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灵》
第1节

作者: 若舟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02 10:10:00
  守 灵
  若舟 著
  我是汉族学子,用守灵这种最朴实、最深沉的方式缅怀我的壮族恩师—古笛先生。恩师于2013年清明节来临之时去世,至今整整一周年,我历时一年,将守灵期间的所思、所想、所怀、所念凝结成书,并修改完成,只为诠释两个天大的字——感恩!
  今天,在此清明来临之际,我特在天涯贴出,以表对恩师的敬仰与怀念。

  ——作者
  内容简介
  《守灵》是一部饱含深情且具有较强探索性的作品。作者以日记的形式、笔记散文的笔法,记录了一位汉族学子用守灵这种汉族文化中最朴实、最深情的方式,缅怀一位壮族恩师,探索和描述了经典时尚的广西壮乡民族文化,且有较强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注和激情诠释,令人感动。尤其是作者在文本上的探索和追求,把诗歌、散文、散文诗、创意文案、评论文章等不同文体的表达,融为一体,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且在自由写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作者巧用了机智与幽默,在一部充满悲情的长篇作品中,借助神话色彩的渲染,请出中国和广西已故的文化名人现身探讨民族文化,让读者可以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

  序一
  ·凌渡·
  若舟把他新作《守灵》带来,让我读后为它写序,这是今年立冬前几天之事。作为这部书的第一个读者,甚觉荣幸,我答应了下来。
  自从南下闯荡,讨生活,若舟在南宁这里工作已十年有余了。他喜欢文艺,因此受聘于文化系统;他勤奋好学,所以他拜在文艺家古笛门下,做古笛关门弟子,青出于蓝,有所建树。他和古笛交情厚笃,故《守灵》一书,正是他有感古笛一生的追求,为纪念古笛而写的。
  对于古笛,我是认识的,但因不同行,交往不多。从前我曾安居于广西歌舞团邻近多年,我们常常见面,他精神充沛,十分健谈,活跃。那些年,也能不时亲近舞台艺术,故有幸听见过他作词的不少歌曲。他那些被誉为唱诗的歌词,简洁、形象、生动,且很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情韵,令人印象深刻。如《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拉木歌》、《羊角追》、《赶圩归来啊哩哩》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那年举行他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时,他也诚恳邀请我前往参加了,并送给我好几本他的艺文集。可见古笛为人的爽直,热情与亲和。

  若舟失去良师益友古笛,在今年春天。《守灵》一书,是如实反映了若舟他在此期间,以心为平台,为其尊师七七四十九天默默守灵时内心点滴思绪,分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尾七7节。笔记随意,却有条不紊,珠光尽出。
  正如书所说,“守灵,是一次生命的洗礼,是一次灵魂的净化。借助守灵,站在生与死的边缘,聆听即将走远的灵魂的嘱托,聆听即将消失的逝者的心声。”从这里看出,书彰显的核心,是把重心倾注于活着的学生和逝去的老师的心灵沟通对话中,突出老师“灵魂的嘱托”和老师那即将消失的“心声”。而围绕恩师的“嘱托”与“心声”,其间自然也表露出作者若舟自己为完成或准备去完成师长未竞事业之抱负和始终不懈的心路历程。

  书以日记形式随想笔墨抒写,但又并不循规蹈矩一事一议,而借助于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把小说的虚构技巧植于作品之中,在自由浪漫跌宕回旋的叙写氛围里,将生的心灵与逝去的灵魂,置于天与地,魔幻同现实中的宽广地域环境,一时天马行宫,一时又脚踏实地 ,携手并肩,相互照应,侃侃而谈,不拘一格。显然,这一丰富的想象,无疑大大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
  这样,一个又一个不同场景变换着不断地从读者的脑海里交替掠过,不是在南宁便是在柳州,不是在河池便是在桂林,活着的学生若舟在梦境里不断接受逝去老师古笛之邀,应约在冥冥的世界里相会。又在这梦幻的天地里他常常不时追随古笛,分别去会见了古笛在世时有过来往亦业已逝去成仙的作曲家、作词家、作家、剧作家,蓝鸿恩、黄勇刹、李学伦、李延林、秦似、宋郡,甚至郭沫若、施光南、倪维德他们。他们或两三个,或四五个,分别在八桂大地不同的地方游历、互动、纵谈。他们谈文化,谈艺术,谈经济建设及民生,谈文化和经济联姻互相促进开创新的人文精神。他们走遍了广西,他们有的放矢,针对地方的文化因地置宜地评说、建议,心心相印着掏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这里,又都多以古笛的言谈举止为主体,一线贯穿全书的各个章节,以不断递增凸显古笛“即将消失”的“心声”。而在此其间,又若明若隐穿插若舟自己在古笛的鼓励和帮助支持下,完成或即将完成在思想策划的一些文化项目,如是,古笛“灵魂的嘱托”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有道言必有中,这样,书的题旨意蕴便在绵延的叙述与议论中灼灼然被表达了出来。

  古笛之所以成为文艺家,他自己以为是广西纯朴的民心、绚丽的风情,奇山秀水和歌圩艺海的滋润营养的结果,这乃中肯之说,我们可以从他创作“浸透了壮乡歌海的文化血液”的歌词里得到印证。在书中,不管怎样,古笛的思想,他的言谈,他的心曲,是否全都能得到社会的认知认可,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那是他出自善意,完全出自对我们广西这片厚土的热爱,对广西文艺事业深切的关怀与期望,可说也是他将他人生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创造和文化担当,抑或是他一种职业操守的坚持与诉求,递传给历史,留给我们,让后人去审视、评价、思考与承接。

  从散文随笔看,这种题材少见,如果不是个人职业、阅历,人际关系的丰厚资源,以及敏锐的胆识才情,很难想象作者他会去涉猎营造的。若舟长时间在古笛身边工作,深得古笛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感情日深,这就让他在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才以如此的情感推助力和以如此 的样式书写,来延续古笛的艺术生命,让古笛的心灵得以涅槃与重生。若舟他不拘陈规,从颠覆散文随笔传统的布局谋篇,和常规的叙述与描写这一视角看,作者自觉的创新意识,力求新颖的书写技巧是值得赞扬的,因为构思的新鲜感,会更能诱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更能拓展他们的审美空间和情趣。如此一来,作品显山露水的理想的艺术效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读罢《守灵》,我还以为,作者若舟的艺术功力和语言表述潜力都不错。而毋须掩饰,其实作为后学,长期在古笛老师的熏陶下,目看耳濡,若舟亦在反省思考中渐次树起了自己的文化品格。真情产生诗意,从他不少生动和浸润着美的精神表达的歌词等看,说明他自己的艺术观已经形成正步入自己的艺术自主。所以他借助纪念恩师而书写这些文字的同时,字里行间,亦将自己对文艺事业的理念,追求,清楚不过表达了出来,那是很必然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