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二部 中原大战 公元197——207年》
第41节作者:
宿巍 日期:2014-08-07 09:51:36
虽然公孙瓒的固守策略很蠢,但不得不承认,这位兄弟虽然打野战不行(跟袁绍比),但在防御工事的设计上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公孙瓒的防御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深挖壕、高砌墙。在易京外围,公孙瓒挖了十道以壕沟为主体的环形防御工事。这位老兄也不嫌累,反正也不用自己动手。
沟挖好了,就开始盖楼砌墙,为了增强安全感,公孙瓒不知道在哪本兵书上看到“百楼不攻”,于是,在环形防御圈里大盖碉堡,每个碉堡都有十米来高,里面驻守一定数量的士兵储存大批粮食,看样子,公孙瓒是准备在碉堡里面长期抗战。仅仅大碉堡,公孙瓒就修了几百座,在防御圈的核心位置,公孙瓒给自己修了一座超级堡垒,下面是用粘土堆成的高十多米的土台,又在土台上建碉堡,公孙瓒的这个碉堡,出了号的大。堡垒的大门全是用铁浇铸的。
为了保证自己长期在里面困守,不致于饿肚子,公孙瓒从各地搜刮了300万斛粮食,准备坚守,跟袁绍拼消耗打持久战。
日期:2014-08-07 16:39:23
因为连战连败,不少公孙瓒的部下对前途失去了信心,纷纷投降了袁绍的大军,外围的一些郡县陆续归降袁绍,这让公孙瓒在伤心之余,对部下们越来越不信任,发展到最后,干脆不跟部下们见面了。
公孙瓒自己住的堡垒里,只住着他的家人,除了他一个男人,其他全是女人,他的老婆、侍女。部下有事要请示,只能把要请示的事项写成文书,然后放到篮子里,再由碉堡上面的人用绳子系在篮子上把文书吊上去。部下们很想当面向公孙瓒汇报日渐严重的局势,但他们最远也只能走到碉堡前的大铁门前。
公孙瓒已不复当年神勇,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凭着几十个人就敢跟游牧骑兵对抗的公孙瓒已经死了,现在的公孙瓒意志消沉,每天只能在美人的陪伴下借酒浇愁。酒色摧残了公孙瓒的身体,更摧垮了他的意志。
袁绍见公孙瓒步步后退,知道消灭公孙瓒的时机到了,亲自带领主力部队赶来参加对公孙瓒的最后的围攻。
很快,外围的各个据点接连向易京的公孙瓒告急。告急的文书雪片似的飞到易京,部下们急得团团转,公孙瓒本人却异常淡定,好像被围的不是他的部队。
当部下请他速派救兵去援救处于危急中的外围部队时,公孙瓒却拒绝了,他拒绝派援兵的理由,在外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一处被围,就派兵去救;今后其他地方被围就会有依赖心理,消极防守,等援兵去救他们。如此一来,他们不积极作战,就不能给敌人以打击。不派援兵,让他们知道,必须依靠自己,外援无望,他们为了保命,一定会全力以赴,如此,袁绍每攻一城,必然损失惨重。等袁绍元气大伤、锐气丧尽之时,我军再出击,必然大获全胜。”
公孙瓒对自己的这套理论很有“信心”,或者说是自己给自己心理安慰,因为这时候的公孙瓒根本不敢出头,他说这些话无非是掩饰自己的胆怯,战者,勇气也。打仗靠的是勇气,公孙瓒未战先怯,已经输了。但身为领导,公孙瓒不能在部下们面前露出害怕的意思,只能强装坚强。
打了一辈子仗的公孙瓒,很清楚目前的形势,他覆灭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日期:2014-08-08 09:18:52
公孙瓒的理论还忽略了一点,要想保命,除了拼死抵抗,还可以投降。于是,在袁绍的猛烈围攻下,外围的据点纷纷失守,剩下的一些见救兵不到,也纷纷挂出白旗,投降了。
有公孙瓒的“密切配合”,袁绍大军一路北上,摧城拔寨,公孙瓒的部将们或被杀或自杀,袁绍就这样一路招摇杀到了易京——公孙瓒的最后堡垒。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大军开始围攻易京。公孙瓒眼见形势危急,急忙派儿子公孙续突围向黑山军求救。
黑山军之前被袁绍整的很惨,恨死了袁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对抗袁绍这一点上,黑山军与公孙瓒达成了攻守同盟。此时的河北(黄河以北)已尽归袁绍所有,黑山军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状态也极端恶劣。在平原上被袁绍打得抱头鼠窜,无奈之下只能钻山沟,山里面的生活那是很苦的,什么娱乐生活都没有,连吃穿都成问题。而这一切都是袁绍造成的。所以,黑山军跟袁绍势同水火。
黑山军接到公孙瓒的求救,马上行动,黑山军很清楚,自己要想生存下去,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联合公孙瓒,两军现在是唇亡齿寒,黑山军跟公孙军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