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1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其实,明代太监享有很大的政治权利,构成明代中央和地方体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抛开宦官政治而进行的明代政治研究必然是不完善的。明代太监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家奴,也是官员——被称为内官、中官等。
我曾经系统研究过明代宦官制度,辑考了《明代宦官史料长编》一书,190万字,即将由江苏南京的凤凰出版社出版;并写出《考证与研究:明代宦官制度》一书,40万字(未出版),对明代宦官制度的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独见。如我率先提出明代地方体制中以镇守太监为重要一极的“三堂体制”概念,这一概念渐渐得到学界的认为,最近有学者在研究明代北边军镇时,正式袭用了这一概念(他称之为“三堂会政”);我还写出《明代司礼监研究》《都知监考》《明代东厂新证三说》《司礼监文书房考》《九门提督原是宦官》等一批研究宦官的专论,引起学界的重视。
以上皆是研究宦官制度。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间,践行、发展这一制度的,是人,是二百多年间不计其数的太监、大太监以及所谓权阉。明代宦官研究是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关论述非常多,但研究、写作及观点的片面性也非常突出;泛泛而谈,拿起短枪、匕首喊打喊杀之作非常多,依靠史料,做细致研究的作品,却异常少见。所以,一方面我们所知明代太监太少,总不过大闻人郑和,以及大坏蛋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少数人;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明代太监,几乎全像是从烂污泥里提出来的,个个臭得很。比如曾经有人写过一本书,其中提到刘瑾,说他是世界首富,对其财富进行了没边的论证,而事实并不如此。我也写过一篇小文《太监刘瑾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对此进行了考察,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吃了闲话无聊,为太监大佬刘瑾清点家产,而是使所有“事实”尽量回归史实。
通过对明代全朝太监的全面的掌握,我知道,不为人所知、所熟悉的太监非常之多,他们的出身、生活、对政治的参与,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写出一部明代太监的全史。但《揭秘100太监秘史》如其书名所喻,不是一部研究制度的书,而是近于一篇传记的组合或合编。
我要说明的是:100太监是个虚指。在章节上,我不会按照一人一传一章的方式来安排,而是按“历史事件中的太监”来写他们的故事,会有一些主要的太监“牵头”,而引出更多的太监。我想这本书里出现的太监,总量肯定要超过100名。我还敢保证,本书所写的大多数太监都是读者朋友们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是未曾识荆的,正因为此,称之为“秘史”,并无不当。
我同时要说明,本书将延续《明宫闹鬼》的风格,所有内容均建立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感谢朋友们慷慨赐给予我的赞誉),所以冠之为“正说”;但与《闹鬼》相比,这本书的繁琐考证及史料分析内容将大为减少,行文将更加注意史料的“融入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准确地说,应是复原),以符合“揭秘”之文的可读性需求。
总之,一切留待朋友们检验吧,希望继续得到朋友们的喜欢和支持!
日期:2013-11-15 16:19:52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一 宦官特务头子
广袤的华北平原,被稀疏的林木分割开来,极目望去,千里荒凉。除了偶尔成群结队,步履蹒跚,匆匆行走的难民,几乎看不到人烟和较大的聚落。
前年仲秋,正是田作收获的时节,朝廷兴数十万大军来伐燕王,一家人自己打起来,今天你打过去,明天我打过来,彼此在北平、河南、山东数省反复鏖战,天天过兵,庄稼地里就容不下农夫耕作的脚印,全被马蹄践得稀烂,人民生活陷入极端的痛苦之中。
昔日镇守北边雄镇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如今已成了朝廷集重兵讨伐,必欲绳之诛之的叛逆。他已经被削去王爵,朝廷诏书称之为“燕庶人”。但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一纸削藩诏书,并没能剥夺燕王的权利,燕王被朝廷逼反后,打出“靖难”的旗号,在险恶的环境下,顽强地为生存而战,靖难军(或称燕军、北军)像哪吒一样,越长越大,生出三头六臂,硬是把紧紧包裹他的蝉蛹,捅出来几个大窟窿,彻底击破了朝廷倾其全力组织的几次大围剿。
建文元、二年(1399-1400),朝廷官军(或称南军)在真定、白沟河等地(均在今河北北部一带)接连遭到惨败,损失了数十万人马,粮草辎重器械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廷毕竟拥有万里的版图,物力充沛,在经历了最初的败绩后,渐渐从颓势中复苏。建文二年末,盛庸在山东东昌重创来犯的燕军,斩其大将张玉,燕军败回北平。
这是用兵2年来,朝廷难得的一次完胜。为此建文帝在建文三年正月祭享太庙时,特将东昌的胜利向祖先告捷。太庙里,供奉着太祖朱元璋的神主,不知他在获悉朝廷讨逆胜利的消息后,作何感想,是为孙儿朱允炆快慰呢,还是替四儿子燕王朱棣不开心?
朝廷借东昌之捷,重新振作,试图重新凝聚对北平的合围。七月间,平燕副将军平安由真定(今河北正定)进攻北平,这是自建文二年夏曹国公李景隆白沟河大败后,官军首次如此近地接近燕军根据地北平。
日期:2013-11-15 16:27:14
北平城里,不安焦躁的情绪随着大批难民与败兵的涌进在蔓延,许多人对燕王是否能继续坚持发生了动摇。这两年,仗打得实在太苦,虽然燕军铁骑纵横华北,看起来锐不可当,但只能像北虏一样四处行掠,所占城池,往往是今日占领,明日即失守,几乎无法稳定一条战线,更莫说扩大它呢。没占到太大的便宜,还损折了张玉和谭渊等数位重要将领。
燕军方面在保持兵力上还不成问题,大量失业的流民可以随时补充所缺兵员,入关助战的兀良哈三卫骑兵尤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攻击武力,但粮食供应却时常发生困难,饷道时刻面临着官军的威胁。北平城内,种种令人不安的流言随着高涨的物价、迅速扩大的粮荒而加速传播。
军中已发生好几起小规模的哗变,燕王朱棣非常担心,害怕内部出现反抗他的分裂势力。
消灭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铲除引发恐惧的一切萌芽。为此朱棣密令府中内侍刘通,迅速组织一支秘密的“侦缉队”,专门刺察市井坊间及文武将吏的各种情报,直接向他汇报。这支小型的特别侦察队,即是后来东厂的前身。
明代第一位宦官特务头子刘通,其实早已出了茅庐,还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时,即奉燕王令旨,在开平、大宁等处修筑城堡,那时他年仅16岁。只不知对于这些重要的国防工程,他是担任监理呢,还是工程师?刘通以其精明能干,受到燕王的信任。
刘通不是汉人,而是女真人,父亲名阿哈,世居东北,为“三万户大族”。他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概是在明军经略辽东时,将还是儿童的刘通、刘顺兄弟俘虏入关内,阉为内臣,令其侍奉燕王于北平府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