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15节作者:
随手太多 妻子:邑姜(封神榜里叫商青君),姜尚之女,出处在帝王世纪中,左传中也有“齐,王舅也”的说法,这么看来还是比较靠谱的。大戴礼记说她“立而不跂(企),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看来周王室有很好的胎教传统。
儿子:太子姬诵(即后来的周成王)、唐叔虞(晋国的开国之君)。可能还有,但我们还是宁缺毋滥吧。
女儿:大姬(许配给了陈胡公),也许还有。
出生地:周。
按照我们大导演司马迁的剧本,周武王即位后,以太公为师,以周公为辅,第一幕结束;然后屏幕上显示:九年后…。周武王这九年都干嘛了?不知道。周武王姬发同学很郁闷。
“怎么说我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名人,而且在位时间又不长,满打满算也就13年,被你这么一弄,9年没了,基本就等下台了,整个就一配角啊!”
我也觉得咱们的大导演司马迁同学的剧本有点不合理,那咱们就帮帮忙,再发掘发掘,看看能不能帮周武王姬发同学再找点戏。
日期:2014-12-20 16:37:29
18 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武王
上面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大家应该觉得我会给出一个令您满意的答案。事实上,我连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都做不到,也许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也许是其他原因,反正关于周武王前九年的文献记载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们的大导演司马迁同学直接跳过。但我觉得直接跳过未免有些潦草,既然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就竭尽所能吧。
一、吉兆。按照中国历史的习惯,凡是开国之君,往往都有些异于常人的地方,周武王姬发也不例外。
逸周书和清华简中都有一篇名叫程寤,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记载。说的就是一个关于周武王的异象,我还是那句话,信不信由你,但我还是要写,你不信也可以拿出去吹吹牛啊。
有一天,大姒(周武王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商国长满了荆棘,姬发拿了一颗周国梓树苗,栽种在商国,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栋梁之材。然后太姒就被惊醒了,将这个梦告诉了周文王。
周文王听说后不敢占卜,找来了一些巫婆、跳大神的给他们一家人祛灾祈福。然后出现转折,让我有点莫名,周文王和姬发一同拜谢上天赐予的吉梦,表示愿意接受天命,取代商祚。
下面就是周文王给姬发讲了一堆的大道理,让姬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吉梦的精神,最好写一篇心得体会。
他说商国政治腐败、小人当政,反而贪图享乐,实在是不可救药,这正是我们取代商朝而王天下的好机会。我们不能辜负上天对我们的期待,要懂得任用贤能,要努力发展壮大自己,要让人们知道上天命令我们取代商国。但也要切记,不能锋芒毕露,要懂得隐藏自己。
朋友们,明白了吗?反正我明白了,自己做的梦,自己解的梦,还要让老百姓都知道,这就是吉梦真正的意义所在,呵呵。
二、纳谏。周武王姬发可以称得上一位从谏如流的明君。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记载(上博简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姬发即位后三日,就召开会议,向他的一班文武大臣请教“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的治国之道。众人都说“未得闻也”,唯独太公姜尚说“在丹书(丹书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吧),王欲闻之,则齐(斋)矣!”
周武王姬发斋戒三天,穿戴整齐,太公姜尚持丹书而入。周武王姬发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下堂,南面而立”(今人情何以堪啊),我们都知道,古代君主是坐北朝南的,南面而立可见其诚心。
太公姜尚说:“王是不能北面而立的。”
于是周武王“东面而立”。
太公姜尚宣读丹书:“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这个嘛,“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的治国之道我这种庸人就不解释了。
周武王姬发同学学习的很深入,领会的很彻底。他把丹书的内容写在自己的床上、镜子上、盆上、衣服上、弓上、剑上…,领会贯彻的深刻吧,绝对比我们党的思想汇报来的实在,让我们这些党员情何以堪啊。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周武王姬发那种虚心纳谏的胸怀,逸周书中有好几篇都是关于周武王请教周公旦治国之道的,六韬中也有很多周武王向太公姜尚请教治兵之道的记载。
我们看历史能够发现,凡是明君,都是能够虚心纳谏的,即使是被后世称为暴君代表的秦始皇,也是颇有虚心纳谏的胸怀的。鉴于这些内容读起来比较枯燥,我写起来也烦,就不一一列举了,朋友们只要明白周武王是一个很能够虚心纳谏的明君就可以了。
三、胸襟。周武王姬发也是一个有胸襟的国君。
伯夷、叔齐大家应该熟悉吧,他们是兄弟二人,父亲是孤竹国的国君。伯夷是老大,叔齐应该是老三吧,中间还有一个老二不知道叫什么,这个我们就不管了。
当时他们的父亲打算传位给叔齐的,等到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叔齐就认为国君的位子应该是伯夷的,而伯夷认为父命不可违,就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也不肯就位离开了孤竹国,这两个人名气很大。
他们听说周文王姬昌的仁德,就打算投奔周国。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赶路的,等他们到了周国,周文王都已经去世了。而他们恰好看到商国的贵族与周武王盟誓,以为内应,而且周武王还准备出兵攻打商国。
伯夷、叔齐相视而笑,说:“呵呵,这和我们听到的不一样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道啊。”
他们还批评周武王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周武王听说了并没有把他们怎么样,他们继续追求他们的“道”去了,这是后世君王少有的胸襟和度量。
还有一则小故事,出自帝王世纪中。周武王在牧野发表牧誓的演讲的时候,他的袜带开了,那时候人们穿的是三角袜,是用带子系起来的。当时周武王左手拿着钺、右手拿着旄,不方便系袜带,在他旁边有五个侍卫,没有一个肯给他系袜带的。他这五个侍卫说:“我们是来保护您的,不是来给你系袜带的。”周武王没有办法,只好放下钺和旄,自己系袜带。
这就是一个真正王者的胸襟,商纣王与之相比就差远了,王室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他众叛亲离。试问,今天的领导者有几人能有这样的胸襟?
日期:2014-12-21 21:55:29
19 周武王的另一面
说完了周武王“仁”的一面,那么接下来就该说他“暴”的一面,说完了他的阳谋,那么就该说他的阴谋了。朋友们可能有点莫名,已经“仁”了,怎么又“暴”了?在我们中国式的教育下,国人往往将人纯粹化、单一化,你看京剧里曹操的脸永远是白的,关公的脸永远是红的,其实他们并不是那么的纯粹,真正纯粹的人不能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但也可以说绝对是凤毛麟角,属于不正常的人。比如牛顿,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牛顿晚年时因找不到万有引力的源动力,最后说“是上帝一脚踢转了地球”。说的深奥一点,就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