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03 17:45:53
朱温亲手策划了这起惊天血案,但考虑到政治影响,又玩起了欲盖弥彰的把戏。血案爆发时,朱温故意出差在外,制造不在场的证据。获悉噩耗之后,朱温大为惊骇,连滚带爬地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喊:“胡作非为的奴才,这屎盆子在老子身上扣定了!”(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仓促赶回洛阳之后,朱温又扑在李晔的棺椁上哭得死去活来。
演归演,哭归哭,朱温没当真,大家也当戏看,该干嘛还得干嘛。
李晔死了,国不可一日无主,朱温看了一眼龙椅,没好意思坐。——不是脸皮薄,而是时机不到。
大唐旧臣尚未“清洗”,各地藩镇虎视眈眈。朱温选择在这个时候黄袍加身,不就跟曹操所说的那样,架在火上烤吗?
再等等,抓紧时间慢慢等!
朱温不敢坐,可龙椅不能空着啊?这个简单,李晔的儿子多的是!朱温选择了年仅十三岁的李柷继位,改元天祐,庙号唐哀帝。
随后,朱温快刀斩乱麻,又做了两件事:
其一,以“纵容士兵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将朱友恭、氏叔琮赐死灭口。朱友恭临刑前大呼:“拿老子做替罪羊,堵天下人的口。朱老三,你个断子绝孙的玩意儿,绝不会有好下场!”(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其二,指使蒋玄晖以宴会为名,将德王李裕等九位亲王暗杀于九曲池,并投入池中毁尸灭迹,以除后患。
将皇室斩草除根之后,朱温开始将刀锋指向忠于大唐、眷念大唐的老臣旧臣。虽然朱温有意“清障”,但促使朱温决心痛下杀手的,是居心叵测的李振。
李振这个人,有头脑、有谋略,深得朱温的宠信。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温嗜杀成性,李振则是心理扭曲。
前面说过,李振跟黄巢一样,屡试不中,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黄巢选择了造反,李振身为名臣之后、“体制中人”,选择了接受现实。
李振的这种接受,并不坦然,他从心底里痛恨将他拒之门外的官僚。跟着朱温得势之后,李振“复仇”的心理开始滋生蔓延。在他眼里,这些大唐的老臣旧臣,就是阻止他走上仕途的拦路虎。终有一日,要让他们付出代价、痛悔终生!
朱温嫌大唐的老臣们碍眼,李振伺机煽风点火。先是指使占卜者上奏,说近日天象异常,君臣皆会生灾,只有杀人才能破解。(君臣俱灾,宜诛杀以应之。)
这叫“天人感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朱温最擅长的就是杀人,可问题是杀谁呢?
李振适时地冒了出来,说朝廷的这些老臣啊,在位的时候上蹿下跳,都是些祸乱朝纲的衣冠禽兽。朝廷当年都管不了他们,您老人家志向高远,应当果断清除,以绝后患!(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
朱温一听,对啊!既破了灾象,又除了后患,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儿吗!
就这么着,杀无赦!
天祐二年(905年)六月,朱温将原宰相裴枢、独孤损、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兵部侍郎王賛等30余名老臣旧臣诛杀于洛阳郊外的白马驿,史称“白马之祸”。
该杀的人都挺那儿了,李振又钻出来,向朱温建议:“这些人生前自称为清流,不如投到黄河里去,让他们永远洗不清。”(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
朱温欣然应允,浪花翻腾的黄河,载着这些忠臣烈士,滚滚东去。
此后,李振继续充当朱温与傀儡李柷的联络人,频繁来往于汴州、洛阳之间,拽得不得了,成语“颐指气使”就是从他这儿来的。
朱温野心勃勃,李振颐指气使,拥有近三百年国运的大唐,行将就木。
日期:2013-11-05 18:13:40
※ 攘外安内两不误
在朱温看来,将傀儡李柷赶下台,自己坐上去,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是时间问题。真正让他头大的,是如何实现江山一统。
经过多年的征战,朱温虽然控制了朝廷、霸占着中原,但天下的局势依然是一盘散沙。
要实现江山一统,可谓强手如林、困难重重!
凤翔的李茂贞、河东的李克用,都被朱老三打怕了,近来比较老实。虽说不主动找茬,但这哥俩是十足的“钉子户”,曾令朱温屡次围城未果。想把他们彻底抹掉,绝非易事。
西川的王建,更别提了,守着天府之地,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李茂贞拿他没辙,朱温更是鞭长莫及。
最北面的幽州还有一个刘仁恭,当年依附李克用生存,见了谁都点头哈腰,一个不敢得罪,后来趁中原混战,甩开李克用单干,也开始吆五喝六了。
相比于北方,南方的局面更乱,军阀对抗的形势更加复杂,实力较强的是淮南的杨行密和两浙的钱镠。要想南征,杨行密是一道绕不开的槛。偏偏就是这个杨行密,既经打又难缠。朱温想灭他,他还想灭朱温呢!
朱温犯难了:老冤家李克用、“钉子户”李茂贞、爽爽的王建、“北蛮子”刘仁恭、“大地主”杨行密,到底应该先收拾谁?
正当朱温举棋不定的时候,部将杨师厚从襄阳传来了好消息: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战败,投奔杨行密,荆、襄尽入我手!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
情形跟八年前朱友恭占领鄂州一样,朱温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南北统一的拦路虎——杨行密。
天祐二年(905年)十月,朱温亲率大军南渡淮河,经申州(今河南信阳)进抵光州(今河南潢川)。
此次出征,朱温的作战目的是突破杨行密在淮河一线的防守,为今后吞并江南扫清障碍。因此,朱温的准备并不充分,特别是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自认为“王者之师,所向披靡”。
结果呢,朱温的王师不是“披靡”,而是“委靡”。
由于路途遥远,大军人困马乏,再加上没有配备冬衣,士兵冻得咧嘴呲牙,逃亡了不少。朱温抵达光州的时候,所率大军的战斗力锐减,已经没有攻城略地的能力。
朱温不甘心白跑一趟,硬打不行,那就靠忽悠。光州刺史柴再用却是个脖子硬的,朱温兵临城下、再三劝降,柴刺史就是不接招,还命令守城部队修筑工事、加强守备。
朱温忽悠柴再用,柴再用也忽悠朱温。只见柴刺史身着戎装,在城楼上点头哈腰,恭恭敬敬地答复朱温:“光州城小兵弱,您老人家肯受降,小的也不好意思缴枪,丢您的脸呀!以您老人家的威名,应该收拾城大兵强的寿州。小的斗胆立个誓,您老人家拿下寿州之日,就是小的出城归附之时!”
柴同学说得天花乱坠、信誓旦旦,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不投降!朱温也没辙,硬打要吃亏,不如去寿州碰碰运气。
从光州前往寿州(今安徽寿县),朱温的运气更背,淋了几天大雨,还迷了路。大军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到寿州城下。朱温顿时傻眼了:眼前除了一座守备森严的城池以外,啥玩意没有,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连树都砍得一棵不剩,只有散落一地的枯树叶,大风一吹,扑面而来。
得!撤军吧!朱温这次“撞大运”行动,算是无功而返。不过还没完,朱温大军一撤,光州的柴再用趁机杀出来抄后路,撵在朱温屁股后面追,斩获三千余人。
此役后不久,杨行密病死,由儿子杨渥袭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