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巴杜夫人对于一些参加她沙龙的思想家那是相当地热心,伏尔泰就不说了,像看不惯她的狄德罗和大思想家孟德斯鸠,都和她有过很深的交往。她在凡尔赛宫居住时,将夹楼里的医务室改造成了自己的沙龙。一干愤青和屌丝在这里激烈地抨击朝政,议论自由,蓬巴杜夫人也只是提醒他们让他们小声点而已。她不想关心王朝的未来,只是想尽可能地博得虚名和享受权利。
几经流放的伏尔泰是她的忠实粉丝,他曾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写信推荐蓬巴杜夫人,结果,腓特烈却说:“俺可没听说过这个女人。”不知道蓬巴杜夫人怂恿法国参加七年战争,跟这有没有关系。
下面,就开始谈谈这场在丘吉尔眼里看来是世界大战的战争吧。
日期:2012-07-07 21:16:14
44、七年战争(上)
由于这场大战主要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和奥地利元帅道恩之间的军事对抗,腓特烈大帝几乎以普鲁士一国之力对抗了整个欧洲,所以,俺对战争的细节部分——比如说具体的战役啦什么的会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这场战争的影响。腓特烈大帝是欧洲史上有名的人物,他的事业和拿破仑有点类似,只是,他远远地比不上拿破仑。拿破仑几乎是白手起家,而他生来就是国王;拿破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至高无上的荣耀,他却只是赢得了几场战争的胜利,除此之外并没有获得什么。但是,两人失败后,法国和普鲁士均丧失了大量士兵的生命,导致了国穷民弱。
七年战争可以看成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继续。只不过,这一次,结盟的双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先前和奥地利结盟的英国放弃了它的盟友,转而和特蕾莎女王的死地普鲁士结盟;而原先是普鲁士盟友的法国,却坚定地站到了女王这一边。战争打到最后,如果不是俄国沙皇彼得三世戏剧性的演出,所有的一切都会很难说。
这一切的变化,牵扯到三个人,奥地利首相考尼茨、英国首相老皮特和蓬巴杜夫人。其中的老皮特比较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呢?原来,他之所以叫老皮特,是因为他还有个儿子叫小皮特,父子两人重名,都叫威廉.皮特。老皮特引导英国参加了七年战争,而小皮特则坚定地要搞死拿破仑。两个人在英国人民的心中,都是杰出的首相。
英国和法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就是死对头。这一次,他们还是死对头,不过,它们的盟友却改变了。
老皮特善于演说,他在英国下院说服了代表们,把法国的同盟者普鲁士拉过来,形成英、普、奥、俄同盟,共同搞掉法国。
腓特烈经不住英国的拉拢,况且,当时英国的情况比法国要好,而这一同盟又超有吸引力,他就和英国签约了。
结果,法国、俄国和奥地利都觉得被自己以前的盟国给卖了。路易十五曾经质问过腓特烈,而腓特烈则百般辩解。
腓特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个出色的大嘴,他长着一条很毒的舌头。他曾经说不认识蓬巴杜夫人,又说蓬巴杜夫人、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和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是三条衬裙,也就是三个女棒槌,这一下子就得罪了三个大国的掌权人。俺不知道他为啥这样说,或许,是因为他和伏尔泰交往甚多,受了新思想的影响而比较蔑视这三个没落帝国的女掌权者,又或者是说他歧视女性,反正,他对这三个女人当政那是相当地看不惯。他把能得罪的大国都得罪了,所以,特蕾莎女王轻而易举地就和俄国结成了盟友。
在考尼茨的斡旋下,奥地利和法国成功地和解了。当然,这离不开蓬巴杜夫人的参与。蓬巴杜夫人不断地在路易十五身旁吹枕边风,劝他和奥地利结盟共同对付普鲁士。她为何要这么做呢?
