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说康乾盛世之康熙来了》
第40节

作者: 杨胜章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古黄河决口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所以康熙此举就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部分。
  在这次南巡途中他还给总督王新命下谕:“高邮等地方百姓、甚为可悯。今虽水涸、民择高处栖息。但庐舍田畴、仍被水淹、未复生业。朕心殊为不忍。尔系地方大臣、作何筹划、疏水通流、拯此一方民命、以副朕轸恤黎元至意。”
  此次旅游,康熙还把孔子折腾了一下,不过孔子不生气不着急,后果也不严重,还得了个“万世师表”的匾额。

  别看这“万世师表”,确确实实把汉族文人感动了一把,连狠清朝的心都没有了。
  此后康熙巡视了苏州、惠山、江宁于11月中旬回返,途中命萨穆哈等人考察黄河入海口,后视察高家堰水利工程、在宿迁过白洋河进入山东于11月底返回北京,第一次南巡黄河宣告结束。
  日期:2013-11-21 08:53:31
  第七拾五章
  十二、豪华旅行团(2)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的大臣在北方艰苦谈判,自己的旅游欲望比上床还要强烈。这不,第二次南巡又开始了。
  第二次南巡规模比上一次大,比上一次走得远。
  主要是生活水平上了大台阶,GDP翻了一番,达到了三公消费的需求。
  康熙二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八年,距离上次旅游5年的时间。
  其中,发生了俄国入侵雅克萨的事件,我已经讲过这次事件。
  康熙打败了俄国侵略者,恐怖分子已经不敢作威作福了,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加亢奋吗?
  大臣们,儿女们都像打了鸡血,浩浩荡荡地到乡下溜一圈吧。
  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父亲顺治、叔父多尔衮等,都没有跨过长江。而康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跨过大运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几大水系的皇帝,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开创了很多历史。
  第二次来到扬州的时候,康熙就把船停在了江都陈家湾,历史记载:“郡市民迎驾”,足见康熙与百姓的关系缓和了。

  这次他住在了扬州府里,住了一天时间。
  他到处视察河患,进行治理和房产开发。“命一等侍卫万尔达,二等侍卫吴格,礼部掌印郎中观音保,赍赐帑金千两,建盖山寺。”语出《清史稿》。
  这个由皇帝领衔的“旅游团体”来到扬州,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2万多人,可能是康熙以前,扬州接待的最大的旅游团体。就是在现代,有了飞机、火车,想要组织一个一两万人的旅游团体,也是不容易的。
  康熙所到之处,被人画了下来。
  《康熙南巡图》:绢本设色,纵厘米,横1555厘米,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车驾从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到京郊的南苑,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康熙一行已经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员,站在护城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路上行进,玄烨坐在一匹白马上,由武装侍卫前后呼拥,沿途路旁有舆车及大象。前哨越过一座石桥,抵近南苑。路边仪仗鲜明整齐,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面幅到此为止。

  将康熙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现又开《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的先河。
  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工整的手法,真实、细致地表现了所经之处的风土人情及农业、商业的繁荣景象,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不管怎么说,人与人之间一见面就晒杆烟拉拉家常,互相赞美对方,你好我也好,何况帝王将相呢,被别人吹捧那是家常便饭。
  日期:2013-11-21 09:18:00
  第七拾六章
  十二、豪华旅行团(3)
  十年了,康熙又想出去玩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
  为什么中间又间隔10年时间。
  主要是他御驾亲征嘎尔丹,关于这件事情,后面会有精彩解读。

  当时的战场大西北,都是戈壁,寸草不生,粮草供给很成问题。
  康熙就和士兵们一样,开始一天吃一顿饭,后来两天吃一顿饭。
  这一点被后来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集于一身的领袖运用得炉火纯青。
  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每晚他都进行刻苦学习,这一点可不像一边上课一边打毛线的大学生。
  后来葛尔丹死了,康熙才放心南巡。这次来到扬州,康熙主要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了他的到来,当地官员修建了高旻寺,康熙题字“敕建高旻寺”。当时,他看到附近的居民遭到了火灾,他就派手下的近卫军去帮忙灭火。此外,他还补偿百姓的损失,每烧毁一间房,补偿3两银子,并且发到每个受灾百姓的手中。
  “发金陵城内琉璃瓦一十二万,改盖两寺大殿”语出《清史稿》
  第三次南巡体现在清代画廊的巨作《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翚。
  这位大画家经常博览大江南北的秘本精藏,对于古人作品,下苦功临摹,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对王蒙、黄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对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多有会意。
  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红树图》、《断崖云气图》、《石泉试茗图》、《夏木垂荫图》以及《唐人诗意图》等,深得各家的奥秘,具有古朴清丽的特色。
  因此,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赞他:“石谷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其精蕴,集以大成,声名惊爆海内。”
  周亮工在《读画录》里说他:“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陌,以愚好古者。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余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

  这些都说明王学习古人的专心与临摹古人的特长,当时的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恽寿平对王,也表示了极度的尊崇和赞美,写下了“高云都入王郎卷,乱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画石如云手,落纸精华已百年”。
  康熙为了要把这个“南巡盛典”记录下来,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的平民百姓中间,征求并选拔绘画能手来绘制《南巡图》,在首次南巡的第三年,王得到御史宋骏业、老师王时敏第八个儿子宰相王和孙子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以及词人纳兰性德、刑部侍郎徐乾学等人的推荐,于60岁花甲之年带了学生杨晋,到北京担任侍诏,主持《南巡图》的集体绘制工作。
  《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玄烨过目。草因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陈祖范《王耕烟先生墓表》记述王在绘画过程中的动作:“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侯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 乃授以意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