明朝投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家庭纠纷是什么)。
  日期:2013-11-01 20:37:59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普通朋友来了都要热情欢迎,更何况是前来投诚归顺的呢?
  大同巡抚方逢时对把汉那吉的投降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举办了一系列接风酒宴等活动。

  欢迎热烈并不代表接受投降,方逢时一边喝着酒一边把把汉那吉归降的消息报给了自己的上司。
  总督山西、大同、宣化的王崇古。
  王崇古一看这件事情还真不好处理,于是便上报了朝廷。
  王崇古的报告引起了朝堂的震动,震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把汉那吉的归降,而是因为王崇古自己附带的处理意见。
  同意把汉那吉归降。
  真正震惊的是后面这句:
  以把汉那吉为纽带招降俺答。
  招降俺答?
  我们怎么能向蒙古屈服呢?你王大人不是忘了夷夏之辩了吧?
  王崇古的意见遭到了后来平定啺葜业囊睹涡邸⒂啡娜寿⑽渖邢臀椎拇蠖嗍僭钡那苛曳炊浴�
  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个别激烈的大臣甚至批评王崇古个人思想有问题,对敌太过软弱。
  日期:2013-11-01 21:06:19
  整个殿上就像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大臣们个个脸红脖子粗,吵得不可开交。
  但是人群中有两个人却保持了异常的冷静:
  一个是高拱,一个是张居正。
  这两位注视着那些在殿上唾液横飞引经据典论述夷夏之辩的同僚,目光中充满了鄙夷。
  为什么鄙夷他们?
  不是这二人狂妄自负目空一切,而是这二位实在是太聪明了。

  因为这两人很清楚,对抗俺答虽有王崇古、方逢时、马芳等能臣名将,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战略的问题。
  处于防守方的明军对于俺答的抢掠只能被动防守。
  换句话说,这两位对王崇古招降俺答的建议是持支持态度的。
  站在后世的角度看,王崇古的建议是正确的,高拱张居正二人的支持更是明智的。
  可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少数服从多数,高拱张居正二人再支持也要服从集体。

  但是这是要在抛开二人身份的前提下才适用:
  高拱,内阁首辅;张居正,内阁次辅。
  简单说就是除了皇帝外就数这两位地位高了。
  那问题简单了,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这两位还是内阁宰辅,他们一说支持王崇古朝堂还有谁敢唱反调?
  两位大佬都同意的政策还不是说通过就通过?
  错。
  通过是没错,但并非是完全依赖二人的地位。

  因为,这是明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