原因有三:一是考尼茨的外交公关做得好,将蓬巴杜夫人捧上了天,使她向自己这边倾斜;二是腓特烈二世对她本人的侮辱;三是蓬巴杜夫人已经慢慢变老,国王经常不光顾她的床,所以,她将国王引入战争中,以便国王能够处处向她讨教,她就能继续牵住国王的心了。
经过一番外交上的明争暗斗,英国——普鲁士同盟和法奥俄同盟终于形成了。两个男人——老皮特和腓特烈,与三个女人——玛丽亚特蕾莎、俄国女沙皇和蓬巴杜夫人,他们的军事对抗,终于开始了。
1756年5月17日,英国向法国宣战。同年8月29日,腓特烈带着他的16万大军,进入萨克森边界,七年战争正式开打。
在两年前的法国,王太子生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路易十五的孙子,后来,他叫做路易十六。
两年后,在法国北部阿拉斯,在一个律师世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数十年后,他将利用法律这一武器,将这个腐朽没落的波旁王朝送上不归路。
战争双方你来我往有进有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腓特烈在英国大把的票子支持下,以一国之力抗衡着三个大国外加一些小国的军事力量,当时,他的军队有16万人,而女王同盟国的军队总数在32万人上下,为普鲁士军队的两倍多。腓特烈明白,他惟一的机会就是趁对方大军集结之前先做掉其中一支较主要的军队,结果,他失败了。虽然他是个军事天才,可是对方也不白给,特别是对方有道恩元帅等悍将,这就使得他的机会有是有,但不是很大。
一开始的时候,腓特烈就在科林战役中败给了道恩元帅。他急忙带领1.8万残军往后逃,在路上得知自己敬爱的母亲去世了。当时,他沮丧地想要自杀,幸亏他亲爱的妹妹威廉敏娜鼓励了他,才让他没死成。他甚至向伏尔泰求援。
伏尔泰?这个写小说的能帮上什么忙呢?原来,他是蓬巴杜的粉丝,蓬巴杜也较信赖他。所以,腓特烈希望他能劝说蓬巴杜夫人放他一条生路。伏尔泰自然乐于帮忙,他将腓特烈的提议转交给反对法奥同盟的红衣主教汤森,汤森照着他说的做了,可是,却失败了。因为,闻着腥味的猫是不会轻易后退的,仗都打到这个份上了,不得到更多的好处就停止,这个是法国万万不能接受的。
腓特烈二世又活过来了。上天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他抓住了。他天才般地赢得了罗斯巴赫战役的胜利,以550人的代价歼灭了联军7000人,可谓大胜。
但是,别忘了联军还有三十多万军队呢。腓特烈二世又经过了几次惨败,他,又想到要自杀了。
在征战的法国军队中,有一个黎塞留公爵。这个公爵继承了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爵位,是主教妹妹的后代,就以主教的姓为姓了。以后,还会出现一个比较牛的黎塞留,那个后面再说。
腓特烈每到了军队减员严重的关键时刻,就在国内动员老百姓上战场,他总能在山穷水尽时迅速拉起十几万的大军。只是,这样做的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普鲁士老百姓,就快没有裤子穿了。
要不是彼得三世出来横插一杠子,结局真的很难预料。
原来,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的忠实粉丝。他是彼得大帝的外孙,按照父系族谱,他本来是要继承瑞典王位的。谁知,他的小姨伊丽莎白发动了政变,登基称帝。因为她未婚且无嗣,所以就将他立为皇位继承人。他本来是德意志人,从小不是生活在俄国,到俄国后几乎不会说俄语,所以,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他的老婆,就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日期:2012-07-08 16:36:43
45、七年战争(下)
彼得三世的父亲是从德国去瑞典的,他们属于德国的赫尔施泰因.戈托普家族。他从小在德意志长大,而且没了爹又没了娘,这就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到俄国后,他唯一的兴趣就是玩军事游戏,而且他对普鲁士的军制和政治制度顶礼膜拜。
他虽然皈依了东正教,可是那只是名义上的而已。好多贵族都恨不得揍他一顿出气,只是迫于伊丽莎白女皇的压力而不敢而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