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26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14 15:51:56
                  
             第三章 帝国的崩溃
       
  五你打你的天下,我当我的鸵鸟(上)
  从大业十三年起,李密开始步入人生的巅峰阶段。
  而瓦岗寨也从此名闻天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盛时期。
  这一年春天,赵魏(约今河南省)以南、江淮以北的各地变民军纷起响应,如齐郡(今山东济南市)的孟让,平原郡(今山东陵县)的郝孝德、王德仁,济阴郡(今山东定陶县)的房献伯,上谷郡(今河北易县)的王君廓,长平郡(今山西晋城市)的李士才,淮阳郡(今河南淮阳县)的魏六儿、李德谦,谯郡(今安徽亳州市)的张迁、田黑社、田白社,济北郡(今山东荏平县西南)的张青特,上洛郡(今陕西商州市)的周比洮、胡驴贼等,全部归附瓦岗、尊奉“魏公”旗号。
  李密尽皆授予官爵,命其仍统原有部众,同时设立《百官名册》遥领各部。此外,远近四方的小股变民和青壮百姓也像潮水一样涌向了瓦岗军驻扎的洛口,部众一下子激增至数十万人。瓦岗军一举成为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而李密也成了天下群雄中风头最健的一个领袖人物。
  由于部众激增,李密命人紧急修筑了一座方圆四十里的洛口城(今河南巩县东),做为“行军元帅府”所在地,同时也做为瓦岗军的新根据地。随后他又派遣部将房彦藻率军向东面扩张,先后攻克安陆(今湖北安陆市)、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淮安(今河南泌阳市)、济阳(今河南南考县东北)等郡。
  一时间,黄河以南的郡县悉数落入瓦岗军之手。
  接下来,李密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那个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目标——东都洛阳。
  这一年四月,李密任命新附的孟让为总管、封齐郡公,命他率精锐步骑二千人突袭东都。或许是李密事先已经命孟让的先头部队化装成了隋军,或许是孟让自己采用了什么别的计策诱开了城门,总之在四月九日这一天深夜,孟让的部队居然成功突入了洛阳外城,在丰都市(洛阳东市)四处纵火并大肆劫掠。洛阳的外城军民猝不及防,纷纷逃进皇宫,以至于宫城中的台、省、府、寺全都住满了惊恐万状的难民。
  由于是在夜里,洛阳守军不辨瓦岗军人数,不敢贸然出击,所以孟让如入无人之境,在东市整整劫掠了一夜,一直到次日黎明才呼啸而去。等到隋军回过神来时,原本繁荣富庶的东市商业区早已被夷为一片平地。
  此次行动虽然只是突袭、并未占领东都,但却给东都的留守朝廷和周边郡县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数日后,巩县县令杨孝和举城投降了李密。与此同时,屯兵百花谷(今巩县东南)的河南讨捕使裴仁基也暗暗生出了投降的想法。
  因为他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
  石子河一仗,由于裴仁基未在预定的时间到达战场,致使孤军深入的刘长恭遭遇惨败,所以裴仁基对此次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刘长恭败后,裴仁基又屯兵观望、怯战不前,所以他一直担心朝廷降罪。
  更让裴仁基不安的是,他身边还有一颗钉子。
  一颗朝廷特意安插的钉子。
  他就是随军的监察御史萧怀静。
  此人不但负有监军之责,而且历来与裴仁基不睦,一直在挖空心思抓他的小辨子、向朝廷打小报告。裴仁基天天被他搞得食不安枕、寝不知味,因此投降瓦岗的想法便在他脑中时时盘旋、挥之不去。
  对于裴仁基的狼狈处境,李密了如指掌。
  他很快就派出劝降使者,向裴仁基许以高官显爵。裴仁基终于下决心投降,于是率部进驻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西),准备献出关隘做为归降李密的见面礼。萧怀静察觉他的异志,暗中上疏奏报杨广。裴仁基得到消息,即刻斩杀了萧怀静,向李密献关投诚。李密大喜过望,随即封裴仁基为上柱国、河东公。
  更让李密感到欣喜的还不仅仅是得到虎牢关和裴仁基,而是顺带得到了他麾下的一员猛将——秦叔宝。
  秦叔宝,名琼,以字行世。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人,早年在隋将来护儿帐下,深得来护儿赏识。母丧时,来护儿特地遣使慰问,来护儿左右大感诧异,说:“士卒死亡和家中有丧的人多了去了,将军从不过问,为何独独为秦叔宝之母吊唁?”来护儿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秦叔宝传》)
  其后秦叔宝调任张须陀帐下,随他一起讨伐据守下邳(今江苏邳县)的变民首领卢明月。当时卢明月拥众十余万,气焰极为嚣张,而张须陀所部只有一万多人,兵力悬殊,隋军难以取胜。双方对峙十余日后,隋军粮草已绝,只能撤退。撤军前,张须陀对众将士说:“我军一撤,贼兵必定倾巢来追,其营寨自然空虚,我军若以千人袭之,可获大利。只是此次行动非常危险,有谁能够前往?”
