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一代的发迹史:化学制造》
第27节作者:
何三刀 日期:2014-12-20 19:32:50
【 第三章 瓯江不是一条江 】
1、台阶
八百里瓯江日夜奔流,滋养着一万六千平方公里的浙南人民。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明代的刘伯温,进,助朱元璋攻城掠地,以大智大勇定天下;退,独居江边山林草庐,超脱于名利场之外,得善终,显示出博大的智慧和胸襟。
刘伯温,就是温州人民的形象代言人。
“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的固有性格。说起这一点,外地人一定以为又是说“温州模式”,其实本地人知道,温州人的胆子大得超过了国家法律,我说的是温州的“地下钱庄”。
工商业都离不开现金流。由于多种原因,中小工商户很难通过正规渠道取得贷款,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向银行贷款,原理与向私人借钱一样,越有钱的企业,银行天天找上门求你贷款;越缺乏资金,你就是去银行烧香磕头,他也绝不贷给你一个子儿。所以跑过几次银行贷款的人都有这个共识,假如抱『炸』药包就能贷到款,银行保险库里的『炸』药包一定比银子还多。
温州的冬天不太冷,还没注意呢,春天就已经来了。杨友成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来的作坊确实太小了,一个纯粹的个体户格局,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二是到自己生产作坊的那条“超级星光破路”,实在太烂,好几次都陷住了车轮,得让工人们用木杠,喊着“一二三”,像抬牛那样把车抬出来。投资还要讲个环境吧,这环境,实在配不上自己的桑塔纳,也配不上春风得意的本大爷。所以,他听说地下钱庄的资金很好搞到,立即动开了搬厂的念头。
经过朋友的牵线搭桥,他终于见到了一个小庄家,地点在那人的家里。喝了几杯功夫茶,听中间人介绍了金天龙的业务情况,那小老板露出了被烟熏得黑乎乎的板牙,笑嘻嘻地说:“杨老板需要周转资金来赚钱,我需要钱来赚钱,这是个互惠互利的事情。人情归人情,丑话说前头:三分利,首月利息先付,按月取利,按约定时间回款。逾期不能还钱,利息加番是真的,什么砍手脚、烧房子那些话你大可不信,我们都是良民。同意的话,在我们这张借条上签个字,按个手印就行了。”
杨友成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用印泥按了个食指印,那老板看了看,用对讲机喊了声:“送一大袋货过来!”不一会,就有个马仔扛着个麻袋进门来,像扔垃圾那样,“砰”地扔在地上,转身走了。那老板解开绳子,拿出一扎钞票,并把另一扎大致看了一眼,抽了一沓出来:“这是一万五,我第一个月的利,我先收了。剩下的是四十八万五千元,你数也行,不数也行,归你了。合作愉快!”
杨友成这时呼吸有点急促起来,他还真没想到过,自己的签名和手印,值这么多钱!不过钱这个玩意,过手就必须点一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于是他和朋友就现场点了起来,没有点钞机,只好用最原始的工具手指头清点。
那老板见他们每人拿一扎正一张一张地数,很不耐烦地说:“数个钱哪用这么复杂?这样一天只能做你一个生意了哟,我要喝风了!你们就点一下有没有那么多扎,然后有兴趣就回去慢慢数,多了算你的,少了再来找我,我认账。我们啥都没有,穷得只剩钱,还从来没有错过账!”
听他这样一讲,杨友成二人面红耳赤,一个数扎数,一个数那剩下的半扎。还别说,专业的人就是不一样!那半扎钱,不多不少正好五千。水平呀!
日期:2014-12-20 19:33:35
杨友成有了这笔资金注入,胆气陡增,很快就在另一个村租到了一家厂房。这个村的环境不错,首先是道路既宽且平,而且硬化了的,只差标志线,车子走在路上只有沙沙声,活像鬼子进村,不声不响的了。而且那场地原来是家鞋厂,人家发展了,乔迁了,厂房、宿舍、办公的条件虽不算很好,但是可以立竿见影,很省事。
十亩地,三座车间,一座宿舍兼办公楼,规模与原来的雪虎公司老厂相近,院子里还剩好大一块空地呢。月租金二万,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他听得出来那钱庄老板的话外音,本爷的手脚还是个有争议的东西,暂时归属地不明啊,等于寄放在本爷这里的。
考虑到一下子用不了那么多车间,杨友成决定拿最前面的车间做原料、包装物和成品仓库。他添置了一些设备,再招了十多个工人,简单装修了一下办公室,决心大干一番了。
不干不行啊!当父母给自己身体原装的零部件,有可能变成别人的“配件”时,那压力之大,足以转化为核动力。有了这强大动力,杨友成日夜在厂里忙碌着,恨不得那反应釜熔化的不是油漆,而是直接在冶炼黄金。
根据化学原理,油漆就是油漆,不可能成为黄金,黄金是另外一种物质。而生物反应也遵循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规律,虽然杨友成这段时间很忙,已经忘了自己何时在自家空调房里播过种,但董香梅的肚子越来越大,显然有种子在她身体里发芽了——不,准确地说,那芽苗已经很茁壮了,就像一个乒乓已经发育成了篮球。别说这两样东西不是同类物质,反正呢,合并同类项,大小都是个球!肉球。
按工厂新上的设备和产能,仅靠一个温州本地市场支撑,就像一个少年郎,正在茁壮成长,若每天只供应他幼儿园大班的伙食,很快就会让这吃货发育不良的。这迫使金天龙必须走出瓯江流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一天,杨友成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那个油漆工王大顺招进来,并让他把自己的两个徒弟也带进厂来,成立一个样板房,专职设计制作各类油漆品种的样板。因为油漆是装在桶里的半成品,在没有使用之前,谁也不知道它是啥效果。成立样板房,街上装修师傅做一底两面,厂里师傅就做三底六面,这样的“精品级”样板拿在手上,就是外行也看得出:好!对了,有人会叫好就行,要的就是这种傻瓜似的直观效果!
名片、宣传单、样板等三大法宝在手,杨友成正待踏上征程,突然发现,他根本无法离开温州。因为弟弟负责生产,这摊事天天都忙不过来,活像自己当初在雪虎厂时的翻版,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早上出门天还没亮,晚上回家披星戴月。厂里所有的业务,都集中在自己手上,这样自己如何能抽身出差呢?
没办法,他只得再去温州人才市场,亲自挑选人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