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说康乾盛世之康熙来了》
第50节

作者: 杨胜章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先生自称是李方远的"故人"。
  李方远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位张先生的来龙去脉来。
  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家路姓大户家中见到一位丰标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谈起来。
  先生自称姓张,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家庭教师。
  李方远和张先生相谈甚欢,交往密切,通过诗词唱和很快就成为密友。后来,张先生漂泊他乡,李方远则宦海沉浮,双方拜别后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
  现在,李方远和张先生都已经是白发老人,故人相逢,分外亲热。两人立刻欢饮畅谈起来。这么多年来,张先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这次是来投靠李方远,乞求李方远能够帮他谋求一教职,养家糊口。
  李方远见张先生已经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后熬不过对方苦苦相求,就安顿张先生在自己家和邻近几户官宦人家里教子弟读书。
  两年后(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家中与张先生下棋。

  突然,本地官吏调发大军,如临大敌,将李方远团团围住。
  兵丁破门而入,将李方远和张先生二人捆绑起来。李方远勃然大怒,呵斥说:"我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们怎么能这么无礼?"
  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远,逼问张先生:"说,你是何人?"
  张先生淡淡地说:"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一生的经历满纸辛酸,充满传奇色彩。

  根据朱慈炯当日的口供,当年李自成农民军战败西撤的时候,朱慈炯被一个姓毛的农民军将领带往河南。这个毛将军把战马卖掉,买了耕牛,种田过活,带着朱慈炯隐居起来。
  清朝建立后,对李自成的部下将领追查得很紧。
  毛将军最后抛弃朱慈炯,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当时朱慈炯只有十三岁,盲目地往南流浪。
  冥冥之间,朱慈炯逃到了祖先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在凤阳,朱慈炯遇见一个王姓老乡绅。
  王先生知道朱慈炯是明朝皇子后,冒险收留他在家。朱慈炯因此改姓王,躲过了清朝最初的搜捕。几年后,王先生病死了,朱慈炯就找了一座寺庙出家。长大后,和尚朱慈炯四处云游。
  一次云游到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姓胡的余姚人。胡先生很赞赏朱慈炯的才学,就把朱慈炯邀请回家,让他还俗,还把女儿嫁给了朱慈炯。于是朱慈炯就改姓张,入赘胡家,长期隐居下来。
  有趣的是,这些自称“朱三太子”的造反者都说自己名叫朱慈焕。
  而崇祯同志真正的第三个儿子是永王朱慈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慈焕确有其人。
  他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五岁的时候病死了。
  朱慈焕临死前,突然对前来探望的崇祯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所谓的“九莲菩萨”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是崇祯的太奶奶。崇祯帝听后很害怕,认为朱慈焕不是凡人,就封他为“玄机慈应真君”。
  清朝的造反者们频以朱慈焕相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自称,显然是看中了“玄机慈应真君”在民间的蛊惑力。历代农民起义者多多少少都要借重民间宗教的力量,这些“朱三太子”也不例外。至于这些“朱三太子”是否真的是崇祯的皇子,想必不用多说也很明白了。
  朱慈炯经过了这么多的坎坷,早已经把父皇崇祯同志分别时报仇复国的嘱托抛到爪哇岛去了。
  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
  朱慈炯是无欲无求了,可各地的造反者和野心家还是经常盗用他的名号。
  盗用次名号的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浙东的宁波、绍兴二府交界处的四明山一带有一股反清力量,首领是张廿、张廿二。
  他们就以拥戴朱三太子为号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号,在四明山一带和清军展开游击战争。
  第二是,江苏太仓的一念和尚也拥戴朱三太子发动起义,与四明山的友军遥相呼应。造反者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影响很大。
  朱慈炯到了哪儿,哪儿就出现反清复明的火种。
  朱慈炯怕引火烧身,在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举家迁到了湖州府长兴县。

  当年十一月,江浙一带官府加紧缉查朱三太子,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朱慈炯选择了抛弃家眷,只身出逃。
  四明山和太仓的造反者很快就被清朝官府镇压下去。
  朱慈炯的真实身份也被告发,官府赶往湖州长兴县逮捕朱慈炯的儿子和孙子,朱慈炯的妻女六人在家上吊自杀。
  抛家弃子的朱慈炯成为官府的通缉犯。而朱慈炯自出逃后,用“张用观”的名字在山东汶上李方远家隐匿躲藏起来,直到两年后被抓。

  朱慈炯被捕后,押回浙江审讯。
  康熙同志非常重视“朱三太子案”,派侍郎穆丹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杭州负责审讯。钦差穆丹和两江总督等高官亲自出面审讯朱慈炯。
  问:“现在江南有两处叛逆谋反案,都说要扶立你为帝,恢复明朝。你知罪吗?”
  朱慈炯答:“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哪还有力气造反啊?再说,我不在三藩作乱时造反,却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于情理不通。我平日对占据城池、积蓄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等事情一无所知,从无参与。还有,我曾在山东教书度日,那里距京师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待在那里?”
  清朝官员又押解生俘的大岚山造反首领,让他来“拜见”朱三太子。这位造反首领看了半天朱慈炯,说:“我不认得此人,他是谁啊?”

  官员大怒:“他不就是你拥戴的明朝三太子、定王朱慈炯!”
  造反首领说:“嗨,我们只是假借朱氏皇子名义鼓动百姓而已,并不知三太子真假。”
  康熙的干警们着着实实被忽悠了一把。
  日期:2013-11-21 13:21:57

  第九拾一章
  十五、朱三太子列为恐怖分子名单(3)
  康熙的干警们被人忽悠了,自尊心受伤害了。
  那就将就吧。
  最后穆旦等人也不能确定这个朱慈炯是否就是真的朱慈炯,只好将朱慈炯押解到北京,由康熙同志定夺。
  康熙亲自翻阅卷宗,钦定这次抓住的就是朱慈炯。
  康熙同志御批说:“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可见康熙同志相信了朱慈炯的供状,但是康熙同志置朱慈炯年逾古稀、苦苦求饶的现实情况于不顾,判定朱慈炯有罪。
  康熙同志一边在让南方的汉族贤士升官发财,一边又在镇压明朝后裔们,确实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啊。
  刑部因此做出结论:“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慈炯虽然没有参加造反,也有想造反的心思。)
  谋反之心谁能看得出来,如果有测谎仪的话,朱慈炯这位老同志就免受刑法了。

  最后清朝以“通贼罪”仍将朱慈炯父子全家处死。
  朱慈炯三代同堂,雄赳赳气昂昂共赴黄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