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那胡作非为的会议,早就有点不耐烦了。听了她俩的喊声之后,便闻风而动,推推搡搡,争先恐后地向门外涌去。尽管调查组的人咋咋呼呼,企图阻止人们外出。但是,他们面对蜂拥而出的人们,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进厂后的第一次会议,就那么无可奈何地结束了。
晚饭后,黄迪刚回到宿舍,人们便像正月十五逛庙会似的,陆陆续续地涌了进来。那些来晚了进不去的人,便在走廊上闹腾起来,议论声. 咒骂声响成一片, 比一般的庙会还要热闹呢!
黄迪见那么多人来支持自己,心中既充满了感激之情,又感到有点惴惴不安起来。他心里想:这么多人聚到一起吵吵闹闹,把矛头指向工作组,岂不是大有聚众闹事之嫌吗?
于是,他便诚恳地说:“我理解大家的心情,我也谢谢大家的好意,可我真不希望大家再这样闹下去了。如果大家还把我当朋友的话,就听我一句劝,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对调查组的工作说三道四了。”
“哪你让我们说什么呢?这可是我们厂目前的头等大事啊!”
单姗说。
“是啊!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也是正义与邪恶,正确与谬误的一次甄别与较量啊!在这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怎么能置若罔闻呢?”
雷雨说。
“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这么闹腾啊!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可以直接找调查组反映嘛!怎么能在背后嘀嘀咕咕地犯自由主义了。”
黄迪说。
“咳!你可真是天真得可爱啊!人家都在枕边把你嘀咕得停职了,你却还如此的迂腐呢?”
赵典说。
“俗话不是说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讨厌那些背后嘀咕人的人,我们为何还要做背后嘀咕人的人呢?如果世界上任何事情,都用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处理的话,哪我们这个世界,岂不成了一个充满野性的动物世界了吗?”
黄迪说。
[第六章未完 待续]
日期:2014-07-21 16:15:15
[上接第六章 3]
“算了,我们还是走吧!就让他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在这里等候人家任意宰割吧!”
赵典一边说,一边朝门口努了努嘴,人们心领神会,便都跟着他走了出去。
他们从黄迪那里出来后,便一同去了赵典的宿舍。他们七嘴八舌地商量了一番之后,便决定以写标语的方式向调查组施压,敦促他们改变主观武断的工作作风,客观公正地处理那件事情。他们说干便干,七手八脚地忙活了小半夜,把厂里能够贴标语的地方,都贴上了大标语。
第二天清晨,黄迪还没走到篮球场,李小燕就迎面走过来,急巴巴地说:“昨天散会后,我一直放心不下,老担心您会不会因为被停职的事,而背上思想包袱呢?怎么样?还好吧?”
“你看我这不是挺好吗?其实当不当指导员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就像你吧!不做清闲的专职广播员,生活得既充实,又能学点无线电技术,不是挺好的吗?如果你不嫌我愚钝的话,我拜你为师怎么样?”
“好啊!既然您看得起我,我就收下您这个门徒了。不过这样一来,您可就要听从我的调遣了啊!——嘻嘻!开个玩笑而已,您看看到处都是支持您的大标语,这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站在您这一边的。由此可见,事情没有那么严重,恐怕我这辈子,永远都是您的兵了。——我在来的路上,还打算送您一首诗,想以此来勉励您,别因为停职的事消沉下去呢!现在看到您这豁达的情绪,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
“哦!你还会做诗啊?快念给我听听。”
“我哪里会做诗呢?是郑板桥的诗。——您现在一如既往的豁达乐观,就没必要念了吧?”
“哦!是郑板桥的诗啊?那我就更想听听了,快点儿……快点念给我听听吧!”
“嘻嘻!既然您这么想听,那我就只好从命了。——他是这样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觉得他这首诗写得挺好的,富有坚忍不拔的积极向上精神,能够激励人的意志。”
“哦!你对郑板桥的诗,理解得很透彻啊!看来你也喜欢他的诗吧?”
“听您这么一说,您也很喜欢他的诗喽?”
“是啊!我觉得他的诗很朴实,很有教育意义。就拿‘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为何不见秦始皇。’那首诗来说吧!那是他当年在潍县做知县时,写给他父亲的。当时,他父亲为了墙基的事,与邻居闹得不可开交,气得要命,便写信给他这个当知县的儿子,想让他帮助家里出口气。郑板桥接到家信后,并没利用权势去欺压对方,而是写了这首诗寄给父亲,以此来启迪父亲。在他的劝导下,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两个家庭重归于好。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吧?”黄迪感慨地说。
[第六章未完 待续]
日期:2014-07-23 15:06:53
[上接第六章 4]
“是啊!您说得对极了,郑板桥的这首诗,的确很有醒世诲人的价值。你想想看,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能认真地看看这首诗,领悟其中真谛的话。也许就会息事宁人,就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呢!”
她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后,又饶有兴味地说:“还有!他还有一首小诗,也同样很有教育意义。那是他在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他儿子虽然从来没做过馒头,可也只得从命啊!他请教了厨师,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做好了馒头。可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时,他父亲已经断了气。儿子跪在父亲床前,泪如雨下,哭得很伤心。后来,他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便赶忙拿起来看。见上面写着:‘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儿子读了父亲的遗诗后,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了父亲临终前,为什么让他亲手做馒头。”
“郑板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是个平淡醇美. 质朴深邃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个对水墨画,很有造诣的画家呢!特别是他画的竹子,那可是蜚声遐迩,赫赫有名啊!有的人不是曾经说,郑板桥画的竹子能撞死麻雀吗?那个人的比喻,虽然有点儿夸张,可也足以说明他画的竹子,是何等的笔意超逸啊!同时,他也是一个惩恶扬善,有着崇高思想境界的教育家。我认为他的那几首诗,应当编纂到教课书里。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的诗在得到广泛普及的同时,也就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和你有同感,我觉得他的那几首诗,虽然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却寓意深刻,脍炙人口。远比那些无关痛痒,无病呻*的抒情诗,要更有价值吧?它通俗易懂,并非单单追求意境幽深的纯文学作品,如果把它编纂到中. 小学的课本里,我看再合适不过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