  众皆默然。
  只有秦叔宝和另一个叫罗士信的人主动请缨。张须陀遂命他们各领一千人躲藏在芦苇荡中,然后率大军后撤。卢明月果然倾巢出动,追击隋军。秦叔宝和罗士信立刻率部飞驰至卢军营寨,留守寨中的士兵慌忙紧闭寨门。秦、罗二人身先士卒,攀上卢军的塔楼,砍倒了他们的大旗,并砍杀了几个守卫,然后打开大门。隋兵一拥而入,开始纵火焚烧。很快变民军的三十余座营寨就全部起火,熊熊的火焰和滚滚的浓烟直冲云霄。
  卢明月大呼上当,急忙回军。张须陀趁势发起反攻,大破变民军。卢明月仅带着数百个骑兵落荒而逃,十几万部众或死或降,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场奇袭行动扭转了整个战局,秦叔宝的勇气和威名从此闻于远近。后来秦叔宝又在多次平叛战役中建功,被授予建节校尉。大业十二年十月,张须陀在荥阳战败阵亡,秦叔宝遂投于裴仁基麾下,所以此次跟随裴仁基一起归降了李密。
  差不多在秦叔宝归附李密的同时,还有一个传奇人物也来到了瓦岗。
  在历代有关隋唐的演义、小说和评书中,以及千百年来的民间故事中,这个人一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用“如雷贯耳”、“妇孺皆知”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这个人就是程咬金。
  时至今日,中国老百姓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些俗谚依然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可在正史中,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却不是笨拙的斧头,而是灵活的长矛(槊);他使用“程咬金”这个滑稽名字的时间其实也很短,加入瓦岗不久他就改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名字——程知节,此后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可是,“程咬金”这个名字基本上家喻户晓,但“程知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却鲜为人知。
  也许,这就是演义和小说的力量。它们虽然改变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历史真相,但与此同时,它们却能让一个个记载简略、面目模糊的历史人物变得血肉丰满、尽人皆知,也能让一些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的传奇故事深入人心并且永世流传。
  程咬金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在演义和小说中,程咬金出道之前经历了很多传奇故事,可在正史中,程咬金投奔瓦岗之前的经历却只有寥寥几笔:“程知节,本名咬金,齐州东阿(今山东东阿县)人。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旧唐书•程知节传》)
  虽然秦叔宝和程知节的生平不像演义所描述的那么色彩斑斓,但是在隋末唐初波澜壮阔的历史上,他们也的确称得上是威名赫赫、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秦叔宝和程知节的名字也始终绑在一起,联袂演绎了一幕幕乱世英雄的成长历程——大业十四年(公元617年)李密失败后,他们一起归降了王世充;后来发觉王世充“器度浅狭”、生性多诈,遂一起向唐朝投诚,效力于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们做为“玄武门之变”的骨干一起参与了李世民的夺嫡行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他们又一同进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行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