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因为这首歌,进而喜欢上了所有的英文歌,就是这样喜欢上了,如同喜欢上潘浩洋那样,自然而没有杂质,谁还能记得小学校园里那棵梧桐树什么时候发芽的呢?
“下午我带你去采访。你准备下。”
“啊,”子瑜愣了下,才晃过神,继而点点头。
……
日期:2014-11-11 15:40:22
第二十章
采访时间定在了下午3点。2点时,子瑜侧头看向潘浩洋,见他眼神严肃地看着电脑屏幕,不停地敲打键盘,思考再三,还是决定轻声提醒他,要不要出发了。
潘浩洋没吱声,继续写着文章。
差不多快3点了,潘浩洋才关机,准备出发,子瑜如同小跟班,走在潘浩洋后面,原以为是坐车,没想到他径直朝大厦旁边的自行车棚内走去。
一看这架势,子瑜有点犯愁,沉默了一会,还是忍不住说:“潘老师,我没有自行车。”
“我带你,15分钟就到。”
子瑜愣了下,这是跟随他实习近一个月来,他第一次要载着她去采访,以前要么电话告知采访地址分别前往,要么开车或打车前往。
潘浩洋边说边带上太阳眼镜。带上墨镜的潘浩洋如同电影明星般阳光、青春,还有一丝不羁。在大学里,一定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对于众多女孩的“芳心”估计见怪不怪了。只是不知道,现在的他,有没有女朋友?会不会也有众多的追求者?
见子瑜还墨迹在那,他浓眉微皱,似乎有点不耐烦,“上车。”
不管怎样,不可能总有机会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吧。这么想时,子瑜抛开他会不会嫌自己太重之类的顾虑,乖乖地坐到了自行车后座上。
潘浩洋问了一句,坐稳了没,便一脚踩上脚蹬子,自行车全速前进了。
子瑜突然有点沉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觉得这么亲切呢?从他身上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清新干净,惬意的风正好吹拂过脸庞,发丝随风舞动。路两旁是高大挺拔的梧桐树,宽大干净的叶子碧绿地哗哗着,像极了此刻那沉静而又激动的心。
微仰起头,明亮的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婆娑地洒落在她光滑的脸上,头发在风中轻轻地向后掠去,就像那已经流逝的童年时光。用鼻尖去够,似乎能闻到幸福的味道。
在记忆里,上一次坐在自行车后座好像还是在童年。那次,子瑜发烧,小脑袋烧得晕晕的,眼前的整个世界都处于眩晕中,爸爸从外面回来,二话没说,就把子瑜抱上自行车后座,朝附近的医院驶去。因为车速很快,两旁风声呼呼,吹着人的耳朵痒痒的,但是很舒服,整个人随着自行车,像随时会飞起来似的,那种感觉真让人如醉如狂,以至于后来的若干年后,每每想起这段画面,还倍感温暖。只是后来,等到弟弟、妹妹出生后,再也没有过这份呵护。
若干年后的今天,回想儿时的这段记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触了一下,似水一样的情绪从眼睛里流了出来。子瑜用一只手轻轻拭去,不料,自行车正好拐弯,原本扶在自行车支架上的另一只手没有抓稳,身子随之晃了晃,子瑜一惊,本能地双手紧紧抓住潘浩洋的腰。
潘浩洋正想开口说话,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腰被子瑜抱住,顿时楞了愣,腰肢随之一颤,见子瑜没有吭声,也当作啥事没发生一样,继续骑车,尽量把车骑得平稳。
等坐稳了,子瑜才意识到,手臂紧紧扶着他的腰,随即“哎呀!”惊叫一声,脸瞬间刷得通红,连忙缩手,“对不起,潘老师,我刚才,刚才……”
天哪,刚才到底是怎么了?该怎么面对他?这么一想,子瑜再也没有刚才那份惬意的心绪,如坐针毡般数着一分一秒,两条腿僵硬的靠着,脑子里掠过无数种念头,越想,心情越糟糕,越想,越觉得羞愧。
潘浩洋似乎感觉到她紧张的气息,有意放慢了车速,只“嗯”了一声,算是回复。
还没等她从杂念中缓过神来,潘浩洋已经慢慢刹住闸,低沉地说,到了,下车吧。
子瑜连忙跳下车,脸颊依旧烧得通红,低着头,不敢直射他的目光。潘浩洋若无其事地走在前面,两个人先后走向林荫道旁的公司办公楼。
可以说,在以后的岁月里,当有人问子瑜:“你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子瑜还是会怀念这一刻:在炎炎的夏日,潘浩洋蹬着自行车,自己坐在后座上,画面那样的温馨与浪漫。而自己的那份窘迫与局促,也带上了青春特有的标签。
日期:2014-11-12 16:23:51
第二十一章
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走向办公楼,潘浩洋大踏步走在前面,子瑜紧跟其后,“这是哪家公司……”还没说完,抬头一看,富昆集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子瑜疑惑地看向潘浩洋,上午问他要采访谁,好提前准备下,他也没说,只说到时就知道了,不用她问问题,也不知他葫芦里卖了啥药。见他没有解释的意思,也便不再过问。
两人来到大堂前台,告知采访事宜后,前台将两人带入22层总裁会客厅。不一会儿,助理许孟云等人众星捧月般带着吴世宗向会客厅走来。
待走近时,潘浩洋立马大步走上前,吴总您好,海城晚报潘浩洋。
看到潘浩洋,原本斜向上30度、下巴朝前的吴世宗,脸上随即堆满了笑,两人伸手相握,小潘,你越来越帅了。
潘浩洋笑了笑,哪里,哪里。
吴世宗的一双锐眼扫视了下子瑜, 是你?
子瑜很不自在地笑了笑,“吴总您好。”
“你们见过?”潘浩洋不解得问。
吴世宗点点头,一双精锐的眼睛打量着子瑜,神情稍显暗淡,伸出手:“你好。”
子瑜亦伸出手,礼貌地和他握了握,握手的那一刻,不知怎的,子瑜感觉他的手握得很紧。
放下手,吴世宗恢复一贯的神情,挥挥手,示意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定后,子瑜在潘浩洋一旁也坐了下来。
“吴总,为节约您的时间,我就开门见山了。不知您对贵公司富昆城项目接二连三的负面事件,您是怎么看的?”
原本吴世宗的兴趣还在子瑜身上,被潘浩洋把话题一引到这件事上来,吴世宗的表情就立刻沉闷了起来,很是无奈地叹了口气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什么东西一旦上了网,传播的很快,很多消息根本就没有经过什么调查,有失真实的。”
“我们这次来,就是想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您可以向我们详细叙述一下吗?”潘浩洋语速极快的接道,一点也不给吴世宗准备的时间。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其实质却体现着记者对采访现场的驾御和判断能力。一名优秀的记者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判断力,特别是面对吴世宗这样打官腔的采访对象,记者随时需要根据现象情况、采访对话来转变既定的提纲。
吴世宗脑子一转,打着官腔说:“很多情况我们还在调查,等调查结果出来后,我们会告诉大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