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侍卫的逻辑。看看侍卫的话到底是否有道理。理由1中,仆人回答可以吃。这话本意是指药的性质适合人(普遍概念)食用,即人吃了不会出问题。但侍卫却把它误解或故意曲解为他个人可以吃,即允许他吃。由于仆人的回答存在歧义,也许误导了侍卫或给侍卫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如果侍卫是理解错误,那还情有可原;如果是故意曲解,那就是存心违反逻辑学中的同一律。
理由2中,侍卫提出了一个趣的二难推理:如果药真是长生不死之药,那么他吃了这种药,就不会死,楚王就不能杀死他。如果楚王杀死他,那就证明药是假药,吃了不但不能长生不死,反而会惹杀身之祸,是一味吃了就会死的药。现在他替楚王吃掉这种药,是保护了楚王,是尽职而无罪,楚王不应杀他。药要么是真药,要么是假药,但无论是真是假,楚王都不应杀他。
侍卫的两条理由确实都有合乎逻辑的成分。因此楚王经过深思,最终免去了对他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透过这位侍卫的能言善辩,头脑清晰,可以推知侍卫当初对于仆人的回答,是不至于产生误会的,吃掉药,完全是侍卫存心故意曲解。侍卫胆敢如此,必然知道楚王是一位能够讲清道理的人,自己有解脱的信心和把握,否则,碰上蛮不讲理的国王,那可就秀才遇了兵,有理也说不清,只有死路一条了。因此,侍卫的这种挺而走险,拿人头作赌注的游戏,最好还是少玩为佳!
日期:2013-10-07 11:17:31
46
多栽花少栽刺的原理
文/江南小隐
中国人为人处世信奉一条,叫多栽花少栽刺。这虽然常被批评为庸俗的市侩哲学,是“中庸”之道,但能成为大众信守的法则,必然会自有其本身的理由。
战国时期有个田需,得到魏王的高度赏识,魏王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走马上任之际,田需的好友惠子来给他送行,惠子是一位思想家,平素没事总喜欢琢磨一些哲学问题,对人际关系学也有相当的研究,好朋友就要从政了,惠子自然应给他提醒点什么,于是惠子对田需说:君子赠人以言,你到魏王身边工作,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对待魏王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好一个人也不要得罪。
田需问:老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
惠子说:当然有道理。我拿种柳树来打个比方吧。你看,柳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你横着种它能活,倒着种它也能活,折断了种它还能活。但是让十个人来种柳树,只用一个人来拔柳树,那么也没有一棵柳树能够成活了。用十个人的力气来种最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仍然敌不过一个人来破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栽种困难而拔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也会很多,如果你不能小心对待魏王身边的每一个人,将来只要有一个人想害你,那么你也必然会遭遇到危险。
惠子用种柳树和拔柳树来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建设困难,而毁灭容易的道理。人生就是这样,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辛辛苦苦才集累的功绩和信誉,很可能因一个反对你的人,或者一句反对你的话而全功尽弃,遭到颠覆性的毁灭。因此,多交友少树仇、多栽花少栽刺的教条之所以会有巨大的市场,原因就在这里。只是理虽如此,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众意难测,众口难调,果真要做到人尽如意,左右逢源,却也恐怕绝非易事!
日期:2013-10-07 18:18:42
47
建房者和卖房者
文/江南小隐
北宋名将郭进,才识过人,战功卓著,又为人忠良,因此深得太祖器重。郭进任西山巡检时,有人告发他私通河东的刘继元,有叛变行迹。宋太祖认为其人诬告,便将他交与郭进亲自处置。郭进对其人说:“你敢诬告我,说明胆量不小,现在我给你一支人马,去攻打河东的刘继元,若能立功,可免你死罪。”后来那个人果然戴罪立功,夺取了刘继元的一座城池。郭进不但没杀他,还为他向朝廷请了功。
郭进后来任邢州刺史,主持修筑邢州的城防,城墙筑得十分坚固。又在城北兴建私宅,房屋修得堂皇气派。峻工之日,郭进聚集族人和宾朋举行落成大礼,凡参与建设的工匠都被请来参加酒宴。他让人将工匠等人安排在上席,反将儿子及家眷们安排在下席。手下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如此安排不妥。郭进手指工匠们说:“这些是建房子的人,他们劳苦功高,自然应坐上席。”又手指儿子们说:“这些是将来要卖掉房子的人,自然只能坐下席。”
郭进语出惊人,死后不久,他的私宅果然很快易主。郭进在大宅落成之日,即已洞知宅子未来的结局,必然是对儿子们的能力了如指掌,拥有让人感叹的先见之明。
日期:2013-10-08 11:19:33
48
老子“绝学无忧”的悖论
文/江南小隐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意是说普通人没有圣贤那样明智,所以经常犯点小过错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即使是圣贤,难道就真可以做到做事说话一点儿过错也不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哲学家老子是中华一顶一的智慧高人,这恐怕很少会有人提出异议。不过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曾多次亮出他的一个论点:绝学无忧。后来的逻辑学专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就认为这是一个逻辑悖论。
绝学无忧,这是老子以退为进哲学体系从某一角度的阐述,意思是人一学习,学到的知识越多,烦恼就越多,因此老子主张绝学,即放弃学习,让人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烦恼自然就少了,欲望自然就少了,社会竞争自然就少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墨子先生却看到了老子这句话里面含有的逻辑矛盾。
墨子在《经说下》中指出: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是使智学之无益,是教也。以学为无益,教,悖。什么意思呢?这是在说:认为别人不知道学习无用的道理,所以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学习无用的道理,这本身是教导。认为学习没有益处,又去教导别人,使别人懂得学习无用这样的道理,这就是悖论。
我们看看,老子主张“绝学无忧”,劝人不要学习(目的),可是他同时又把“绝学”才“无忧”的这一道理告诉了别人,使别人学到了这一知识(结果),便产生结果和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这就是违反了逻辑上的不矛盾律,是一个悖论。按印度的因明逻辑来说,亦叫自语相违。
据《因明正理门》载,印度有一个论题:一切言皆是妄。就是典型的自语相违。如果“一切言皆是妄”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一切言皆是妄”这个论题就是错的,因为明明存在正确的话;如果“一切言皆是妄”这句话是错的,那么“一切言皆是妄”这个论题自然也错了。“一切言皆是妄”这句话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其结果都推出了“一切言皆是妄”这句话的错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