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来访—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12节

作者: 十大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修史有“为尊者隐”的忌讳,后来编修宋史所依据的史料估计早已被宋朝君臣删改了不少,但仅从以上正史所载也不难看出其中漏洞百出,令人怀疑“陈桥兵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早有预谋。众人拥立新君,须有首义之人提出倡议才能有相呼应,不可能众人一心同时产生此意且指向一人,这种不合常理、不符逻辑的把戏只能哄骗三岁幼儿,只是篡权者制造的一个并不高明却又屡试不爽的所谓“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假象。

  不少史料证明,此事正是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亲信赵普(时任节度使掌书记,后任宋朝开国宰相)等人四处串通、鼓动而至。他们在将士中散布“当今皇上幼弱无识,我们为国用命不被人知”之类的蛊惑言论,以刺激拿命换功的士兵们的敏感神经,并煽动说“不若拥立赵匡胤为帝,才能建功立业”,于是士兵们的叛逆情绪很快就被挑动起来,终于促成了兵变。
  一切都是经过周密策划组织实施的,包括所谓的敌国来侵,也很可能是赵匡胤等人编造的假情报,以诱骗促使朝廷让自己将兵带出,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使朝廷无力对抗。甚至周世宗病重中发现的那块“点检坐天子”木板,也有不少史学家推断应是赵匡胤等人所为,目的是嫁祸于人,以乘机夺控兵权。至于挑唆兵变,在古时更朝换代频发的兵荒马乱年代,有奶便是娘,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人士更容易取得大家的拥护,发动兵变在当时极易操作。

  对于这次兵变,有人认为,古代包括近代中国,都有兵士逼迫某人做名义上的首脑以达到其乘乱牟取功利的目的,一旦失利且有“假首脑”做冤大头承担谋叛罪责的不少事例,如同属五代十国期间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等人的帝位也是以此获得,近代则有武昌起义时黎元洪被革命士兵逼迫做军政府都督的可笑事例,“陈桥兵变”也属此类。
  乍听此言似有道理,殊不知两者之间形虽似而实不同。赵匡胤与那些被迫“坐上高位”的傀儡不同,他当时在军中亲信众多且又握有大权,如果真心拒绝,无人敢把他怎么样。以此来看,所谓的“黄袍加身”,就赵匡胤自身而言,往好处想是半推半就,往坏处想则是“喜滋滋乐见其成”,是其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众人拥着新君,确切地说应当是赵匡胤领着叛军,不去迎战所谓的来侵敌军,而是直奔都城开封,因为此时周朝名义上的皇帝仍是周恭帝,还有一班行使政权的文武大臣都在城中,要更朝换代都必须予以解决。
  大军来到都城,负责守城的是赵匡胤的把兄弟和部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应该是早有约定,石守信立即开门放行,叛军长驱直入。城中军队基本都是赵匡胤的属下,很少有人出面抵御,唯一赤胆尽忠的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率领为数不多的侍卫亲军挺身抵抗,很快便被叛军杀尽。
  赵匡胤走进往日皇上临朝的明德殿,随后,宰相范质等朝廷大臣被押了进来。赵匡胤一见,还假装事出无奈,假惺惺地呜咽流涕道;“违负天地,今至于此”。

  范质等人未及说话,一旁站立的赵匡胤手下将领罗彦環等拔剑上前,厉声喊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可怜范质等一般文臣骤逢大变惊魂未定,无计可施,手中又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面对这位昔日同僚、朝廷所依赖的栋梁重臣,既无组织对抗的实力也无对抗的信心,百般无奈之下只得屈身下拜,俯首称臣。
  未几,文武百官都被召集来朝。原来的翰林承旨(负责起草朝旨之职)陶谷从袖中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周恭帝禅位诏书(更加说明所谓的“黄袍加身”是早有预谋)大声宣读,赵匡胤正式登基为帝。那位懵懂无知的小皇上周恭帝柴宗训被废黜帝位,与他那位柔弱无助的母后符氏被赶出皇宫,迁往河北房州(今河北省北房县)居住,八年后便早早“去世”。赵家王朝终于兴起。
  不可否认,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巨大的一个朝代,但仅就赵匡胤取得帝位的手段来讲却难以令人称道,实为正人君子所不屑。赵匡胤之所以能飞黄腾达,从一个开封府马直军使(即地方部队骑兵指挥官)逐步升迁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成为朝廷大臣、军队重将,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和条件外,应当说与周世宗柴荣的慧眼识珠和恩宠信任有着直接关系。

  在古时国乱民反、豪杰群起的年代,能够斩将夺旗、势夺敌胆的勇士绝非仅有,能够威控千军、令出即行的豪杰此起彼伏,能够计策百出、明事辩理的智者也不乏其人,从众多能人英雄之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单凭自身条件和努力就能做到的,真金埋黄沙、名驹落荒原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这点讲,周世宗对于赵匡胤的确算得上是伯乐、恩人,特别是周世宗临终前令其担任殿前都点检这样的事关朝廷安危、事关弱妻幼子命运的关键职位,更加显示出对赵匡胤的无限信任和重托。作为受恩之人、作为人之臣子、作为接受托付的知己,赵匡胤应当知恩图报、尽忠尽职、守信重诺。但他没有,这位一生大多数时候算得上是公道正派、仁义厚道之人做出了前面那件极不厚道的事情。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尽心坚守和倾力以赴的一个基本信条,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知恩图报扶助后主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了一代代的君臣草民,正是因为它反映出的那种对知己的感恩、对情谊的忠诚、对信诺的坚守,我们为刘备深感庆幸的是,他托付的是诸葛亮而非赵匡胤。“欺他孤儿寡母”,是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中尤重鞭挞的行为,是连鸡鸣狗盗之徒也都忌讳和不屑做的事情。赵匡胤这位一代明主做了,做得那么毅然决然,那么心安理得,不知周世宗柴荣的在天之灵作何感想,他是否也认为既然赵匡胤事后兴建起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宋王朝,区区篡权夺位之举只不过是大人小节、伟人小过,何足挂齿?巍巍赵家皇殿之外、琅琅宋朝词歌声中,是否还听得见后周朝孤儿寡母那无助的哀叹之声?

  日期:2014-06-16 11:50:28
  卑鄙无类(4)
  王审琦赴宴
  受邀赴宴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尤其当邀请者是上司的时候,那就更让人高兴;如果邀请者是顶头上司当今圣上,那就只能用兴奋来表示了。
  此刻王审琦就处于这样的兴奋之中。
  一大早,宫里就来人送上请柬,说圣上邀请进宫赴宴。昔日兄弟虽已贵为天子,却不忘旧情,喜欢在无事时邀请老友兄弟把酒言欢,那是何等的快乐!
  尽管自从称帝后这样的场合越来越少,却也不时的搞那么一回,对此,王审琦已很知足。虽然自己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禁军大将重要职位,还兼任义成军节度使的方面大任,但在王公大臣济济一堂的朝廷之中比自己位高权重的少说也有几十位,不过能够经常与当今皇上聚欢饮酒的却也屈指可数,这其中的荣耀是高官厚禄无法相比的。王审琦自己从未对人吹嘘过此事,但从那些王公大臣们恭谨礼敬和献媚套近乎的言辞中,不难看出他与皇上的这种特殊关系早已为众所周知,令他们羡慕眼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